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核心期刊投稿耳穴封闭配合常规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研究

所属栏目:预防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10-25 16:33 热度: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病情发展过程一般为几小时至几天,为耳科临床常见疾病,也是耳科急症,其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由于发病原因不明,其治疗效果不佳。近几年来,我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耳周穴位封闭治疗该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封闭配合常规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64耳,对照组62例72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12、丹参注射液及利多卡因耳穴位封闭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0.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位封闭配合常规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关键词:医学类核心期刊投稿,穴位封闭,常规疗法,突发性耳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所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1],具体为:①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或重度:②病因不明;③可伴耳鸣;④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⑤除第Ⅷ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1.2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的病例均为本院耳鼻喉科住院病人,共120例136耳,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共58例64耳,病程10~90天,其中男性患者30例34耳,女性患者28例30耳,年龄17~64岁。对照组,共62例72耳,病程7一90天,其中男性患者36例42耳,女性患者26例30耳,年龄20~6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上无差别,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

  2.1.1 药物治疗 ①三七总皂甙400mg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②5%葡萄糖溶液250ml、ATP40mg、辅酶A100U、维生素 B6100mg,维生素C2g,静脉滴注,每日l次;③有耳鸣症状者用利多卡因5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药物治疗连续14天为一疗程。

  2.1.2 高压氧治疗 用大型高压氧舱,0.25MPa,戴面罩间歇吸氧,吸氧时间120分钟,每日一次.

  2.2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封闭治疗。

  2.2.1 取穴 主穴取听宫、听会、翳风。

  2.2.2 操作方法 取无菌5mL注射器及5号针头,抽取维生素B12 1mL(含0.5mg) 丹参注射液1mL及2%利多卡因1mL。取风池、听会、翳风三穴,局部常规消毒后,针头刺入1.5cm,有酸、胀、麻、重针感且无回血后将药液缓缓注入。每周两次,每次取上述三穴,,15天为一疗程。

  3 疗效

  3.1 疗效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疗效分级标准[1],具体为:痊愈:0.25一4KHz各频率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以上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分贝以上;有效:以上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分贝;无效:以上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分贝。

  3.2 结果 治疗组58例64耳中,治愈20耳,显效32耳,有效4耳,无效8耳,总有效率88.9%;对照组62例72耳中,治愈15耳,显效20耳,有效9耳,无效22耳,总有效率60.3%。两组总有效率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经X2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耳周穴位封闭配合常规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4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突发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西医认为病因有病毒感染、耳蜗血流循环障碍、兔疫因索等,无论何种发病机制都是耳蜗微循环障碍导致内耳毛细胞或其它听神经系统受损伤。目前,治疗突发性耳聋主要用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氧浓度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对症治疗。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突发性耳聋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内耳的主要血供来自迷路动脉,它是单一的末梢动脉,无侧支循环,如有血管痉挛、栓塞、血栓形成、动脉硬化、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血压波动以及病毒血症等因素均可引起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听力受损[2]。因此,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提高血小板变形能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中对照组的常规疗法和治疗组选取耳周腧穴等均遵循了这一治疗原则。

  穴位注射所用药物维生素B12是体内各种细胞的能量供应者,有营养神经的作用,以利受损听神经的恢复[6], 丹参注射液为活血化瘀药物,有扩张动脉,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微循环循环的作用以利受损听神经的恢复。利多卡因有小血管扩张作用,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作用, 改善微循环循环以利受损听神经的恢复。穴位注射的作用点是腧穴,所注药物通过腧穴经络发挥作用,即穴药协同作用,也叫复合作用。小剂量的药物通过穴位经络发挥作用,小剂量即可起到需大剂量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剂量所起到的作用,加上穴位药物注射疗法不仅能保持长时间的针感作用,还能发挥针刺与药液对穴位的刺激,调整经络和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穴位也有独到的作用,其机理可能是:(1)机体在穴位刺激和药物的作用下,加强耳蜗的血液循环,改善代谢状加强耳蜗的血液循环,改善代谢状况,有利于内耳听觉神经细胞机能的恢复;(2)减少毛细胞的变性坏死,可提高内耳听觉毛细胞的兴奋性,耳蜗机能提高,听阈降低,促使未受损的耳蜗毛细胞发挥作用提高听觉功能;听力得到提高和恢复,这可能与神经反射有关,如翳风穴区的面神经及耳大神经,特别是面神经有耳内分支,面神经与听神经并行入脑部,反射性引起中耳内耳及其它部位听神经兴奋性改变。(3)提高大脑听觉中枢兴奋性增强听觉的感受能力,增强皮层对声音信息的感受和分析能力,使残余听力得到充分利用。(4)通过针刺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细胞的恢复,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4],针刺不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对患者甲皱微循环形态学、流态学及管周状态均有明显改善,针刺前后患者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值有明显差异,说明针刺能够促进血液外周微循环,改善或预防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细胞的恢复[5],穴位注射促进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提高的机制是复杂的,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总之,该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法简便经济,疗效肯定,且可避免大剂量用药给机体造成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认为突发性耳聋为风火上扰、少阳经气闭阻、耳窍失聪;或风邪侵袭,雍遏清窍。足少阳经脉上入于耳,下络于肝而属于胆,肝胆之火上循经壅于耳,则耳聋耳鸣,故针灸治疗均以少阳取穴为主,顺经而取风池、听会。翳风为手足少阳经交会穴,为耳近穴,现代解剖证明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突乳突孔穿出处。风池、听会、翳风可疏耳部瘀滞之经气,有行气活血、宣通耳络、清宣开窍的作用。,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耳部周围组织,改善血液循环,使少阳经气畅通,“堵”、“塞” 状态改善。其经脉循行均直接入耳中,故选取耳周3穴治疗耳部疾病是历代医家所推崇的选穴方法,属于经验取穴或局部取穴。

  本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安全,不需要特殊设备和熟练技巧,既不损伤耳之重要结构,也无任何副作用;疗程短,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l]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

  [2]曾永梅、梁莺节泽.突发性耳聋.国外医学耳鼻咽喉分册,1990;14(3):145~148

  [3]成平.穴位注射疗法浅论.中国针灸,2000;20(9): 566

  [4]王长海,杨兰文,王宏才等.针刺对突发性耳聋血液流变学及细胞流变学的影响.中国针灸,2003,23(2):87~88

文章标题:医学类核心期刊投稿耳穴封闭配合常规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yufang/2336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