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_军事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军事论文 发布日期:2014-09-02 15:29 热度:

   论文摘要:日本以明治维新为发端,迈上了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建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其诸多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所借鉴。日本成为现代化工业强国以后,接连发动对华侵略战争,这既打断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原有进程,也催生了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因素。鉴于此,文章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中国如何借鉴日本现代化的成功经验,然后从现代化的角度剖析日本侵华 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以供参阅。

  论文关键词:日本,侵华,中国,现代化

  一、绪论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与日本侵华之间有着诸多的联系。明治维新为日本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并使其跻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行列,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新兴强国。而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政治腐朽、经济萧条、军备松弛、科技文化落后。清王朝企图通过学习别国现代化的先进经验,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与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日本作为当时现代化发展的典型国家,与中国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点学习对象。明治维新以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日本接连发动侵华战争,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日本侵华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既中断了中国现代化的原先进程,客观上又催生了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在分析有关日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的著作、文献资料以及学术论文的基础上,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文章首先论述了1895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对日本现代化经验的借鉴,然后从现代化的视角,详细剖析日本侵华对中国现代化产生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笔者将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日本侵华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与探究,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参阅,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对日本现代化经验的借鉴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洋务派企图以技术的现代化实现御侮图强的目的,他们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建立了中国第一批民用企业与军事企业。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时,有识之士意识到单纯从技术层面对中国进行革新是无法挽救国家危亡的,还要从制度层面上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成为当时中国谋求社会变革的主要参照对象。清王朝从诸多层面借鉴日本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一)在经济方面,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清政府效法日本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政策。1903年,中央成立商部,它是当时中央机构中仅次于外交部的重要部门,这使民族工商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改变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重农抑商传统,同时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清政府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为他们的正常经营与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调动了他们从事工商业劳动的积极性。除了颁布商法以外,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与奖励实业办法,例如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以此奖励民间兴办工商企业和鼓励组织商会团体。这些仿效日本经济现代化模式所推行的政策与制定的规章,使民族工商业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了现代经济运营模式的发展。清末民初,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的措施激发了中国潜在着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加快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在政治方面,仿效日本的宪政政体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尚其亨、李盛铎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他们的足迹遍及了东西方的十几个国家。经过比较美、英、德、法、意、日等国家的政体后,清政府决定采纳日本的立宪政体,这样既可以施行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又可以保留皇帝的特权。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促进了立宪派的形成和立宪运动的开展。1906年,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立宪,中央成立资政院,地方各省设立咨议局,府县设议事会,这些机构的运行推动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1908年,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的《日本帝国宪法》,删除了日本宪法中有关限制君权的相关条款,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无论是政体的选择,还是宪法的颁布,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仿效了日本的政治模式,借鉴了日本政治现代化的诸多经验。尽管预备立宪超越了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但是它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是无法抹灭的。

  (三)在教育方面,派遣留学生

  之所以将日本作为派遣学生留学的主要对象,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1896年,中国向日本派遣了13名首批留学生,此后清政府为鼓励留学还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1903年颁布了《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1904年制定了《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1905年举行了第一次留学毕业生考试。日本政府为了吸引中国留学生以培养亲日势力,特意为接纳中国留学生开设了一批学校(如同文书院、振武学校、东斌学堂、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等)。在此背景下,前往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其中1906年达到一万两千余人当时前往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所学的专业很广泛,涉及法政、军事、医药、教育、语言、财政、农林等领域。留日归国的学生,他们多数是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改革者,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留日学生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很多学生归国后兴办起了学堂,他们引进、翻印日本的教材,采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管理学校。特别是留日女学生对女子教育的宣传与实践促进了晚清女学的蓬勃发展;其次,留日学生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在清末宪政的改革过程中,很多留日学生参与了改革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起草与制定,在资政院和各省咨议局中他们以议员的身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此外,他们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的留日学生担任同盟会的领导成员,多次策划和参与武装起义;再次,留日学生推动了中国军事的现代化。1902年,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留日学生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奠定了清末新军编练的基础。留日学习军事的学生回国后,很多担任各省的军事教习,他们将现代化的军事知识与才能传授给中国士兵,提高了军队的现代化水平。第四,留日学生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他们通过翻译西方国家与日本的书籍、办刊办报等方式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深入批判,大力倡导民主自由。他们还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介绍到中国,这些行为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三、日本侵华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

