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今建筑设计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相互因借、兼而并用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5-30 09:14 热度:

  摘要: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建筑设计缺乏理论支持,显得繁杂而没有方向。有世界大环境的因素也有我国历史的传统因素,很多人都只重视前者致使设计的思想片面且局限性很大。本文通过对上世纪以来两种主要建筑思潮的说明,指出其优缺点,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简单梳理、分析,提出结合历史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两种建筑思潮结合应用,建筑师应该持什么样的思想理念进行设计创作。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精华,糟粕,历史,继承,创新
  在我们今天浩浩荡荡的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在中国大陆建筑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很多建筑创作都缺乏清晰完整的理论和思想,有人冠名曰实践主义。此时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已走过了它最辉煌的岁月,正遭来批判和诘难。同时,国际上已步入建筑思潮多元化时期。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仍然能够在建筑发展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它们潜在的影响。曾昭奋先生在《八十年代世界建筑的回顾》一文中也有这样的总结,即“作为一个‘时期’,后现代还没有结束”。事实上,现代主义亦然。它们客观地存在于多元化的世界建筑思潮中,不再以历史纪念碑式的形象出现,更多的是在思维的线索上,继续发挥一种与历史相关联的特殊作用。因此,我们仍然须要从它们的精神财富中吸收养分。
  现代主义理论概述
  现代主义理论在二十世纪中叶的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这种理论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它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
  1919年,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使包豪斯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同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批新风格的建筑,对现代主义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学院派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成功地利用了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并且对建筑服务对象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现代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其以简单中性的方式来应付复杂的设计要求,有的建筑形式上简单到了极点,忽略了个人的要求和审美价值,忽略了传统的影响,过分强调设计专家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已无法满足新的需求。此外,它对于环境、人文境观、美学的考虑又是次要的。
  后现代主义理论概述
  在6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危机之后,后现代主义一度宣称要取代已经死亡的现代主义建筑,并在70、80年代的建筑界有着广泛影响。其代表人物文丘里在其代表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认为建筑各种构成元素应为“既此也彼”而非“非此即彼”。如果这“既此也彼”的现象是矛盾的,其基础是层次性,这层次性在不同价值的元素中产生数种层次的意义,它可以兼容那些既好也糟,既大也小,既开放也封闭,既连续也分裂,既圆也方,既为结构也为空间的意义。这样的兼容各种不同水平意义的建筑孕育着“模糊性和紧张性”。
  文丘里还以他的“少就是糟”代替了密斯的“少就是多”。后来他又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指出那里街头的霓虹灯广告和标记是美国普通大众最本质、最内在的艺术形式。这里的流行艺术的倾向已溢于言表。有人认为文丘里丰富了现代建筑的语言,也有人认为他为复古折衷主义再次打开大门。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中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双重代码:一是现代主义的,以为建筑师不能丢弃现代技术的遗产;另一是现代主义之外的,这是为了与公众交流。要与公众交流就需要通俗的形式,也就是所谓玩世不恭的手法来处理传统的建筑语言。这与现代主义先锋派试图为公众提供理想化,普遍化的建筑模式不同,表明了新时期社会态度的转变。这也和新时期流行艺术的趋势一致。
  这种缺乏理想主义的现实态度容易走向另一极端:没有理想,接受现实,沦为不求上进的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通俗只是拼凑模仿诸多已有样式来同大众交流。与向往技术至上的高技派的科幻式通俗性不同,这种放弃改良社会的态度恰恰反映了那个时期建筑师职业道德的变化,即以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取代康德、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虽然实用主义、存在主义本身虽不能说是道德败坏,但是社会上却往往片面地采用这些理论,因而在建筑中这种新态度往往引起形式主义的泛滥。在70年代后现代主义宣称要取代现代主义,其实不过是上世纪初的折衷主义又以新的面貌出现。詹克斯所提到的现代主义之外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近代的形式主义、折衷主义等思想流派。
