思想政治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日期:2015-01-05 15:12 热度:

  摘 要:沈志远是中国较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产党员,这种研究一直持续到1965年,他恰好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一步步的深入历程,并且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沈志远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于我们更好理解和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论文范文,沈志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致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中国;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早期的革命实践仅仅是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进、认识和初步探索阶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这两个阶段中起着承上启下和衔接润滑作用的代表人物是寥寥可数的,沈志远就是其中一位。沈志远是中国较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产党员,这种研究一直持续到1965年,他恰好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一步步的深入历程,并且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沈志远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于我们更好理解和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沈志远其人其事

  沈志远出生于1902年,祖籍浙江萧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沈志远被党组织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进修,主要进行马列主义理论研究、翻译和编辑工作。1931年回国后的沈志远被党组织委以重任。同时,先后担任了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的委员、常委,参加编辑《研究》杂志[1]。沈志远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新经济学大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黑格尔与辩证法》、《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等著作。1949年沈志远参与了新政协共同纲领的起草工作,先后在国家和省级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在这段时间里,沈志远先后编写了《近代哲学批判》、《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观察事物的方法与原则》、《叶青哲学往何处去》和《新人生观讲话》等哲学著作。1957年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从此仕途坎坷,写作等研究工作屡遭限制,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在1965年1月26日因患心肌梗死逝世。1980年,党中央拨乱反正为沈志远恢复了政治声誉。

  二、沈志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一)从学术思想到革命理论的演变

  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和留学经历,沈志远在1932年写出了他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专著《黑格尔与辩证法》,这本约12万字的著作主要介绍了辩证法演变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沈志远对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意义有独到见解,这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不具备的特殊品质和进步思想。他曾讲过:“自从伊利契逝世以后……人类历史上又起了不少变化,……两个绝对相反的世界或社会经济体系的对立,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尖锐化。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大转变关头,唯物的辩证法之活的应用――应用于实际斗争的问题上去,已成为每一个革命思想家和实践家之急不容缓的任务。”[2]显然,沈志远除了认真研究辩证法的学术思想外,更为重要的是把这种学术理论联系旧中国的实际问题,期待用科学理论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践难题,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把哲学理论变成普通群众的生活原理

  沈志远十分注重哲学著作的通俗性。1933年,沈志远通过北平笔耕堂书店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新哲学辞典》,系统收录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范畴的条目,为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落满灰尘的书架上变成人人可以触及的生活指南,最大的功臣非艾思奇和沈志远莫属,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沈志远的《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把艰涩难懂的高深理论通俗化、简明化的典范。某种意义上,沈志远的《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可能影响更为广泛。这本书依旧站在实践的最前沿来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力图让广大群众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变革的现实。为了使人民大众不被错综复杂的理论学说混淆,沈志远还专门对每一个哲学派别的观点进行了介绍和批判,达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沈志远把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及一个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例呈现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到了最基本、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

  沈志远在后世影响最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作品,首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这部由沈志远翻译苏联学者米丁的伟大著作多达七十万字,共上下两册。上册《辩证法唯物论》和下册《历史唯物论》在十五年间分别被再版十八次和十六次,其流传范围和影响力由此显见。在沈志远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出版以前,中国当时也有一些颇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著,但是由于社会客观条件和自身思维的限制,内容或不够完整,或过于简单,总之带有各种各样的缺憾。而在今天看来或许不够完美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确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系统而又详细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惊世之作。这本书所介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范畴及其体系构建,均被后世所沿用。此外,这本书还囊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述有关哲学、政治经济学等问题的中文译文,这在当时马克思的经典原著还没有被大量译成中文的情况下,为更多读者了解“原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便捷条件。

  三、可借鉴的经验

  (一)要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马克思教导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用战斗的、批判的眼光看问题,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来面貌。沈志远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就是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激烈斗争的过程,沈志远的一生是研究、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一生,也是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一生。沈志远在翻译米丁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书中,为了更为系统、更为详尽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哲学体系,不得不研究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学说和著作,这其中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和痛苦的收集、分析材料的过程。正是因为沈志远坚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哲学问题,《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历经时光洗练光芒不衰。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价值观和学说理论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我们要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识,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采取批判的眼光,不能单纯地片面否定或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创造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3]。粗略算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从最早一批革命斗士的摇旗呐喊到现在挂帅的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在中国的传播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尽管现在国内存在各种各样的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真实性的声音,但是它毕竟还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最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够入主中国,与它在某些方面和儒家文化有相似的理论品质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密不可分。沈志远的所有著作都十分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枯燥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力求最大限度地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党即马列主义之后,经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和深化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三)要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沈志远认为理论只有被大众所掌握时,才会产生巨大的革命力量。他在《我写<实践唯物论讲话>的缘起》一文中写道:“要使理论成为实践――首先是抗战建国的实践 ――之指导,必须使理论能为大众所把握;只有当理论为大众把握时,它才成为一种不可战胜的物质的力量;也只有当理论成为大众头脑的武装时,它才会对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发生重大的作用。”[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延绵不绝的力量源泉。无数历史实例证明,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沈志远就是很好地认识了这一点,其编写的《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新哲学辞典》、《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等书,无一不是把高高在上的、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拉到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沈志远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送到人民群众的手上,让广大人民群众拿起理论的盾牌解决现实世界存在的各种困惑和疑难问题,真正理解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指引群众主动加入到马列主义的阵营中,进而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尤其要借鉴这种“亲民”的方法和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理念深入到群众中,走群众化、大众化路线,让社会大众都能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沈骥如.沈志远传略(上)[J].晋阳学刊,1983,3(58).

  [2]沈骥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家――沈志远[J].哲学研究,1985,12(51).

文章标题:思想政治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zhengzhi/2468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