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及糖调节受损的近期预后之康复医学论文

所属栏目:康复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1-13 09:50 热度: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及糖调节受损(IGR)时的近期预后。方法分析经确诊为老年AMI并发房颤者135例,比较AMI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房颤早发(IGR)和晚发亚组;比较其间梗死部位,死亡患者AMI发生的部位,房颤并发IGR患者近期的心血管事件。结果老年AMI并发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房颤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AMI中前壁心肌梗死房颤发生率最高,死亡的发生率高(P<0.05);而AMI并房颤及糖耐量减低(IGT)的老年患者病情更重且预后差(P<0.05)。结论老年AMI并发房颤者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而并发房颤及IGT时病情更严重且预后最差。
  【关键词】心肌梗死论文;心房颤动论文;糖调节受损
  糖调节受损(IGR)包括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是正常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也是直接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重要阶段,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冠心病并糖代谢异常的冠脉病变做过研究〔1〕,但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分别从IGT和IFG组进行对比研究尚少见,而且对IGR的老年AMI同时并发心房颤动(房颤)及其对预后影响的研究也欠缺。本文就近年来我院收治的老年AMI并发房颤及IGR患者的有关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论文
  1.1病例与分组1998年12月至2009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共收治的766例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AMI患者,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其中并发房颤者135例,男104例,女31例,平均年龄63.1±4.2岁;依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9例,其余126例AMI并发房颤者分为三组:①正常糖耐量组(57例),②IGT组(36例),③IFG组(33例)。入选病例检查前未使用降糖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并排除应激、感染患者。
  1.2观察项目①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心电监护7~14d及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于入院后前14d每天至少描记1~2次心电图。②对AMI并发房颤者,注意记录房颤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等资料。房颤亚组的分类〔2〕:房颤发生时间在24h内(包括24h)为房颤早发亚组,在24h以后为房颤晚发亚组。本文135例中房颤早发亚组为63例,房颤晚发亚组72例。③近期心血管事件:观察病人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内是否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KillipⅡ级以上)、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论文
  2.1AMI梗死部位与房颤的关系135例AMI并发房颤者其心肌梗死部位位于前壁(包括前间壁、前侧壁、广泛前壁)共82例(占60.7%),位于下壁(包括下壁+右室、下壁+后壁)共53例(占39.3%)。前壁心肌梗死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下壁(P<0.05)。
  2.2房颤早发亚组与房颤晚发亚组间AMI部位比较在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42例(占66.7%)与房颤晚发亚组11例(占15.3%)比较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61例(占84.7%)与房颤早发亚组21例(占33.3%)比较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房颤组死亡患者AMI部位比较AMI并发房颤组死亡患者共15例,占11.1%,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有10例,占总死亡率66.7%;下壁心肌梗死有5例占总死亡率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论文。
  2.4房颤并IGR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比较AMI并发房颤及IGR共69例,其中IGT组、IFG组分别与正常糖耐量组比较其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与IFG组比较其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的发生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房颤并糖调节受损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比较与正常糖耐量组比较:1)P<0.05;与IFG组比较:2)P<0.05
  3讨论
  房颤是临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在AMI时其发生率为7%~18%〔3〕。本文766例AMI患者有135例并发房颤,发生率为17.6%,与文献报道相似。CASS研究表明〔4〕,房颤是AMI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它使AMI患者死亡危险增加一倍。
  本研究表明前壁较下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颤,且房颤发生时间与心肌梗死部位亦有关系,在房颤早发亚组中以下壁心肌梗死为多(占66.7%),而房颤晚发亚组中以前壁心肌梗死为多(占84.7%)。与Sakata等〔5〕研究一致,这可能与AMI早期与晚期房颤发生的机制不同有关〔6〕。本研究显示,AMI并发房颤的患者死亡率高(占11.1%),其中前壁心肌梗死的死亡发生率高,占总死亡患者的66.7%,因此预后差。当房颤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时,由于房室结发生缺血而影响到房室传导,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故心室率一般不太快;而当房颤发生在前壁心肌梗死时,易出现心功能不全及快速型房颤,而快速型房颤可使血流动力恶化,增加梗死面积,说明前壁心肌梗死病情最严重,患者的预后最差。
  同糖尿病一样,IGT及IFG均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结果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研究从房颤组并IGR患者的近期心血管事件比较发现:IGT组、IFG组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均明显增多;但IGT组比IFG组病情更严重;其死亡的发生率高,说明IGT组病情危重且预后差。IGT反映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不良,当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β细胞功能不断减退时,首先出现负荷后血糖升高,表现为餐后高血糖。由于胰岛素相对不足使降脂代谢障碍,可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生。IFG者空腹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均较正常糖耐量和IGT者差,而糖负荷后的胰岛素分泌状态比正常糖耐量者差,但明显好于IGT者,因此,IFG者可能存在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状态的分离,有别于IGT。
  综上所述,老年AMI并发房颤中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病情重。当老年AMI并发房颤及IGR时预后不良,尤其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房颤及IGT的老年患者病情更重且预后最差。
  【参考文献】
  1王亮,潘长玉.糖调节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19(9):235.
  2何建桂,马虹,马中富,等.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1):35.
  3王庆玲,张艳芳,王智彬,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J〕.临床荟萃,2003;18(19):封二.

文章标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及糖调节受损的近期预后之康复医学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kangfu/1109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