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杂志投稿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4-07-07 16:08 热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成为一项重大国策。近年来,国内学界的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学者不再局限于城乡之间应然关系的论争(例如城乡孰为本末问题),而开始转入对如何认识并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技术性讨论。

  摘 要:目前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已成为国内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在界定城乡一体化内涵和厘清其主要特性的基础上,依据相应的原则,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等层面,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说明了指标赋权、数据标准化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法与基本过程。

  关键词:农村金融杂志,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Abstract:Currently,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new study hotspot in our academia. Providing a review of existing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s connotation and clarifies such integration’s several principal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principles, it builds an index system on the evalu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population, economic, social and living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Here also describes major methods and basic processes of index weighting, data standardization as well as general evaluation in detail.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indicator system;general evaluation

  目前,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已成为国内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这类研究来说,如何选取和构建测度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城乡一体化评价的研究进展

  从既有研究来看,对城乡一体化测量指标的选取方法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城乡一体化看作城镇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等多领域、多层次的相互融合并趋于一体的过程,为准确地测度城乡一体化水平,需要对各领域进行指标设计并构建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杨荣南(1997)的研究较早且具有代表性,他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活、环境生态等五个维度,选取了24个二级指标进行测评。顾益康等(2004)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度、差异度和协调度为一级指标,以42个二级指标构成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任平等(2006)从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两个方面来评价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情况,进而对城乡一体化程度作出判断,其中空间联系分为自然基础、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等3个子系统和9个因子,功能联系分为经济发展、社会联系、环境条件等3个子系统和13个因子。陈国生等(2009)选取区域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小城镇建设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为一级指标,地区GDP与全市GDP之比、经济密度、农村恩格尔系数等19个二级指标构成城乡一体化指数评估体系。曹志刚等(2009)将一级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制度发展、城乡发展、生态发展、文化发展等,再选取20个二级指标测评城乡一体化水平。采用此类方法构建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学者们选取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另一思路认为,测评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大部分指标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或交叉关系,因此可以 “精选”具有概括性与解释力的若干指标来进行测量。岳丽萍等(2006)以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等四项指标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判断。孙小素(2007)选择城乡收入比、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城乡生活消费支出额比、城乡人均住房面积比、城乡百户居民电视机拥有量比、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城市人口比重7个指标测评城乡一体化进程。魏亚蕊等(2008)利用城市化水平、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四个指标对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测算。

  可以看出,以上两类选取指标的方法各有利弊,第一类方法的优势是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程度,并有助于发现城乡差异的具体成因。但是由于所选指标多,容易造成互相交叉,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合理性。此外,由于学者们选取的指标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结果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第二类做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且较为常用的指标,能够满足考察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需要,同时数据可得性高,处理简便,便于对不同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但是因为指标较少,难以详细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具体状况。总而言之,国内学界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测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相关研究成果之间缺少交流、批判和合理借鉴,尤其是大多数研究中构建的指标体系都不尽相同,远未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和计算方法,直接影响到相关研究成果难以形成有效积累和深层讨论,所以可以说目前关于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界定

  城乡一体化是在国内城乡二元对立的现实格局下提出的重要概念,尽管国外相关研究中缺少与城乡一体化直接对应的概念,但国外学界针对产业革命后出现的城乡分化问题进行研究并创立了城乡互动和城乡融合等诸多理论,例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赖特的广亩城理论、城乡边缘区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国内城乡一体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借鉴国外相关理论资源,并依据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城乡建设实践,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不断进行完善。在总结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城、镇、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镇、乡之间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为准确理解城乡一体化内涵以构建较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把握以下方面关系:

  第一,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城乡一体化涉及空间规划、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杨重光(2008)认为,城乡一体化包括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交通信息、市场结构、政策措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的一体化过程。单纯某个或几个方面的城乡互动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在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中必须把城乡一体化看作一个整体,提倡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多部门的统筹谋划,推动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城、镇、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城”包括城和镇,所以城乡一体化必然意味着城、镇、乡的一体化,强调镇的地位重要性是因为镇是沟通城乡的必要环节和纽带,要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首先要推动城镇与乡村的一体化,任何越过城镇的“蛙跳式”城乡联系都是难以持续的,只有发挥建制镇和集镇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逐渐缩小乡村与城镇的差距,最终实现城乡的一体化目标。另一方面,城、镇、乡应该互为发展空间与重要依托,在既有城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城镇的空间扩散和均衡布局,完善与新农村建设内在相关的城镇“点-网”式结构,围绕中心城镇形成增长极,打通城乡资源双向交流的通道,扩展承接容纳城乡资源的结节性空间,促成城-城、城-镇、镇-乡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应注意避免陷入城乡低水平均衡发展和资源分散化配置的泥沼,力促城乡共同的协调发展,重建城乡共生的和谐关系。

