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念性景观的文化特性之社会学论文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4-16 15:53 热度:

  摘要:本文社会学论文以时展过程中纪念性景观的建筑形态和文化特性为研究对象,叙述了纪念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强调了景观设计中“模式形象”和“象征”等表现手法,表达出景观设计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关键词:景观;文化;景观文化;纪念性景观
  纪念是一种活动,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当历史之河从我们身边流过而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回顾我们曾经留下的足迹,而当我们真正通过这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去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从中体会到了纪念的意义一一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延续了人类的文明。纪念性景观通过运用构筑物这一物质手段来创造一种纪念的方式,表达一种纪念的精神需求,以纪人纪事或以某种地理现象和历史遗迹作为追忆和怀念。它因其纪念的目的性为人类述说着文明的进程,也因为本身的文化承载作用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构因。
  一、景观、纪念性景观、文化的概念
  “景观”一词在汉语中是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景”指景色,环境的风光,包括自然景色和人工景色;“观则是看,察看,可以指人们在“景”中观赏,游览在英文中“景观”一词可翻译为单词“landscape从结构上看是“land+scape”,这表明景观与人类栖息的土地密不可分。
  “纪念性景观”是为纪念人物或事件而建造的房屋、结构物或其他表现形式,其功能要求多出于纯粹的精神象征。它以精神寄托为目的,是能激起纪念情感承载缅怀与祭奠行为的“精神场”。它通过物质性的建造、精神性的延续或二者结合等方式,将观赏者、事件景观以及物质景观等进行组合,实现回忆与承传历史的目的。
  “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社会进而改造人类自我的过程,这即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过程。人类的建筑过程便是这样一个人类自觉创造的过程。一块天然的石头没有生命,一旦经过人的加工,便成为了建筑艺术品,石头便包含了人们的生命,寄托了人们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就是文化,是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进而改造人类自身,从而逐步实现人类价值观念的过程和结果。
  化人群的文化需要。。
  二、纪念性景观的文化内涵
  纪念性景观有比较明确的主旨和强烈的思想主题,是人类纪念性情感的物化形式,因而纪念性景观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充当了精神载体的角色,成为人们记述史实、抒发情感的工具。同时,它的表达形式要适应当时社会强势文化的要求。
  1、图腾纪念,对“永恒”的追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便出现了以纪念为目的的景观形式,这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远古时代原始人类以垒筑人工假山和在大地上组合排布石块的方法,在人类出现之初的地球上形成了神秘的大地景观。他们简单堆筑的土丘,模仿自然界山的形状,形成人工自然的最早轮廓。这些景观介于史前文明之末,也许正标志着宇宙史前世界的消亡和新的人类文明的开始,因为这些大地景观深切地反映着当时人类的意志,经过几千年乃至万年之后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虽然无法准确传达出先民们的思想,但至少可以通过景观自身不朽的形式给予我们潜意识深处的某种信息和严肃的内在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震撼。
  早期的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功用的巨石建筑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纪念性。例如公元前2750年~公元前1500年建成的英国索尔兹伯里的用来进行天文观象的巨型石环,其巨大的体量和耐久的石材在客观上形成了追求“永恒”的纪念场所。公元前3000年建造的乌尔山岳台是带坡道或阶梯的土坯或夯土的多层高台,它的形制是同天体崇拜的宗教观念相和的。浑厚有力的形体,朴实简洁的造型使乌尔山岳台具有原始艺术的韵味,这是人们对集中式高耸构图的纪念功能的认识加深以后的产物。
  2、权力表征,对强者的崇拜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由于阶级之间的矛盾、种族之间的冲突,人类社会从此揭开了几千年的征战史,纪念性景观真正开始带上人类社会系统自身发展的特征一一权力和力量。历史上只有统治阶层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才会用景观的形式来纪念,从金字塔、方尖碑、凯旋门到陵墓、闽、碑、牌大都属于此类。
  从古至今,许多杰出人物都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成为被崇拜的对象,对他们的崇拜心理促使人们建造了大量的纪念性景观。崇敬心理促使人们建造了大量的纪念性景观。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英雄或杰出人物都是被崇拜和尊敬的,大量以寄托哀思而后表彰功绩为目的的纪念物也是合情合理的。历代统治者为自己树碑立传或人民为纪念伟大领袖、历史名人修碑建馆都不是罕事,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如莫斯科列宁红场纪念墓,图拉真广场,巴尔扎克纪念碑、罗斯福纪念碑、屈原纪念碑、周恩来纪念馆等等。
  3、宗教象征,对信仰的纪念