  1895年至1945年的半个世纪中,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极大延缓了中国本来就发展十分缓慢的现代化进程。而在日本侵华的50年里,中国在经济、政治、教育、思想文化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向现代化转变的积极因素,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契机。笔者试从现代化的视角,分析论证日本侵华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造成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以期读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日本因素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一)日本侵华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日本侵华破坏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条件

  甲午战争后,日本向中国索要了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这使中国原本拮据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为了偿付赔款,清政府除了加紧搜刮人民财物,还大量举借外债,并以海关、税收等主权利益为抵押。《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长江流域地区财富的掠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日本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甲午战争掀起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浪潮,他们对中国的矿产、森林资源进行疯狂掠夺与破坏,这些原料也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所必须的。巨额的战争赔款与大量的资源流失,使得清政府的国库一贫如洗,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政策均因经济条件的匮乏而难以有效的继续推行。

  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毁灭了中国现代化的原有成果。1937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的很多民族工商企业直接损毁于战火中,有的则因战争爆发而被迫停止运营或者实行内迁。在沦陷区,日本肆意掠夺中国人民的财物,并建立起一套依附于日本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日本侵华,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破坏,以至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履维艰。

  2、日本侵华弱化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政治基础

  日本侵华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使中国长期缺乏一个现代化的领导核心。日本不希望中国出现一个强势而独立的中央政权,四分五裂的政局更有利于其对中国的控制与掠夺。当时中国各派军阀之间矛盾重重、战争不断,日本借机支持军阀混战,以制造更加混乱的政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乘机干涉中国内政,不断扶植符合其利益的势力范围,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政局的混乱。在军阀混战时期,日本的介入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激化了军阀之间的矛盾。长期的混战架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弱化了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3、日本侵华中断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教育步伐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造成中国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很多校舍在战争期间被夷为平地。在动荡不羁的社会环境下,学校不得不停止正常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彻底地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与意志,对中国实行了野蛮的文化侵略,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日本妄图以该种方式从精神上泯灭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最终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驯服的工具。在殖民地化的学校里接受奴化思想灌输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毒害与摧残。日本侵华造成的混乱的环境以及其推行的奴化教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步伐。

  (二)日本侵华催生了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因素

  1、日本侵华客观上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发展

  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达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工业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摧残。战前,中国的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工业发展比较缓慢。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的工业大量迁往内地,改变了以往东西部地区之间工业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国民政府在统治后方对财政、金融以及工农业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兴修水利、拓展航运、疏畅交通等。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现代工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经济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2、日本侵华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

  在日本的军事、政治威胁下以及中国民众的强烈要求下,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顺应社会潮流,在政治改革方面表现的较为积极。例如,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放松对社会舆论的控制;1938年7月成立国民参政会,容纳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它是中国迈向民主政治的开端;1941年3月,第三党、青年党、国社党、乡村建设派等民主人士联手组建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这表明了中国民主政治势力发展的壮大。面对日本的入侵,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抗战的特点,提出了全面的抗日救国路线。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推行基层政权普遍选举制与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这些均是中国社会出现的新兴的政治模式。为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各县、区的党组织派出工作队到各乡、保等基层宣传民主建设思想。

  3、日本侵华促使了中国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近代以来,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和历次反帝民族斗争的失败,中华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民心涣散与民族凝聚力弱化的状态。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变革,尚未彻底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中,日本将中华民族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这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全国各族人民各尽所能、共御外辱。“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面对国土的沦丧与人民的伤亡,中国人民意识到只有团结抗战,才能挽救国家危亡,长期压抑的民族精神此时得到了空前的爆发与高涨。日本侵华的意图并非是为了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但客观上它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

  四、结语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蕴含了诸多的日本因素。由于受到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主要的参照对象,同时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破坏者。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清政府经过多方考察学习与综合对比,最终选择了日本的现代化模式,从经济、政治与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大范围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对中国的传统模式起到了巨大冲击,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不适合时展的消极因素,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日本侵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破坏作用,也催生了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因素。一方面,日本两次侵华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它从经济上破坏中国、政治控制中国、文化教育上奴役中国,从而使中国丧失了现代化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甲午战争促使中国主动向日本学习,其中留日学生把在日本习得的现代化经验运动到中国的社会改革中,促进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激发了中国民众意识的现代化,促使了中国由涣散走向团结。抗战期间,中国政治现代化取得了较大成就,这为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体的建立起到了借鉴作用。尽管日本侵华的本意并非是为了传播现代化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但客观上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能否认的。因而,全面分析日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科学态度。

文章标题:试论日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_军事论文范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junshi/2255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