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规划主导下的东京世界城市发展模式之行政管理论文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2-03-13 10:05 热度:

  内容简介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的以东京为主的都市优先发展战略,使其成为全国工业中心。而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表现。东京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扩大主要是由经济的发展推动的。政治、经济双重中心功能的聚集是东京成为世界城市并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大都市圈的基础。东京城市建设和开发多以国家政策理念为中心,以大型国家和区域性项目开发为载体进行。国家对其集中投资发展的国策是东京成为世界城市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世界城市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大都市圈
  一、近代东京的城市发展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充分认识到其与西方的差距,确立了以东京为主的都市优先发展战略。东京超越大阪一跃成为全国工业中心。
  伴随工业化发展而来的是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一战期间,日本人口第一次向东京等大都市集中,短短20年,东京人口增加了三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东京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扩大主要是由经济的发展推动的。由于增加了工业城市的性质,以及随着产业资本、人口及以四大财阀为首的企业中央管理功能向东京的集中,政治、经济双重中心功能的聚集为东京日后成为世界城市并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奠定了基础。
  二、高速发展的东京与世界城市的形成论文
  (一)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在战后复兴阶段城市建设的中心是住宅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控制城市规模的扩大为其主要政策目标之一。在区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制度性框架的构筑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将城市建设与开发纳入法制的轨道。此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京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是以国家政策的理念为中心,以大型国家和区域性项目开发为载体而进行的。
  2、经济高速增长期各类产业设施进一步向东京及首都圈聚集,交通堵塞、基础设施不足,居住环境恶化、开放空间缺乏等城市问题日益严重。此时的城市政策不再是消极的控制,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通过一些大型公共项目的实施,引导产业功能布局和城市结构转型。
  为促进产业设施的分散,积极进行卫星城、副都心及新城的建设和开发。同时,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高速公路网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
  在城市开发中,交通、住宅、公共配套设施等一体化开发模式和以公团为主体的开发模式发挥了极大作用。城市开发项目的制定和实施,仍以国家政策和区域规划推动为主。
  3、稳定增长期论文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在产业转型带动工业设施向地方分散的同时,第三产业和商务功能进一步向东京聚集,土地的投机性开发和房地产泡沫加剧了这一趋势,也导致居住向远郊区分散。
  此时城市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大力推动商务核心城市建设,加强区域性交通网络的完善,积极引导城市功能分散,促进多核型城市结构的形成。
  配合建设国际中心城市的政策,大力推进副都心和商务核心城市的开发。这时的城市建设和开发具有项目大型化、综合化和超前化的特点。随着扩大地方自治权、增加民间开发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模式。在制定基层规划时,市民的参与度在扩大。
  4、后泡沫经济期1990年后,东京在经济建设、人口规模等方面,都进入战后前所未有的负增长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老龄化对城市生活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在转变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城市建设、开发的社会环境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这时的城市政策不再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而是明确提出提高城市生活性功能,调整各项功能的空间布局,将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变以居住与就业相平衡的生活圈建设。
  在以生活型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开发的模式也从以前的政府主导型,更多地转向以民间开发和市町村基层自治体为主体的开发模式。
  (三)东京大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