  自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崩溃时起,地中海国家结束了几千年的奴隶制度,开始了封建制度,亚洲西部和南部也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人类社会步入了中古时代。中古时代虽然依旧延续着人类战争的特征,但宗教文化己经渐渐在世界各个地域兴起,不论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它们都各自发展并迅速成为了其相应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在纪念性景观上也很自然地反映出了这一文化趋向。作为信徒朝圣,纪念心中之神的基督教堂和伊斯兰礼拜堂以及佛教寺庙便是最主要的纪念性景观,也代表着当时建筑、艺术成就的最高水平。
  4、回忆与自由并存,对未来的纪念
  到了近代,纪念性景观中的古典意义似乎已经开始划上句号了,从单一的模式变成了多元的变化,即从膜拜的礼仪转换成了展示。对于现代人来说神经远离了神殿和寺庙的礼仪作用经减弱人类已经从神、英雄的时代,到了人的时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到了近代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顶峰,因此,除了复兴古代建筑,就得探索新形式。从这时起,纪念性景观出现了古典的复兴和个人风格的展示并行。既有像巴黎万神庙、雄师凯旋门、罗马伊曼纽尔纪念碑等具有古典复兴风格的纪念性景观,也有像牛顿纪念馆、埃菲尔铁塔等展示个人风格的纪念性景观。
  三、纪念性景观的文化表现手法
  1、象征
  象征—原义是“寓意于象”,用具体事物或某种形象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情感或特定的意义或主题。象征的意义,首先是用一事物来指代另一种事物,这种由联想所引起的意义当然并不是这种事物的属性所在,而是人为的感染力的结果;其次,它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而产生抽象的精神意义,因而象征具有以有限的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无限的意象的效果;再次,象征的建立是以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意义之间结构特征的相符度为基础,而不求质的完全契合。象征是一种文艺创作的手法,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的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强烈的表现。
  2、叙述
  叙述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指作家对人物、时间和环境所做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有时顺叙、倒叙、插叙,作家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在纪念性建筑中,叙述的手法是很常见的,例如名人纪念馆,历史事件纪念馆等等,利用叙述的手法,向观众展示某人物的整个生平或某个历史事件的前后、经过等。叙述的手法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对观众的感染是渐进性的,往往是通过时空的转换来完成,比如采用空间序列。
  利用叙述的手法的最好实例是罗斯福总统纪念公园。该纪念公园共分为四区,以罗斯福总统在任的四个时期的时局作空间区分的依据,这四个空间既是对罗斯福总统长达12年任期的叙述,也是对四个自由:就业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免于恐惧自由的纪念。
  3、再现
  再现的手法,是通过对历史场景或纪念性景观表现情节的模拟,调动各种相关线索,引发必要的联想,引导适当的推理,以恢复遗忘的知识或经验。
  纪念性景观中再现的手法运用的势力非常普遍,如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中全景画馆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激烈战斗的场面。又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纪念馆的造型形似墓地,断墙残壁的浮雕、尸骨室、寸草不长的卵石场地、枯树、寻求被杀亲人的母亲雕像,等等,再现了历史上那凄惨的瞬间。
  再现的手法,也可分为具象再现和抽象再现两种,以上两个例子显然是具象的再现,而抽象的再现有时与象征手法具有某些共通之处。例如D•李伯斯金设计的柏林博物馆犹太分馆以多变的形体和空间表达德国犹太民族这一复杂、盾的社会现象。再现的手法的特点是对主题意义的表达最直接,感染力也是强烈的。
  4、隐喻
  隐喻—比喻的一种,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如,美国林肯纪念堂,四周围36根圆柱,在柱子上部的横眉上刻着每个州的名字,36根圆柱表明林肯任总统时期美国拥有36个州的含义。
  四、论文结语
  纪念性景观的形成必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阅读其可以明白一定阶段的文化,包括经济、社会及政治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纪念性景观。麦克哈格说:“大地是有内在价值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它是个活的系统。这个活着的系统告诉我们在大地上该干什么……”因此,好的纪念性景观应该建立在文化因素足以能够协调客观环境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占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教训[J].中国园林,2000年第1期.
  2、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第19卷.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范霞.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J].城市问题,2005(1).
  

文章标题:浅谈纪念性景观的文化特性之社会学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172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