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11-30 08:28 热度:

  摘要:笔者从中国佛教的起源说起,详细分析了中国佛教建筑这种佛教文化载体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佛教建筑在中国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佛教建筑,发展,作用
  
  1中国佛教的起源
  约在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他看到人世间的各种痛苦之后产生厌世思想,所以出家学道,创立了佛教。它宣扬的是世界虚幻不实、人生充满了痛苦,这都是有前生的“造恶因”与今生的“惑”、“业”所导致,想要摆脱痛苦,只有依靠经律、论三藏,利用修道来消除烦恼之因,改变对世俗的认识,超脱出生死轮回,达到“寂灭为乐”的涅粲境界。
  中国佛教源起于印度佛教,它传入到中国内地之前,早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是由中亚细亚进入我国的新疆地区,然后深入到内地;另一条是海路,是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从而到达广州,从而进入中国内地。当时中国内地和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为印度佛教的传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原和江南一带十分流行。为了达到在中国扎根传播的目的,佛教徒用汉文翻译佛典,并尽可能的与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可以说佛教一经传入就朝着汉化的方向发展。在南北朝时期,许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利用佛教来巩固统治,强调佛教中“逆来顺受”、“追求来世”等思想,用以麻痹百姓。到了隋唐时期,最高统治集团采取了儒、佛、道三教并用的方针,从而使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寺院经济高速发展。佛教从隋唐到宋代一直朝着世俗化进展,从而更加深入民间。四大菩萨(观音、地藏王、文殊、普贤)和四大名山道场(浙江普陀山、江苏华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就是佛教信仰普及化、世俗化的标志。到宋代以后,佛教宗派的主要观点与儒家互相交融,寺院和寺院内的塑像、画像等已逐步成型,至此中国佛教基本成熟。
  2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佛教建筑则是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建造的。寺院的面积主要是由寺院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小寺院可以只有一间房屋组成,而大寺院则可能有上百间房屋。寺院的主要建筑包括寺门、寺塔、高阁、大殿、法堂、钟鼓楼、僧房、廊庑等。
  最初的中国佛教寺院都是舍宅为寺,一般平民百姓的住宅和高官显宦的大宅都可以舍宅为寺。舍宅为寺在唐朝以前还十分盛行,但到唐朝鉴真大师在长安建立寺院,教化远近道俗,开始了建立寺院。寺院的平面布局从北魏开始形成了基本的风格,与住宅的式样开始有所区别,它们大都以塔为中心,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布局。早期的寺院平面布局方式完全依照四合院样式的建设的,然后一院接一院的发展起来就成为大型寺院,而佛殿因其供奉佛像,地位变得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
  从两汉、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再从隋唐到明清,佛教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佛教建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金碧辉煌的发展过程。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受本土建筑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结构布局。佛殿和佛塔的形式、布局和装饰题材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形成了特有的中国式佛教建筑。
  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初期阶段(从两汉到东晋)
  两汉时期的佛教建筑是处于初创时期,当时的佛教文化还不完备,佛教被视为当时流行的神仙祠祀之流,统治者则是利用传统的坛庙之类的祭祀建筑来礼佛。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的第一座寺院,也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由官府修建的第一座寺院,由于其特殊的意义,中外佛教界称其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迄今已有一千九百余年。据记载:在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十分奇异的梦,梦见了一位身高六丈,背项发光,从空中飞行而来的金人。刘庄不知此梦是凶是吉,于是第二天便询问众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答道,梦见的金人是天竺圣人。于是汉明帝在永平七年派遣了蔡谙、秦景、王遵等十多人从洛阳出发,到天竺国寻求佛法。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一路过天山、越葱岭,辗转来到如今阿富汗一带的古大月氏国。在那,他们巧遇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同腾、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汉明帝刘庄下令在洛阳城雍门外,根据天竺佛寺的样式,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寺院。鉴于佛经佛像由白马驮载而来,遂以白马寺为名。
