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学论文范文托尔斯泰的幸福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体现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6-10 15:42 热度:

   列夫·托尔斯泰,想必每个人都不陌生,在中学的时候,我们会读一些文学作品,这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外国文学作家中一个代表人物,而《安娜·卡列尼娜》就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本文就托尔斯泰的幸福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体现做了一些论述,是一篇外文学论文范文,下面是文章正文:

  摘 要: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经典代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包含的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文学巨著从一发表便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正如那句著名的开场白所表达的,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是以家庭婚姻为基础而展开的,至少涉及四种婚姻或爱情的答案:卡列宁夫妇,安娜与渥伦斯基,奥布隆斯基夫妇,列文和基蒂。托尔斯泰运用了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精美的语言,批判贵族阶层追求物质欲望的享乐主义,重塑了以宽恕和爱为基础的正确的幸福观。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幸福观,家庭婚姻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安娜·卡列尼娜》则是一部公认的与列夫·托尔斯泰名字联糸在一起的传世佳作。作品中包含的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从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运用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精美的语言,对贵族阶层追求物欲的享乐主义以及缺少责任和家庭道义的行为进行了批判,重塑了以宽恕和爱为基础的正确的幸福观。以下就是笔者对其幸福观的深度挖掘。

  一. 批判的对象

  故事发生于俄国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人公安娜原本是一名政府要员的夫人,却在旅行中跟俊朗的军官渥伦斯基迅速坠入情网,返家后仍然继续偷情。这被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发现,安娜要求离婚却被丈夫拒绝,卡列宁威胁她会因此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渥伦斯基,和他一起过了短暂的快乐生活,但不久渥伦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安娜则日益思念儿子,且心里想着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起了一种绝望无助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在绝望心情下撞火车自杀。作品中卡列宁也曾希望自己能够完全宽恕安娜和渥伦斯基,但是最终他不仅仅没有给她儿子的抚养权,甚至探望的权利都没同意,因此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卡列宁并没有真正地从内心到行动上宽恕安娜,他的宽恕只体现在他的语言上,这反映出了卡列宁扼杀人性和生命的虚伪和欺骗的一面,与托尔斯泰所提倡的幸福观是背道而驰的。

  奥布隆斯基和多莉这一对人物的出现在作品中起到了点明作者观点的作用。奥布隆斯基这一人物体现了当时社会贵族典型的享乐主义,对家庭的责任、对妻儿的爱在他的思想里都不足为重,他认为人能够享受拥有的一切,并且掌握着大量的物质和财富既是幸福,这显然与托尔斯泰的幸福观相悖。而具有这种价值观的人不可能给家庭带来幸福,她妻子多莉的不幸与痛苦恰好源自奥布隆斯基的这种庸俗物欲的幸福观。

  二. 作者幸福观的揭示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所赞赏和宣扬的幸福家庭是以爱情为基础的,恋爱和婚姻、家庭和义务应该是统一的,是家庭与个人幸福的基础条件。这一思想在列文与基蒂的塑造刻画中以及对其家庭描写里得到充分体现。列文与基蒂所信仰崇尚的家庭幸福是以真爱为基础的,应该是彼此能够相互理解包含,负责的一种婚姻生活,列文始终以能够得到基蒂的爱情并与她一起组建美满的家庭为自己生活的最大的幸福,这也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大多数人们所追求的,同时也是托尔斯泰本人所追求的家庭观、爱情观。在列文身上我们还能够看到,他不满碌碌无为的贵族阶级的荒淫懒散和虚伪面目而使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并没有以享乐作为自身追求幸福的标准,而是为自己的安逸而不安,为自己的幸福而苦恼,为他人的苦难而自责,以致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由此可以看出,列文并没有以享乐作为幸福的标准,而是深受东正教幸福观的影响,在他的内心深处,苦难意识和救世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也正是托尔斯泰另外一种幸福观。

  引人注意的是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明显变化:从一个离开家庭的失足女人改写成了一位为追求爱情而奋不顾身、不在没有爱的婚姻生活中委屈自己的女性。渥伦斯基唤醒了她的爱情。她渴望自由而真实地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强调出幸福的家庭一定是以美满而真实的爱情为基础的,离开了爱情的婚姻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恋爱和婚姻、家庭和义务应该是统一的,是家庭与个人幸福的前提。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说的情节分析,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托尔斯泰本人对于幸福的解读。对于作家在文中讲述的多组爱情故事,值得我们深刻思考自己的幸福观。通过这部小说,托尔斯泰批判了碌碌无为的贵族阶级的荒淫和虚伪的享乐主义幸福观,在作者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堕落的等待和消磨生命,而想要获得真正的家庭幸福,一定是要以爱情为基础的,恋爱和婚姻、家庭和义务应该是统一在一起的,是家庭与个人幸福基础。而在婚姻家庭中,适度的宽恕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幸福。

  参考文献:

  [1]赵宇.论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1)

  [2]郑汉生,陈翠娟.弃绝人身幸福,追求人间天国.广东:沂州师范学院学报第六期,2006年

  [3]梦薇.谈托尔斯泰 [M].天津:天津益世报出版,2007

  [4]卢慧玲.《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形象浅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作者简介:

  丁晨晖(1991-04),女,籍贯:河北,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外文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岭南文史》综合性刊物。旨在挖掘整理、研究岭南地区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探讨有关岭南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问题,保存乡土文史资料,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文史研究工作更好地用于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文章标题:外文学论文范文托尔斯泰的幸福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2706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