  第三,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城乡一体化必须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把城市和乡村转变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但是城乡一体化不是单纯的乡村城镇化,也绝非完全取消城乡差别的城乡“一样化”,而是推动城乡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就是说,乡村与城镇相比并非完全处于劣势,应看到乡村地区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是与城镇的比较优势,需要认真甄别和客观对待。例如,乡村地区与城镇相比,在基础设施、经济发达程度、社会生活发展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但在居住面积、生态环境、矿产资源以及乡土文化等方面则可能优于城镇或独具特色,对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加以考虑。

  3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评价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必须构建一个明确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准确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综合性原则。针对城乡一体化的系统性特点,所选取的指标应涵盖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城乡关系的总体状况,并且在对城乡一体化测评时必须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判断。

  第二,针对性原则。首先,城乡一体化反映的是城乡关系的现实状况和客观水平,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该主要从城乡关系角度来考虑。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选择能够直接反映城乡关系的相对指标,而应避免选择那些只能单方面反映城市或农村发展状况的指标,避免选择那些只反映区域内平均水平而掩盖城乡差异的指标。其次,所选取的指标应能合理反映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现状,体现城乡各自发展特色,特别应避免忽视农村优势的“城市倾向”导致指标选取不当。

  第三,独立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应相互独立,不能互相替代和互为解释。同时,独立性原则还要求每一项所选取的指标都能够反映城乡关系的某一方面特性,不能含糊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同时,某一方面特性,尽可能用少而精的指标来反映。当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联系要求所选取的指标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多角度反映城乡一体化水平。

  第四,可比性原则。可比性是对指标体系合理性的一项基本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对某一个特定区域内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用于不同区域城乡关系的横向比较。因此,指标和资料的口径和范围应尽量与常用的指标体系相一致。此外,这些指标不能太“大”,否则要么无法获得相关数值,要么无法准确反映城乡关系。这些指标也不能太“小”,否则过于琐细从而增加不必要的研究难度,并降低结果的可比性。同时,因为城乡一体化水平往往因地因时而不同,所选取的指标及赋予的权重等都应尽量适应这种动态变化,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保持相对稳定。

  第五,可行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该是可以度量的,数据具有可得性,获取途径主要有来自各地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在缺乏统计数据时可获取相关的调查数据。一般来说,数据的可得性和权威性越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比性和可行性也越强。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简释

  依照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以及建立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参照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再结合有关专家意见,我们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五类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见表1。

  3.2.1 空间一体化

  空间一体化既是城乡融合的外在地域表现,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空间一体化水平是指城乡在地理空间上的关系状态和交融程度,理想的城乡一体化表现为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为多(城镇)节点的网络型区域连续统(Regional Continuum)。包括以下指标:   本文构建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仍然是一种客观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城乡一体化还应该将城乡居民对本区域城乡关系的主观心理认知纳入评价范围,因此还需要从主观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城乡一体化进行更加完整的评价和认识。但是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主观评价往往存在着明显制约,如调研难度大、区域文化差异影响主观认知、调查结果缺少可比性等,难以进行不同区域的横向比较。此外,受时代变迁与心理变动等因素限制,很难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城乡一体化状况进行纵向比较。考虑到诸种局限,本文未对主观评价指标进行讨论。我们认为如何克服主观评价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将主观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构建更为科学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是今后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

  [2] 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3] 任平,周介铭,张果.成都市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4] 陈国生,陈威.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评估体系探讨――以重庆市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5] 曹志刚,吴国玺,隋晓丽.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9,(8).

  [6] 岳丽萍,白永秀.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断与城乡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 孙小素.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统计监测方法探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4).

  [8] 魏亚蕊,高建华.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程度测算与建设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08,(8).

  [9] 杨重光.城乡一体: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特色[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10] 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 李美娟,陈国宏,陈衍泰.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

文章标题:农村金融杂志投稿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2169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