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西湖”现象

所属栏目:心理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4-25 09:41 热度:

  摘要:中国西湖文化历史悠久,许多古代城市都有“西湖”,民间更有“天下西湖三十六”之说。中国之西湖现象,绝不是偶然的巧合,有其产生的地理、文化和社会背景。因此,笔者希望能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园林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西湖现象产生的缘由。
  关键词:西湖、城市选址、园林文化
  中图分类号:TU-098.4
  提到西湖总是会让人想到杭州西湖,然而中国的西湖却远不止杭州西湖一处,清代陆以湉的《冷庐杂识》中称“天下西湖三十六”,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历史悠久的西湖,中国为何会产生如此多的西湖,而且西湖比起其他的湖泊具有更高的知名度,这一西湖现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
  
  一、西湖与城市选址之关系
  
  中国名为西湖的湖泊无论是天然形成的湖泊,还是人工挖掘的湖泊,之所以被称为西湖来自它们和它们所依附的城市的位置关系——位于城市之西。从环境特征上分析,绝大部分的西湖都是天然湖泊,而且他们所在的城市具有相似的地理环境特征。这一点在古代地图及府志、县志的记载上可以找到线索:
  杭州西湖:《浙江通志•卷五十二•水利》中有“西湖,在府城西……诸山之泉汇流于西湖”;
  颍州西湖:《阜阳县志•卷二•舆地二•水中》有“西湖,县西五里,城西诸水汇流处,广三里,袤十余里”;
  雷州西湖:《海康县志•卷十•疆域》“西湖……在城西半里,其水发源于拱辰诸坡岭,合西山溪涧诸泉而绕注之”;
  福州西湖:《福州府志•卷七•水利》“西湖在县西三里,蓄水成湖可荫民田。周回二十里,引西北诸山溪水注于湖”;
  漳浦龙溪西湖:《龙溪县志•卷六•水利》“西湖在郡城西厢,发源金山院,南流折而东,遂潴为湖”……
  从文献中可以发现,这些西湖往往由城外西部诸山流下来的水汇集而成,因为有山才有湖。城外西部有高山,是大多数拥有西湖的城市所具有的相似的地理特点。
  大部分城市产生的时间同自然山岳、天然湖泊形成的时间相比要晚很多,所以这些西湖城市的出现应该是古人在建造城市过程中对城市选址的特定考虑所带来的结果。更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许多的西湖更确切的说不是在西面,而是城市的西北方,如潮州西湖、乐山西湖、颍州西湖及海康西湖等,这或许和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中风水观念的影响有关。《周礼•大司徒疏》引《河图括地象》曰:“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这是古人对中国总体地理特点的概括,即是西北方地势高亢为“天门”,东南方地势低为“地户”。这对后来的风水文化也有很大影响,风水家认为水来自西北流向东南为佳。在深受风水相地之术影响的古代,这种“西北高,东南低”的环境模型,显然会成为城市选址中的理想模式。而上面提到的诸多西湖城市在环境上大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二、西湖与两宋园林文化
  
