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后之社会学论文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2-11 09:32 热度:

  摘要:本文通过外国建筑师作品进入中国后,对国内建筑市场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对传统建筑的保留与发展,从而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自己的特色建筑。
  关键词:外国建筑师论文,传统建筑论文
  经济的发展,直接促成的便是城市的兴起,也就意味着建筑的大量兴建。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工地,有统计说,当今中国占有世界上40%的建筑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西方建筑师开始来到中国,与之一起到来的,是一个疑问:中国是否已成为外国设计师的实验场,而我们的传统建筑如何生存?
  事实上,早在四年前,当国家歌剧院选定法国人安德鲁的设计方案“水蛋”之后,一时间全国上下一片哗然。而中央电视台新大楼最终选定荷兰建筑大师库哈斯的方案,其大胆而夸张的造型、高昂无比的造价加剧了这种怀疑。随着国家歌剧院的开工兴建,怀疑的声音一度有所低落,但伴随着国外建筑大师纷纷竞得北京奥运场馆设计的重量级项目,尤其是2004年5月,法国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发生坍塌事故,身为设计师的安德鲁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中国是否已成为外国设计师的实验场”的问题又重新被提起。
  目前,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主要建筑作品有许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国家大剧院、香山饭店等。
  国家大剧院论文
  设计者:安德鲁
  四年前,国家大剧院巨大“水蛋”设计方案浮出水面,此方案立即在中国建筑学界和民众中引起广泛争议,也使中国人认识了该方案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安德鲁是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作品众多,包括著名的巴黎戴高乐机场等。在中国,安德鲁的设计作品还包括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和东方艺术中心,以及广州新体育馆。不过,2004年5月23日,曾让安德鲁在29岁便一举成名的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发生候机厅发生栈桥坍塌事故,安德鲁又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其在中国的四件作品的安全性问题广受国人关注。
  香山饭店,设计者:贝聿铭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而此时,中国与世界现代建筑基本隔绝了30年,中国建筑师们面临着既要现代化又要保持民族特色的集体困惑。最终,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旅居海外43年后应邀回到祖国,设计了一座建筑的文化坐标——北京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坐落于香山之中。贝聿铭在设计时结合地形,巧妙地营造出高低错落的庭院式空间。为了保留珍贵的古树,局部建筑形体错动挪让,在造型上获得了园林建筑的风格。贝聿铭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他本人对香山饭店钟爱有加,在他的事务所里,只有两座建筑模型,一座是为他赢得世界级建筑大师声誉的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另一座便是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的设计和建成,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它的独特新颖和高雅精致,得到广泛称赞和肯定,但高昂的造价和对环境的间接损害,也受到了一些尖锐的批评。在香山饭店开业七个月后,贝聿铭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策国际建筑奖。
  中国成了西方设计师独创性的新作品的实验场有两个主要客观条件,一是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力增强,国外建筑师纷纷到中国来抢市场,另外便是中国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没有达到随意拿出巨资让洋设计师搞试验的程度,而且,新理念作品以结构的新颖奇特为特征,对技术实施和建筑材料提出了难度极大的新要求,从而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更有甚者认为,西方设计师的那些创新作品会模糊中国建筑文化的走向,甚至会把中国建筑文化引向殖民文化的歧途。
  不过,仍有许多学者对外国建筑师的进入持欢迎态度,认为他们给中国建筑界带来的影响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张在元认为西方建筑师有着较为悠久的文化背景,是几代人在一种体系中熏陶,而且教育模式也决定着他们的交流平台远比中国建筑师畅通,尤其是其设计体制、建筑市场都比较规范,建筑材料、设备及施工技术先进,这些都让中外建筑师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论文。
  长期以来我国的现状决定了中国建筑师们今天的处境。中国第一批的建筑师,最主要的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回国的一批留学生,然后就是50年代受苏联教育的留学生,老一代建筑师对建筑本质认识的影响延续至今。而且,我们一直奉行的建筑政策是什么?是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这对中国建筑师的禁锢太大了。
  外国建筑师带进来的不仅是一个成熟的作品,更带来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所以,中国建筑市场的开放,应该容许他们进来,这也是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方式,即使说中国成了外国建筑师们的实验场,也不一定是件个坏事情,更不应视为洪水猛兽。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前提下,建筑界也是适者生存,外国建筑师面临的同样是一个市场竞争的结果。
  外国建筑师的进入可以带来信息、设计方法的交流,可以给市场、设计带来冲击和交流。与其说他们进入了中国市场,不如说带来了文化的冲突与交流。
  现在的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并希望继续发扬下去。但如何继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要认识到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历史,所以中国的建筑也是封建社会的建筑。如今社会形态变了,建筑也应该变了。传统的是中国的但是也是过去的。其次,我们要知道中国传统建筑好在哪里,要领会他的精神所在。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这个问题,或者能让人轻松一些。那就是将传统一词的概念理解得更广泛一些,这样传统的继承就变成了一个多层面的问题。
  传统的继承可以是形式上的继承,就中国建筑而言,大屋顶、斗拱、柱廊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就属于这一类,然而,这些建筑元素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环境、人文、技术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如今时代变了,建筑技术进步了,人们的需求也变了,仍然生搬硬套这些东西,难免会显得太牵强,如北京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的一些“瓜皮帽,洋西服”建筑。遭到批评也是情理之中的。但也有一些现代建筑采用了这些传统形式符号取得很好效果的,如北京国家图书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炎黄艺术馆等。这些建筑之所以能获得比较好的评价,绝不仅仅是只考虑了形式问题,许多综合的因素的运用也一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可以有平面布局,构图形式上的继承。如园林造景中所一贯采用的象征、隐喻手法等。继而,还有更深层面的继承,那就是即继承传统,同时也重视创新,传统在作品中以一种潜在的、内隐的方式表现出来,采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即不是照搬他的形式,也不是照抄他的空间,而是应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将他的精神表现出来论文。
  做了这些分析和比较,我个人认为“传统”是存在于个人的心中的,卸掉形式的枷锁,把传统看的轻松些,它是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对审美,对文化的感悟和渴求,它自然形成、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精神层面。纵观历史长河,传统历经了时间的考验,适应性极强地世代流传,同时它又极具个性魅力,因地因时因人发展得丰富多彩。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形成,刻意模仿或拼命追求都会使创新脱不开桎梏,也会使传统失去原来的味道。
  事物存在或不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没有必要一定要抱着传统,或者一定要打破传统。适应一定会继续,不适应注定将成为历史。艺术的最终受者是广大人民,创造者只需对传统文化艺术有所理解,精神层面有潜在的领悟心智,认真感受过思考过传统并将它用自己的形式展现出来。自由的适应时代,适应人的真实需要。这才是传统与创造的最好结合吧!让我们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的艺术载体中,让它自由地………。

文章标题: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后之社会学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120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