  大都市圈的建立与发展是各国政府解决因高度集中所产生的各类城市问题的一种方法,也是保持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它也是东京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
  东京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历经五十多年,这是一个以东京都为核心,以京滨、京叶临海工业带为依托,距东京都心半径为100公里的环状大都市带。由里到外分为三层,内层是东京市中心,又称核心区;中间是距都心50公里范围内的东京都市圈,包括一都三县;外层是涵盖100公里范围内的一都七县的首都圈。东京人口最早的增长点在内核区,1950-1960年间,其区域内的人口增加到300万。此后,随着产业等向郊外的分散,以及都心区地价上升、生活环境恶化等原因,人口向郊外迁移。交通设施完善及郊外住宅开发加速,使“中层区”成为东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口的增长点。1960-1980年间,其中层区的人口以每10年500万的高速度递增。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发展期之后,出现了人口、产业向地方分化的征兆,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经济泡沫崩溃,日本经济一度出现负增长,减缓了人口向东京大都市区的集中。加之晚婚化、非婚化、少子化等原因,致使东京大都市区的人口增长趋于稳定。近些年,外围成为该地区的一个发展亮点。
  1、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东京大都市圈的五次规划论文
  战后,日本的国土规划在剧烈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经历五次大调整,与此相对应,东京大都市圈的规划发展也历经五次大的修订。
  1953年的《东京町村合并促进法》,促进了东京郊区的城镇化。在人口、产业集中、街市化区域的扩大及汽车交通发达的背景下,1956年出台的《首都圈整备规划》,受大伦敦规划影响,把原构想的40公里东京圈扩大到100公里。日本政府原想通过此计划,加强东京郊区的开发,以分散东京市中心人口,但结果是,由于郊区的开发和迅速的城市化,反而吸引大批地方人口到东京,使东京圈一跃成为拥有2500万人口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带。
  第一次规划(1958年)主要目标:1、明确东京23区和外围区域,包括作为“现有城市化地域”开发区存在的横滨,规范新工厂、大学等建设;2、在东京23区10公里范围内分配绿化带或郊区地带,把城市建成区限制在郊区地带以内;3、在周围地区明确“城市发展地区”,并将其发展成制造中心,以吸引人口和工业的集中。
  这个规划是以伦敦规划为范本制定的。此时,工业发展主要是重化学工业。随着经济和工业向东京的过度集中,东京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地位不断得到加强。
  第二次规划(1968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各项功能向东京一极集中的现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适应这一形势,东京大都市圈被作为一个大都市复合体加以规划,1“现有城市化地域”的城市空间被作为中心管理功能之用;2在“郊区发展地域”,城市化被有系统地提升,但要求与绿化空间相协调;3在“城市发展地域”,以建设卫星城为重点。
  第三次规划(1976年)虽然京滨工业带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但东京在经济方面的突出地位并不反映在它的工业产值上,而是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日本企业界经济管理中枢的作用上。日本乃至世界第一的大公司云集东京,丸之内和大手町一带各大公司总部大楼林立,堪称日本经济的心脏。同时,东京作为与纽约、伦敦并列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其金融地位遥遥领先于日本其它城市。成立于1949年东京证券交易所后来居上,已成为仅次于纽约华尔街的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场。
  办公功能在东京市中心的集聚导致地价上升,此次规划建议对城市核心区加以选择性地分散,其中商业功能向郊区疏散。规划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安全性的关注和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在东京大都市的各个地域形成了一种社区模式。
  第四次规划(1986年)决定在东京采取一种多中心的城市片块结构。依据以分散、均衡、协调为目的的“多心理论”。通过建设多个副都心,分散城市各类中心机能,使东京形成一个多核心的开放式的城市布局,使这个巨大城市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为此,东京加紧了对新宿、涩谷、池袋、上野•浅草、临海等副都心建设。现如今,作为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新宿副都心,其繁荣已不亚于都中心的银座,加之都厅的迁入,大有取而代之,成为新都心之势。东京的城市结构也随着多个副都心建设而形成了一个多心型的城市布局。
  第五次规划(1999年)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IT产业和经济全球化导致工业结构的变化。这次规划致力于建立东京大都市圈各个分区之间的网络结构,社会经济保持本地特色,提升区域活力,保障其安全和舒适的生活空间。此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实现城市地区的重构也得到了关注。
  战后,东京大都市圈规划的主要目地是分散东京市中心的人口、工业经济等功能,避免过度集中现象的出现。但持续增长的理由从来都是对更高收入的期望和对公司更高效率的追求,尽管对大都市功能的关注已持续了很久,对规划的实施也做了最大的努力,但与此相反,许多功能在东京及其大都市圈的过度集中并没有被完全遏制,东京一再就新出现的城市问题修改并制定新规划,城市空间不断向外延伸,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核心的地域结构。