  我们的方向与举措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动荡而悲壮的历史,一百多年来,封建社会的逐渐消亡,社会动荡,国力贫弱,也是国民生产等社会各个领域停滞甚至倒退的时期。在这个时候西方国家自然科学却长足发展,出现资产阶级革命以至发展到帝国主义。接着,我们遭受了殖民入侵,更加加深了这种社会更替的苦楚和民族的灾难。之于建筑,其带来的直接的结果是发展停滞,给我们这本来就因长期禁锢在一统的封建王朝里而发展缓慢的建筑科学留下了一大段空白。与此同时,殖民入侵又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我们又都是直接的复制套用西方的建筑形式。在这个近百年来的历史时期,我国港口城市几乎在我们自己的建筑上用惯了西方近、现代建筑的现成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民族建筑文化的倒退。另外一方面,因长期禁锢在一统的封建王朝里,我国建筑也始终停留在千古不变的古代形式阶段,以至解放以来一提继承传统我们就好像感到只能仰仗那份大屋顶遗产。因为近代的社会的弱势,文化的弱势,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急于冲破几十年的对外封闭,我们只顾学习和研究西方的思想流派,建筑界的眼光几乎全部转向国外。此间,比较全面地补习了经典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也在国际建筑理论重构的纷乱中,引入了詹克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和解构主义理论以及被命名为种种风格流派的形式花样。由于引进国外多,中国原创少,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研究或者使用外国的建筑理论。至此,我们好像被撞进了别人的轨道,走的不是自己的路,我们迷失了自己。
  一个很多人存在误区的问题,我们时常在意这种“主义”那种风格。历史告诉我们:歌特式建筑之所以被确认为一种风格样式而冠以歌特之名,是过后的文艺复兴期的人们才给定下来的。做设计仅仅是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而绝不是先定出一种风格形式去束缚人们手脚。此外,主要的方面是,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在此姑且简单地归纳其主要特点为进取创新和对传统的传承),都是对前一种思想或现象的改良,这合乎发展的规律,这种变化其实超越了建筑本身,可以提到哲学的高度去理解,因此它们的进步的地方都具有普遍性,这点不会在任何时期被磨灭。如前文所说,我们都仍然能够在建筑发展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它们潜在的影响。此时国际上已步入建筑思潮多元化时期,同时它们都已走过了最辉煌的岁月,然而它们却客观地存在于这种多元化的世界建筑思潮中,它们不再以历史纪念碑式的形象出现,更多的是在思维方式和思考的线索上,继续发挥一种现有的和将来的相关联的启迪性的特殊作用。最后,必须清楚,所谓的样式风格也不过是建筑这个复杂综合体的一个部分,建筑涉及诸多的领域与学科,其具备多重的性质,本文讨论的也就是与风格样式相关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概述,不难看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都是基于一定时期的自然科学水平和某些种类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事实上,所有诸如此类的“主义”或风格样式,当其作为一种完整理论体系出现并基于某一时期、某一范围的这些因素,甚至针对的只是某些建筑个体的时候,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有其发展消亡的过程,这也是他们的固有的弊端。这样我们是否应该摒弃这种固化的风格样式观念呢。所有进步的东西为我所用,而不用理会其来自于那个主义,也不必着眼和思考我们现在履行的是什么主义,以创造性的实践去解决当前面临的的全部问题,去满足建筑使用者全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恐怕这才是设计之所以为设计的出发点。我们思考的时候只须注意其积极精华部分而摒弃其糟粕,甚至取的只是它们所能体现的特质和哲学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陈腐思想的束缚,在一片新天地中同时又有自己明确的方向,指引我们前进。
  结语
  今天我们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注重精神和意识,关注人的身心感受,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尤其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思想理念,更多体现的是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和思想。但是,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当中,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所处在的大发展时期,科研投入之多,科技日新月异,我们都惊讶于科技进步是如何的波澜壮阔而沦肌浃髓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个情况又何其符合现代主义理论的初衷。在我们接过那段缺失的建筑发展历程而迷茫无措的时候,在国际建筑理论重构的纷乱中,继承与发展总是以这种辩证的姿态和我们如影随形,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一双明亮的眼睛。
  最后特别想说,既然我们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去甚远,近代我们又留出了一大段的空白,现在又是社会大发展时期,在我们于滚滚的潮流中挤将前行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可以甩开更加多的束缚与羁绊,轻装上阵,用全新的思想去创造一个更加崭新的未来.

文章标题:浅论当今建筑设计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相互因借、兼而并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214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