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化研究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20 08:58 热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沙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历史轴线的梳理,初步构建了长沙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并提出要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与城市现代公共空间的和谐交融,使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资产。
  关键词: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化;长沙;
  长沙作为楚国南方的军事重镇,在战国时期就已建有城邑,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楚汉名城”。从长沙的城市建设史上可以看出,长沙于楚国建城直至清乾隆十四年,其城市主体结构基本上未有大的改动,主体规划一直沿用西周营国制度的传统模式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图1)。另一方面,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索。长沙城市最初选址位于湘江东侧的第一阶台地上,保证了其后多个朝代城市在原址上不断发展演变,充分印证了“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城市建设理论。
     
  楚国范围 汉城范围 唐宋城址范围 明清城址范围

                              tb.png
  
  历经二十余年历史名城规划保护工作,虽然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延续,但在空间却仍然存在城市历史文化空间发展发展不均衡,与现代城市空间存在冲突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试图从空间网络化角度,重新理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基本框架,以促进其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融合。
  1.历史文化空间的网络化构建
  构建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系统的方法要求在了解城市历史格局演变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提取出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简单而言,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系统的构建包括三个过程:①对长沙城市所拥有的历史资源进行细致整理,建立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②在搜集历史资源的基础上,梳理出能够联系各历史资源并构成完整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历史轴线;③通过整合历史资源和历史轴线的关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
  1.1历史文化资源
  1.1.1点状资源
  点状资源是构成历史资源的基本资源类型,主要是指现存的和消失的历史资源点,资源点包括各级文物保护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本文对现存的历史资源点是指目前有物质遗存的历史资源点都进行整理,长沙市区内现存的重要历史资源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黄兴墓,岳麓书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爱晚亭、天心阁、开福寺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橘子洲头、白沙古井、火宫殿牌楼等),近现代历史建筑35处(钟楼、湖大礼堂、美孚洋行私人馆等)(图2)。

                                                 tb1.png
  
  1.1.2线状资源
  长沙的街巷系统在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空间形态,是本文主要研究的线状资源。大部分传统街巷因城市发展的需要被拓宽改造或重建,如黄兴路、坡子街、太平街等,成为城市中极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部分相对清晰的传统街巷格局则集中在传统民居集中的老城区,具有很高的生命力,如长沙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确定的化龙池、白果园、大古道巷、小古道巷、磨盘湾—南倒脱靴、天心街、潮宗街、连升街、吉祥巷、古潭街、西文庙坪11条历史街巷(表1),依然保持了原有的空间尺度和风貌特征,反映出明清期间的“鱼骨式”加棋盘特色街道格局。然而,还有部分街巷,如走马街、马王街、织机街等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已经名存实亡,让人难免遗憾(图3)。

              tb2.png


    1.1.3面状资源
  面状资源是以地块为单位,能综合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历史资源片区,区域内存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并能形成连续性城市传统风貌特色。本文所研究的面状资源五片文化风貌区。(表2、图4)。
  表2长沙面状资源一览表
   主要历史资源 特征
  岳麓山历史文化风貌区 岳麓书院、橘子洲头 是集游览观光与教育科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貌区
  小西门历史文化风貌区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火宫殿、贾谊故居、朱张渡、杜甫江阁等 拥有丰富的历史街巷和历史人文资源,是传统文化特色区域
  天心阁历史文化风貌区 天心阁、第一师范、定王台、白沙井等 展现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的重要区域
  潮宗门历史文化风貌区 国货陈列馆、潮宗门、潮宗街、连升街、九如里等 区内历史文化遗址、近代革命遗址较多,历史文化氛围浓厚
  开福寺历史文化风貌区 开福寺 传统形式古典建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高艺术价值,宗教文化活动集散场所

                                                                tb3.png

                      tb.png
 
  1.2历史轴线
  历史轴线是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方向与脉络,是城市历史资源特色和城市发展历程的浓缩。在充分了解长沙历史资源的基础上,长沙城区的主要历史轴线可总结为以下10条:黄兴路(南正街)历史轴线、沿江大道历史轴线、开福寺历史轴线、湘春路历史轴线、中山路历史轴线、五一路历史轴线、城南路历史轴线、劳动西路历史轴线、牌楼口路—岳麓山历史轴线、岳麓山历史轴线(表3、图5)。
  在形态上,这些历史轴线几乎都与现在城市的主要道路重合,如黄兴路,沿江大道,湘春路,城南路等历史轴线,这与长沙老城的街巷骨架得到较好保留有关。它们作为各历史资源点和历史街区脉络的历史轴线,贯穿于五个资源片区,不仅反映了单个历史时期长沙的时代特征,而且还反映出了多个时代特征的叠加,由于历史遗存的年代集中在明清和近代,因此历史轴线主要体现出明清和近代长沙的城市特色。