  (2)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政局动荡、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文化思想的活跃与交汇导致建筑艺术的发展。当时统治阶级十分崇信佛教,导致佛教风行,于是全国兴起了修寺建塔的风潮,各类佛教建筑风格式样涌现,大批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开始兴建。这时的佛教建筑在继承了秦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和西域的艺术元素,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带来了印度、中亚一代的雕刻艺术,但是其主要还是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式格局,院落重重,院落深深,走廊内壁画鲜亮,引人入胜。在这一时期,佛教建筑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基本形成。
  据文献记载,仅北魏期间在洛阳城内外就建寺达1200余所;南朝建康亦有庙宇500余处。北魏洛阳城是改造于东汉旧址,有宫城与都城,宫城前干道两侧分置寺院、衙署和太庙、太社。南朝建康城是在东吴建业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内正中偏北为宫殿区,有明确的中轴线。这些布局手法、建筑风格均为以后各朝都城所效仿。我国现存的著名石窟,如云冈、龙门、天龙山、敦煌等,也都建于此时,其建筑与艺术造诣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成熟阶段(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建造了很多大的寺院,这时的佛教建筑已经完全中国化了。这一时期达到了佛教建筑的鼎盛时期,佛教建筑也成为这一时期建筑活动的主要内容。
  唐代寺院是按礼制制度建造的,各寺基本上都建了塔院。唐代的佛塔一般都建在大雄宝殿之前,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塔本身代表佛,塔即是佛,佛即是塔。但是到宋代以后,人们开始把佛殿作为供祀的主要对象,从而将塔移到了大雄宝殿之后。这也是唐代与宋代寺院布局的主要区别。
  (4)定制阶段(明清时期)
  在明代,由于统治时间较长,而且没有大的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建筑方面继承了汉唐的风格,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代修建的寺院遍及全国,其中开封的相国寺最具代表性。明代建塔也很多,在今天留下来的佛塔中,楼阁式塔大多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这时的寺院基本布局为:南北中轴线上布置建筑的主体,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两侧为廊庑,气势庄严。正殿的前面两侧对称布置配殿和配屋,有伽蓝殿、斋堂、祖师殿、神堂等等。
  清代是满族掌控政权,他们接纳了汉族的礼制制度,重修了许多著名的寺院。清代皇帝提倡喇嘛教,以喇嘛教治国,建设了许多大型喇嘛教建筑。喇嘛寺院的建筑大都佛殿高大,外墙很厚,窗子很小,多依山修建,具有浓厚的西藏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建筑是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和承德外八庙。喇嘛教式塔也十分有名,它的外形像一个瓶,所以人们又叫“瓶形塔”。
  我国佛教建筑不仅是人民佛教信仰的产物,同时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重要部分。
  3佛教建筑在中国重要作用
  中国佛教建筑是我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建筑史和文明发展历史中的具有十分特殊地位,从而拥有许多无法替代的社会作用。主要包括:
  第一,中国佛教建筑是我国人民进行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佛教建筑发展的历史记录了人民信仰佛教的演变过程,是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
  第二,佛教建筑是早期用来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着传播知识和教化人类的作用,它是研究中国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
  第三,佛教建筑是人们较早的活动聚集中心,在这里可以协调群体社会生活,并进行各种人际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
  第四,佛教建筑中有许多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杰出建筑,它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思想和建筑手段,是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佛教建筑保存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珍品,凝聚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是人类艺术的宝库之一。
  第六,佛教建筑的不同风格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追求,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是考察我国民族史不可缺少的方面。
  第七,佛教建筑是我国各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见证,同时也对研究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历史提供了佐证。
  参考文献:
  [1]张育英.中国佛道艺术[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2]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3]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4]罗微,乔云飞.浅谈中国佛寺的营造文化与艺术[J].考古与文物.2003(1)
  [5]任留柱,何淼淼.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与风格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文章标题:浅谈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555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