  从各地府志、县志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各地西湖几乎也有共同的经历,西湖在人为活动中开始向城市水利设施和城市园林转变。一些著名的西湖由单纯的水利设施向城市园林的转变主要集中在两宋时代。
  两宋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高度发达,政府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并将此作为地方官吏考绩标准之一,因此大量的水利建设促进了西湖人工化的进程,水利建设又带来了西湖造园活动的繁荣局面。以杭州西湖为例,从北宋的行在到后来南宋定都临安,杭州西湖进入园林建设的鼎盛局面,西湖周围的私家园林非常兴盛——从大量史籍和文献中可以找到证明。两宋时期西湖一带的私家园林繁盛,《梦梁录》卷十九记录了比较著名的16处,《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记录了45处,如南园、甘园、裴园等名园[1]。而西湖本身到两宋时期也开始成为了带有公共园林性质的城市园林,尤其是南宋时期的各类官方活动更带来了西湖园林的兴旺,不但有对旧有景点的维护、改造,还新增一些景点,还在节假日振恤贫民、赐钱及放免僦屋钱的活动,还有要求西湖私园节日向平民开放之事[2],加上皇家时常有湖上御园的舟游活动,更极大的刺激了西湖园林化的发展。
  在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中,两宋时期又是文人士大夫园林最为勃兴的阶段,中国西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园林中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也得益于两宋时期在西湖为官的文人士大夫不遗余力的经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对西湖文化有巨大贡献的文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苏东坡,与他生活有关的城市如几乎都有西湖,所谓“东坡到处有西湖”,苏轼对中国西湖文化的影响不是可以一语带过的。
  以杭州、颍州和惠州西湖为例,苏轼在当地为官期间都曾不遗余力的整治西湖和经营各种利民工程。苏轼于宋哲宗元祐六年任杭州知府,在杭州期间浚茅山、盐桥二河以通漕,解决两地潮患、湖患;造堰闸,以限湖水蓄泄;修复唐李泌六井;修长堤以便通行,植芙蓉、杨柳于堤上,望之如画图[3],他为西湖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后,在南宋建都临安后,西湖地位陡然上升,苏轼治湖的措施和方案更成为南宋政府实施的蓝本。
  苏轼知颍州时,颍州水患“苏公乞留黄河,夫万人濬治西湖,并境内沟洫”[4]。苏轼在绍圣元年被朝廷以“讥讪先朝”的名义贬至惠州,后苏轼的爱妾王朝云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因苏轼将杭州西湖比为西子,后人便常以惠州西湖比朝云,以朝云比西子。加上苏轼在此筑堤修桥,惠州西湖便名声大噪,后来便有“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之句。除此各类工程之外,苏轼在他一路南下的流放生涯中在各处西湖也都留下了不少诗篇,因此后人才有“东坡到处有西湖”这样的说法。
  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本就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敏的文艺全才,加上他将中晚唐开端的文人士大夫所具有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因此他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5]。基于苏轼自身所具有的这种特质和他与西湖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对后人关于西湖的各种活动和西湖的文化有直接的影响。他的西湖诗文在被后人称颂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对西湖美好景致的向往和喜爱,后人对他的敬仰、喜爱常常转化为游西湖、为西湖作诗词歌赋来体现,他的行为被人们模仿和追随使得各地西湖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加上中国西湖虽多,但最盛的还是杭州西湖,因此许多后来改名的西湖或慕杭州西湖之盛名,或因纪念苏轼而为之。究其原因还是源于两宋时期西湖园林和人文的兴盛带来的结果,而在后世中这时期的西湖文化也被争相效仿。因此,明清两代产生了许多这样的“西湖”:
  兰州西湖,因朱元璋封藩,十四子朱模被封为肃王,建文元年(1399)肃王府从甘州(今张掖)移至兰州,因肃王思念南方水乡之美,遂于建文四年(1402)建莲荡池,后清光绪六年(1880年)护理陕甘总督杨昌浚重建,并改名为小西湖。
  扬州瘦西湖,因康熙、乾隆年间,皇帝六次下江南,当地富商为讨好皇上沿岸修建了各式园林,又因清代诗人汪沆将其与杭州西湖做比较,著有诗句:“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严书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扬州西湖因此得名。现北京颐和园昆明池在明代也曾名西湖,其意或为仿杭州西湖之意[6]。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西湖现象产生之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最初或源于古代城市选址的结果,因相类似的地理特点或城市规划所遵循的相同规划理念,由此许多城市有了西湖。在西湖进一步的发展中,随着人的各种活动的不断增多,西湖进入园林化的阶段。由于两宋时期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杭州西湖为首的西湖园林达到了鼎盛时期,并形成了独特的西湖文化。这种文化被后来的许多拥有西湖的城市所追随和模仿,进而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所特有的西湖现象。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223.
  [2]成荫,王曦.官方公共服务与南宋西湖旅游[J]•宜宾学院学报.2005.08.
  [3]宋史•苏轼传[Z]
  [4]清•乾隆,颍州府志•卷之一•舆地志•山水一[Z].
  [5]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14.
  [6]周维权.北京西北郊的园林•建筑史论文集2[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69年.

文章标题:国之“西湖”现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nli/1181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