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论文城市规划设计方向论文范文二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3-07-29 09:16 热度:

  本文选自国家级期刊《中国城市经济》,《中国城市经济》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综合类国家级大型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的国家级重要期刊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因此现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传统的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城市。

  关键词:城市规划,新理念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

  一、分析城市规划新理念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现如今,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空间。顺应自然资源的约束,坚持“紧凑型”、“节约型”的城市规划建设方针,不能盲目追求将城市规模做大。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利用土地,强调保护耕地,以新型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城市规划除要考虑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原则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能主观臆断、生搬硬套,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科学决策,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要拓展规划的视野,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统观全局的眼光来研究规划问题,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要重视规划方法的创新,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和定施的综合集成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规划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人的自由流动、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要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体现对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要保护好“前人”为每座城市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视居住区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为规划目标。社区和谐、邻里和谐、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强调步行尺度、有界邻里、健康卫生社区、游憩休闲空间、舒适安全环境和快乐无忧生活;要提倡“为人民服务”,贴近百姓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既要想着“小”的,给学校和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也要惦记“老”的,切实关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体育健身等方面的需求。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城乡一体化,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增长极,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的腹地。顺应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趋势,在规划的视野上,要打破就城市论城市、就局部论局部、就现状论现状的局面,向以城市—区域系统观和动态时空统一观统筹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有序调控方向转变;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美好乡村的目标要求,以“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工作,建立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统一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调控产业和城镇发展方向,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各种关系,重新聚集并整合各类经济要素,增强区域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

  (4)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经济的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以及土地市场的形成,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和渠道趋向多元化,城市规划不应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一个不断研究和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滚动的调控过程。在规划目的上,要从单纯的贯彻国民经济计划向着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优化组合的空间载体系统转变。不断推进规划工作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方式转变,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城市规划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为经济发展服务。要重视供需分析,寻求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的平衡关系,在城市现有产业特点、地域资源优势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做好空间用地布局规划,为发展城市经济搭建载体。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投入产出分析测算。规划要考虑成本,要有弹性和适应性,体现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5)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体现绿的规划

  追求城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类与环境间的协调、交流价值和环境公正价值。要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和谐文明发展之路。

  二、提高城市规划在工作中的作用

  城市经营必须以规划为前提。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

  2.1搞好规划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师的主导作用

  城市规划师是城市规划的第一生产力,规划要由他们通过研究、论证后做出,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城市规划师应认真考虑领导者提出的意见,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当然,要做出好的、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也必须有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师。

  2.2规划与管理衔接

  规划最终通过管理实现。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管理,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开发形式,需要新的管理方式。因此,首先,规划的内容、深度、形式、程序等都必须与管理相适应,与管理衔接,必须方便管理。其次,管理也应根据规划的固有特点做适当的调整,与规划的特点相适应,二者相互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规划实施,才有利于城市建设。要做到这一点,城市规划师与城市管理者要多交流,城市规划师多了解管理,管理者多了解城市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管理的协调作用,加强规划之间的综合和协调作用。通过规划来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融合,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结合,促进城乡规划与区域规划、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城市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统筹与协调能力。通过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3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

  完善政府的公共政策体系,关键是要重视和建立主干性政策,明确首位公共政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主干性政策缺乏、首位公共政策不明显等问题。规划既是城市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又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协调功能越来越强,应充分发挥其主干作用。而资源调控政策综合性强,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统一,城市规划又应该成为所有资源调控政策中的首位公共政策。发挥规划在资源调控体系中的首位公共政策作用,就是要发挥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配置作用,发挥规划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因为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城市资源,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发挥规划的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统一的调控管理平台,切实发挥规划的先导和主导作用。城市规划公共政策要注重可行性。

  2.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政策强调规划的刚性,包括规划文本——法定图则等;其中文本规定了强制性规定和建设奖励措施等。而为了促进和检验规划的落实,还有必要建立规划——实施——评价于一体的“规划实施监控系统”,通过建立城市运行仿真系统和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对城市规划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三、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土地开发强度即容积率;环境恶化;公众利益受损等。导致其中某个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要避免结果与目标之间的错位,就需要将规划目标作更详细的分解,形成可供操作的有效手段,把规划的实施管理从社会调整提高到法律调整的高度,从而实现:①政府职能有效实施;②规划预期目标得到实现;③公共利益不受损害;④城市环境有所保障;⑤人民安居乐业。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合理的进行规划,可以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项工程建设,逐步发展成为环境整洁、设施完善、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城市,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参考文献

  [1]刘伟.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

  [2]郑永梅.浅析生态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信息,2006(03).

文章标题:城市管理论文城市规划设计方向论文范文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807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