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测与干预机制研究论文

所属栏目:心理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4-10 16:27 热度:

  【摘要】本文心理学论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通过对现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置工作的梳理,重点阐述了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测与干预机制,进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危机,预测与干预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自杀行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含义、心理危机表现和成因、心理危机预测和干预机制进行研究,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为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危机干预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进行探索。
  一.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理论干预的创始人G.caplan(1964)将其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按Punukollu(1991)的定义,心理危机是:“个体运用通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遭遇的内外部应激时的一种反应”。
  根据各种心理危机理论对心理危机的解释,我们可以将心理危机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发生和存在着重大的内外部应激;第二,当事人用通常应付方式暂时不能处理。就是说当事人暂时处于束手无策、手足无措的境地,不能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了;第三,是一种主观的认识和感觉。当事人感觉到的是一种威胁、挑战、失落甚至是绝望,产生抑郁等急性情绪扰乱。这种感觉来自与当事人对环境和自我的认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和控制,就会导致当事人情感、认识、行为方面的功能混乱,使心理内部环境出现巨大失衡以至不能自持甚至精神崩溃的状态。但这些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第四,心理危机的本质是当事人心理系统的失衡。
  心理危机干预又称危机调停,是一种从短程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急诊访问形式或劝导的形式,采取某些措施来干预或改善危机情景并解决当事人的问题,以防止伤害当事人及其周围的人们,并最终使之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使其情绪、认知、行为等重新回到危机前水平或高于危机前水平。危机干预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不涉及人格塑造。在学科归属上,危机干预属于心理治疗的一种,它既是短程心理治疗,也是支持性治疗,还是聆听心理治疗。同时,心理危机干预也是紧张心理治疗的最好方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和成因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
  由于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集中的的群体,做到准确判断并不容易,除了依据大学生个人生活史与性格特征,是否存在急性应激事件来识别外,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发展性心理危机、境遇性心理危机和存在性心理危机。
  1.发展性心理危机的表现:
  一般有难以适应新环境的焦虑心理、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的抑郁心理、学习心理障碍、恋爱与性的烦恼、昂贵的学费和就业压力带来的自卑和彷徨心理等。
  2.境遇性心理危机的表现
  一般有重大生活事件打击后应激障碍、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表现。
  3.存在性心理危机的表现
  一般有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导致自卑心理、大学生的目标困境等表现。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第一,生理原因。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特殊时期,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相对稳定而又不够稳定的关键时期,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问题。
  第二,社会环境的原因。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心理活动规律缺乏正确的了解,对一些心理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自觉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对心理咨询活动缺乏正确的理解,常常把心理上遭遇的问题混同于人们忌讳的“精神病”,没有勇气自觉地走进心理咨询机构。
  第三,家庭教育环境的原因。大学生群体暴露出的心理危机很多是个体在所处的家庭环境、小学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中积累潜伏下来的。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溺爱保护过多,缺乏独立生活、自我调节能力;中学教育重成绩、轻能力,缺乏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等。这些问题往往在大学这个特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中逐渐暴露出来。
  第四,学业上的困惑、困难。目前,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学业仍然的最重要的依据。在高考的重压下成长起来的部分大学生往往伴随着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他们进入大学后各种问题扑面而来;学习方法不当、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学习能力低、专业选择不当、学习动力不足和部分重要考试的失败等都会使大学生缺乏成就感,自我形象降低,极易形成心理危机。
  第五,大学生适应和人际交往发生方面。当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缺点。使他们在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感到不适应,如果这种不适应持续太长而没有得到缓解,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第六,经济上的压力。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由于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得不到保证,人际关系显得困难。这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态、焦虑心理、忧郁心理、自我封闭心理、偏激心理、嫉妒心理、自责心理以及内心敏感等。
  第七,择业求职焦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使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相当混乱,心理问题也随之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甚至一进校门就担心将来就业是否顺利,整天忧心忡忡,表现出严重的危机感。有的学生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给自己施压,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学习计算机、外语等各类证书考试,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他们失败,就容易产生迷茫、自卑、怯懦焦虑等心理,有的产生怀才不遇、冷漠甚至攻击心理和行为。
  另外,重大生活事件,如失恋、家庭变故等等也会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置 
  心理危机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类型高校危机事件的管理有着共性,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更多地涉及到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学知识的应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心理危机预防阶段、心理危机处理阶段、心理危机善后阶段。
  四.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机制
  (一)通过“四位一体”的创新思维方法服务学生、帮助大学生排遣心理困惑。
  “四位一体”的创新思维方法以服务学生、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困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规划室、助学贷款中心为主体工作机构,以学习心理、就业心理、贫困生心理的优化建构为主要服务内容,以“工作联动、互通信息,相互协调,联手帮扶”为工作要求,和教学、后勤、二级学院密切联动,通过“四位一体”的学生学习支持体系,把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班级辅导员、心理委员四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助困、助学、择业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
  (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今天,应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的三级预防网络,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关注。
  一级预防的对象是正常、健康的学生,其主要内容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试能力。应立足于以“发展性咨询”为基础,通过书刊、报纸、网络、电影等各种媒介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讲座、课程、讨论、活动等多种互动形式使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和提高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的能力。
  二级预防主要针对轻度心理异常的大学生,主要工作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大学生轻度心理异常主要表现为新生适应、考试焦虑、宿舍关系不良、人际冲突、恋爱矛盾、社交恐惧等。对这些学生,学校应首先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问卷普查,及时发现有心理健康困扰的学生;然后,会同专业咨询师和临床医生共同诊断,制订干预方案;最后,委派咨询师为其提供咨询和辅导,必要时与临床医生共同治疗。
  三级预防则服务于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进食障碍等。学校在本级预防中的作用不是直接治疗或干预,而是及时发现、迅速处理,对精神病患学生善于发现、密切注意,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全面搜集患者资料,及时联系家长、辅导员将患者转介到专业医疗单位救治,同时做好对周围同学的解释和教育工作。
  

文章标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测与干预机制研究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nli/1166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