  2、东京大都市圈得以形成发展的原因论文
  东京圈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优越的地理位置:东京位于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便于居住和交通网络的发展,人口的集中致使城市不断扩大。2)独有的地位优势,使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具有日本中枢的支配地位,集金融、工业、商业、政治、文化中心于一身,是日本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同时它还具有国际间发展的最佳区位优势,是新技术、新思想产生的“孵化器”。3)结构空间特点:经过50年的发展,东京大都市圈在空间上形成一个沿海岸延伸的带状城市群结构,这是一个以东京为中心,加之周围一群中小城市和市镇组成的一个城市群体,首都东京是这一城市群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引力中心。4)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使人口与产业在空间上不断向其集聚的同时,也向其郊区扩散,进而形成众多地域相连的大都市圈。科技的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5)优先发展交通的促进作用:东京大都市之所以能够在过去50年里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起有关键作用,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其发展的重要特征。高密度的公路、铁路网络,加强了东京的聚集度,并对大都市规划中提出的疏散政策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它是大都市圈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力,对许多城市活动的效率也都有重大影响。
  三、东京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
  面向21世纪,东京明确了其作为“世界大都市”的城市发展定位,2007年东京都制定了最新的东京未来10年(2007-2016)发展规划。作为世界城市的东京,对未来规划设定了八个目标;1、以水和绿色焕发东京的活力;作为世界城市,水和绿色在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它是建设舒适东京最为重要的条件。2、依托三环状道路建设,使东京交通产生巨变;作为国际大都市,必须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交通设施的建设要给未来的发展留有空间。这是建立便利东京的必备条件。3、建设世界上环境污染最少的都市;在环保得到全世界普遍关心的今天,大都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做法对全国具有深远影响。4、加强都市防灾能力,提高首都东京的信誉;作为多灾的国度,防灾工作要摆在都市政府的首要位置。作为一座上天入地的立体城市,高层建筑的防灾、逃生、救援十分重要,因为灾害对大都市的影响力是巨大的。5、创造可以让人安心的少子超高龄社会的都市典范;推动高龄人和残疾人安心、稳定、自立的生活,强化急救医疗体制,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保育需求。6、以都市魅力和产业能力确立东京的地位;培育具有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东京,发展以文化为主的第三产业,强化旅游观光业,以此向世界展示东京的魅力。7、建设具有创新挑战性的社会;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培育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建立留住人才的机制十分重要。8、通过体育竞赛带给肩负未来的孩子们以梦想;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书本的学习,更要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转折点就是从东京奥运会开始的,为此,东京要实现与世界相连的运动都市的目标。
  东京都订立的“东京未来10年”规划,是为了让东京在经历高速发展后变得日趋成熟,并转变为更具机能性且更具魅力的城市。希望东京在环境、安全、福利、文化、观光、产业、体育等领域有更高层次的成长。希望东京通过10年的努力成为21世纪世界新城市的楷模。
  四、在政府规划主导下的世界城市发展模式论文
  从经济面上讲,先集中力量加强一个城市的建设对国家发展是有利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合一是东京成为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政治中心强劲的吸附能力使其由一个单纯的政治中心演变为现实的世界经济中心。就作为日本首都的东京而言,在其发展进程中,有以下几个优于日本其他城市的有利条件:1、日本的立法与经济发展规划向东京倾斜;2、国际化、外资主要集中在东京;3、作为日本高校的集中地,人才多聚集于此;4、日本情报、电台、电视台的总部集中在东京,东京也是其关注报道的中心;5、日本第三产业与文化发展以东京为主;6、因东京影响着整个日本的发展方向,所以它也成为外界研究日本的主攻方向。
  总之,东京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其发达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它现今的支柱产业。而国家对其集中投资发展的国策是东京成为世界城市的主要动力。

文章标题:政府规划主导下的东京世界城市发展模式之行政管理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xingzhenggl/1145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