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蒙古族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建议

所属栏目:音乐论文 发布日期:2012-10-08 09:00 热度:

  摘要:如何在大学生中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改变一些大学生淡漠民族文化的心理,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高校开展蒙古族音乐教育,有利于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民族情感,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蒙古族音乐;音乐教育
  
  过去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主要是依赖于三种传承方式——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民俗生活传承,而且几乎是“口传心授”传承模式。然而笔者研究发现,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教育与汉族地区所进行的蒙古族音乐教育,现在大多还处于自发状态。有的地方原已开展的蒙古族音乐教育,因各种困难不能继续;原本实行“双语”音乐教育的民族地区或学校,如同语言教学一样,也由“双语”变成了“单语”教学。在音乐、艺术院校实施蒙古族音乐教育,还处于起始阶段。
  开展蒙古族音乐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开拓音乐视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综合素质,音乐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教学通过美好的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在高校开展蒙古族音乐教育,可以激发青年人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丰富其民族审美情感,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学校音乐教育应充分挖掘原生态音乐资源,让学生了解熟悉我国各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在本土音乐文化熏陶中增强民族情感体验。同时,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如何把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音乐引入大学生的课堂,让大学生了解自己本土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作为在普通高校中的研究生,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设想。
  一、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1、近年来,为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令。如:教育部2002年7月25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的形式颁布的《学校教育工作规程》的“总则”中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目前内蒙古的普通高校中,普遍开设的有关音乐方面的艺术选修课是“音乐欣赏”“音乐概论”。从已开设的反应来看,这些音乐选修课确实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发挥了它特有的作用。翻开这些课本,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是以西方音乐为标准的,从巴洛克时期一直详细地介绍到二十世纪的流行音乐,但对中国的民族音乐,特别是蒙古族音乐,或未提起,或一带而过,这就使得蒙古族音乐教育没法从理论上体现出来。
  2、由于内蒙古地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晚,再加上学生的专业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水平不相同等问题,目前,音乐教育课严重缺乏教学指导性大纲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材。据调查,现有的蒙古族音乐教材是专业音乐教育使用的教材,内容比较专业,教材没有根据非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来制定,并不适应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使用。
  二、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民族音乐教育问题的分析
  1、蒙古族音乐教育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
  蒙古族的音乐类型及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整理和挖掘。在理论化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蒙古族长调音乐的发展历史、形态特征和演唱方法开始重现,但研究的起步时间较晚。
  2、针对大学生创作的蒙古族风格音乐作品较少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在内蒙古地区的大学校园里,流行的大多数是国外流行音乐和国内乐坛的通俗音乐,真正符合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的蒙古族校园歌曲不多,急需音乐创作者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现代流行音乐的传播途径很方便。现代信息及网络发达的情况下,学生接触音乐的途径很广泛,广播、电视、网络……随时随地可能接触到国内、外的流行音乐及现代音乐,非常方便。学生几乎被这些音乐包围着。好必斯教授在《建构良好草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之断想——西部大开发与草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写道“当今,铁路、公路延伸到草原深处时,带来了一种现代文明和域外文化,同时,也给草原音乐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的前所未有的碰撞。城市在膨胀,草原在缩小,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渐渐被定居的牧业所代替,古老的勒勒车摇曳出多少神奇而古老的游牧文化。而今勒勒车渐渐成为牧区旅游的景点观赏物。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变迁,必然带来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马背民族创造了灿烂的马背文化。对蒙古族来说,骏马不仅是生产资料和交通工具,也是蒙古民族情感的寄托,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草原与马背是草原音乐文化的摇篮和载体。而今,骑着冷冰冰的、毫无情感而言、只会做机械动作的摩托车去放牧、怎能体会马背民族的内心感受?更谈不上马背文化的创造了。如果长此下去,再过百年、千年,草原音乐文化将向何处去?令人担忧!近年来,电视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体和信息传递的媒介,在广大草原得到了长足发展,草原牧民不必走出草原就可了解大千世界。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种文明与进步,但随之而来的,自封为现代文化的精神垃圾,也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这片音乐文化的净土。面对这些,草原在步入现代文明的同时,草原音乐文化能不能固守着自己传统音乐的纯洁和令人神往的草原神韵?令人担忧。”
  3、教师本身对蒙古族音乐掌握不够
  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教育内容不能够保证,造成音乐对民族音乐的掌握有限,没有相应的学习蒙古族音乐的环境和氛围,音乐课程的开设内容相同,没有突出地方音乐的特色,地方的民族音乐没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音乐教师本身未能真正掌握蒙古族民间音乐,对最直接的蒙古族民歌都不熟悉,是很根本的问题。来自草原的蒙古族音乐教师对蒙古族的音乐及民歌熟悉,这也是依靠在草原家乡的熏陶。来自城市的蒙古族音乐教师,和大学生一样,没有机会接受系统和正规的蒙古族音乐教育,造成了学校蒙古族音乐教育的缺失。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来源不同,受过蒙古族音乐教育的高师并不多,而且也没有对蒙古族的音乐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蒙古族音乐教育的建议
  1、加强蒙古族音乐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
  在观念更新和重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蒙古族音乐文化特征,加强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并逐渐将其成果系统地注入到大、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中去以适应内蒙古蒙古族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蒙古族音乐教学中,突出民族化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安排,加大民族音乐文献、史论及古典音乐欣赏类教学的比例。另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编写相应的蒙古族音乐教材,在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力求从少数民族音乐特征和固有音乐价值观出发,编写出蒙古族音乐理论教材,教材内容争取反映蒙古族音乐体裁、音乐形式、音乐风格,通过学生熟悉的音乐来进行音乐基础训练,使蒙古族的音乐内容融会贯通于各教学环节中。
  2、加强研究、搜集、整理蒙古族音乐工作
  内蒙古各民族音乐理论研究者,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投入参与蒙古族的调查研究整理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客观描述各民族的音乐形态和生成背景。探索它们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功能意义,使之成为因材施教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重要根据。在深入探索研究的基础上依靠广大教师的力量,编写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教材。使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质在教材中条理化。通过科学研究、学术讨论、著书立说,将蒙古族在悠久历史中积累的传统音乐进行整理,也要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挖掘,按照蒙古族聚居地区大学生的特点,从浩瀚的蒙古族音乐中选取适合大学生的、内容优秀的、特点特点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为大学生使用的教材,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形成具有内蒙古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3、音乐教师应加强自身对蒙古族音乐的学习
  目前,由于部分蒙族古音乐教师,没有机会接受系统和正规的蒙古族音乐教育,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学习不够深入,这就要求这些音乐教师重视蒙古族音乐的学术研究,广泛开展科研活动,也可邀请民间艺术家来校指导,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民族音乐素质,并将学术界及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教师肩负着传播和传承民族音乐的任务,只有教师提高民族音乐的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在高校将蒙古族音乐文化纳入教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有利于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增强民族情感,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音乐的“育人”功能在逐步得到重视。音乐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蒙古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段风琴,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1)
  [2]好必斯,建构良好草原音乐文化文化生态环境之断想,[J]《人民音乐》2003(6)
  [3]冯兰芳,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3(2)
  [4]张莉,论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0(1)

文章标题: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蒙古族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建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yinyue/1343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