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发表适应选择论视角下政治外宣翻译过程研究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5-26 17:11 热度:

  社会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适应选择论视角下政治外宣翻译过程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获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级化的今天,一方面中国努力发展赢得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以寻求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在这种双重需要之下,外宣资料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包含了国家的大政方针,中国的现状,党的政策以及国家的基本国策等的政治材料。本文试图运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适应选择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分析译者在政治外宣翻译过程中的适应选择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社会学论文发表范文,政治外宣,适应选择,翻译过程

  一、引言

  在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当今社会,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关注,与此过程当中,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外宣传材料英译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同时也影响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对外宣传材料翻译属于一种特殊的文本翻译,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注意两种语言的言内和言外差异,翻译出最佳译本,使外宣翻译文本真正起到对外宣传的目的。胡庚申教授巧妙的将达尔文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界法则应用到翻译当中,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4:39)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从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研究外宣翻译材料,以温家宝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为今后类似的外宣材料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参考。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

  胡庚申教授在2004年提出了的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基本原理为指导,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13)。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胡庚申,2004)。“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适应选择”是翻译过程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04:174)。“译者的适应选择”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适应”还需要做出“选择”。(胡庚申,2004:288)。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一次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8:2)。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所谓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译者产生译文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继而依此、并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胡庚申,2004)。

  上述关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详细阐述,翻译适应选择论就是以译者为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对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和选择,最终获得“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文文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度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刘艳芳,2009:16),因此,政治外宣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文本和交际活动,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多维度适应和选择,产生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文,才能达到真正的对外宣传的目的。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笔者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分析了影响政治外宣翻译过程的因素,并试图证明译者翻译的优劣取决于对“生态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度,最终以获得“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文文本,也就是最佳译文。

  三、2013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案例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种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俗称“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最受瞩目的政府工作报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每年春季在中国“两会”上发布,相较于地方政府报告,它更具有统领全局的特点。政府工作报告通常包括四个部分: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当年工作任务,政府自身建设以及一些外交和国际形势等。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在中国境内的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对中国政府工作了解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国际社会也渴望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政府工作报告也有了英文版同中文一起发行。笔者挑选2013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文以及相对应的英文译文作为研究素材,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进行定性分析,总结译者在翻译这些政治外宣文章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下文中笔者主要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翻译环境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维度展开分析,研究翻译过程的实质,为以后翻译这类政治外宣材料提供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

  (一) 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2008:2)。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语言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译者来说在做出翻译的时候需要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做出多维度适应和选择,产生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文文本,以达到对外宣传材料的宣传目的。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才给翻译造成很大的困难。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指出: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的区分。英语造句常用各种连接和形式,注重显性接应,是一种形合语言。汉语少用甚至不用连接手段,注重隐形连贯,是一种意合语言。形合是指“句中的词语的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意合是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含义表达” (连淑能,1993:48)。在英语中,常用各种形式连接词,如关系词和连接词。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例1 过去五年,我们是在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走过来的。这场危机来势之猛、扩散之快、影响之深,百年罕见。

  In the past five years, we averted the grievous consequence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hose abruptness, rapid spread and profound impact were rarely seen in the past century.

  例1讲了过去五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巨大的冲击,以及这场金融危机的特点。在汉语材料中先陈述了过去五年我们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面再说了这场危机的特点,是用两个句子来表达的。但是,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根据英语讲求形合的特点译者做出了适应选择用定语从句将两个句子连接起来,其中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是先行词,whose是关系代词,引导的从句用来解释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

  (二) 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转换

  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的交流形式,它不仅仅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的语码转换过程,同时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移植过程。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价值观、社会风俗习惯和地域环境等很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正式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汇和习语意义的影响如此广泛,以至于不认真考虑文化背景,任何文本都无法充分加以理解。”(奈达,1993)因此,文化维的适应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两种文化之间内涵的传递与融合。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胡庚申,2008:2)。外宣材料属于一种特殊的文本材料,关乎着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以克服两种不同文化造成的语言障碍,重视传达和解释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作出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获得最佳译文,从而达到传递信息对外宣传的目的。

  例2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

  We must make solving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 number one priority in all our work.

  例2中“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在译文中,译者没有直接把“三农”翻译成“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而是对原文进行了适应性选择直接解释出了三农的意思,避免了意义含糊,直接传达了原文的所要传达的信息。

  (三) 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2008:3)此类适应选择转换,主要要求译者在传达语言信息和文化含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关注在交际面上的选择转换,是否译者把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译者从交际维出发得出的译文是否适应变化了的交际情境。在外宣材料的翻译过程中,如果译文传达的信息没有发挥情景交际作用,也就是原文的意思没有在译文中体现,那么这个翻译过程就是失败的。

  例3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We must keep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central task and give it our undivided attention.

  例3主要总结了我国应如何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翻译的时候辞藻似乎过于华丽,也过于重复,如果直译,会给目的语读者一种夸张和累赘之感,因为此句中的“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是表达了同一种意思。在翻译中,译者去掉了这冗余的修饰,采用重写删减的方法,通过简短的一句话概括了应该如何重视经济建设发展问题。这种适应性的译文选择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又达到了对外宣传材料交际的效果。

  四、结语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和翻译的过程以及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阐释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选择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被翻译生态环境影响的的适应选择活动。研究结果发现:政治外宣翻译并不是汉英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简单的语言替换,而是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语言维度、文化维、交际维等维度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最终获得“适应选择整合度”最高的译文文本的一个过程。另外,在政治外宣翻译过程中,为了获得适应整合度最高的译文,可以采用增译法,删减法,意译法,和释义法等一系列翻译方法,以得到一个最佳译文文本。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

  [4] 胡庚申.适应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

  [5] 杜建慧.《翻译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6]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 刘艳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9.

  社会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大舞台》杂志是由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主办,大舞台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省级艺术类学术期刊,杂志为月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1004/J;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3-1200;邮发代号:18-8;定价:12.00元/期。杂志为月刊,每月一本,25号出刊。

文章标题:社会学论文发表适应选择论视角下政治外宣翻译过程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2690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