           tb1.png

         tb2.png
  
  
  1.3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化
  
  通过对长沙点、线、面三个层面的各历史资源和历史资源轴线进行叠加和整合,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构建需要对它们进一步简化和抽象,将重大意义的资源要素从片区中提炼出来形成节点,通过轴线筑以骨架,形成长沙历史文化空间网络。
  长沙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系统的结构特点呈现出“一环六中心”“四横两纵”的格局(图6)。“一环”是指由北往南沿王陵公园至岳麓山脉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观轴,呈蜿蜒的环抱姿势,又地处高势,可广泛吸纳对岸的景观资源;“六中心”指以六个重要历史资源: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天心阁-白沙井、太平街-火宫殿、钟楼-潮宗门、开福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节点,以名山、水洲、古城墙-古井、历史街巷、钟楼-牌楼、古寺等城市符号为主体,代表着古城长沙的丰富历史资源,节点均衡置于空间网络,代表各区域的特色历史风貌,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四横两纵”则指南北向的开福寺区轴线、湘春路、五一路、城南路,东西向的沿江大道-橘子洲两岸、黄兴路,在老城中形成四横两纵的网格形历史文化空间轴线结构,串联历史资源的同时也担负起网络骨架的作用,加大对历史资源的承载能力。tb3.png
  3长沙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优化的几点建议
  历史文化空间作为城市的公共资产,只有通过适当的调整和重新设计融合到城市现代公共空间中去,才能挖掘出它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如何实现将历史文化空间网络通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不同层面融入到当代城市空间中,本文提出几条初步构想:
  3.1改造城市历史风貌建筑
  历史文化名城中五大历史文化风貌片区几乎涵盖了整个长沙的老城区,其中的建筑作为风貌塑造的主角,现状的境况情形却是参差不齐。建议对这建筑的历史价值进行鉴定并分类,进行使用价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其加以适当改造,赋予其文化休闲、创意产业等新的使用功能,以降低新建建筑对整体风貌环境的冲击,可进行适当的立面改造。例如太平街、金线街、化龙池、街区内的建筑改造,麻石路面配以老字号商铺、新式酒吧、茶座等,通过新功能的注入让历史文化风貌区焕发新的活力,吸引城市居民和游人前来参观体验。
  3.2打造城市开放空间
  我们在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有选择地对意义重大的历史资源要素进行塑造,充分利用古城墙、城门的景观标志性,将之开发为具有地方感和历史感的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开放的同时,亦可增加历史文化遗址的知名度。长沙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例如湘春门、小吴门等清代城门故址,沿江的陶侃射蟒台,碧湘宫故址,都可效仿天心阁古城墙的做法,结合城市绿化,建设小型市民广场或博物馆对市民开放,提高公众利用率,提升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力。
  3.3整合新老城市空间肌理
  老城区空间肌理代表传统城市空间尺度与街道格局,为了使其与城市整体空间和格局和谐共存,主要采取恢复、修缮、调整、优化几种措施对传统空间肌理进行细致整理。对于城市新建空间肌理,需要将之与老城空间肌理有机衔接,对风貌区内新建城市肌理同步调整。在空间尺度上,传统居住小区与商业板块的尺度与传统空间尺度的差异应予以改善,居住建筑通过建筑形式街坊化改造以适应传统空间尺度。
  3.4塑造城市文化小品
  营造全面细致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还需要从细节处入手,结合彰显本土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小品,尽可能全面的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内,铺地、路灯街灯、植物花草等设计元素要尽量与之历史文化风貌特点相匹配,在城墙、城门、古井所在位置选用对应石材和铺地象征其所代表的历史形象。文化小品结合城市的街头绿地、文化长廊、小型广场等空间布置,可以在城市中广泛采用,对城市文脉延续和城市形象的突出都起到辅助作用。
  4.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空间建设应充分尊重并妥善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从点滴做起,使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与城市现代空间相互良性渗透。本文从城市历史资源整合到城市历史文化网络系统构建,并非为系统研究城市历史,更多的是希望藉此基础指导历史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一方面,为历史环境下的城市设计提供帮助,打造积极的公共空间和有意义的文化场所。另一方面,焕发历史文化资源活力,更好的延续历史城市文脉,打造城市形象,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长沙市志编篡委员会.长沙市志第五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102-108
  [2]陈先枢,梁小进.长沙百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7
  [3]柳素,长沙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5-16
  [4]许瑞娟、翟宝辉,论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4(3):49—53
  [5]汤雪璇、董卫,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构建——以宁波老城为例[J],规划师,2009(1).

文章标题:长沙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化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28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