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范文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的具体年代之考订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15-09-28 14:44 热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高科技产品都代替了古时候的一些东西。现在我们可以用电子卫星来接受气象信息,但是古代的都是通过观察天象和变化规律来决定的。本文是一篇研究生论文范文,主要针对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的具体年代之考订进行了一些论述。

  摘 要:本人根据历史典籍《尚书》、《路史》等对上古圣人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的记载,运用中华传统天文历术知识,以公元前2200年即帝尧末年《尧典》所载的“日永星火”为标准历点进行推算,得出了燧人氏“上观辰心”“察时令而出火”的年代,为公元前15098年,距今一万七千一百一十一年的精确结论。

  关键词:燧人氏,心宿大火,日永星火,出火,时令

  我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早在七八千年乃至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出自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十分重视天时(即日月星辰的运行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云雨雪,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的影响所形成的变化规律)。

  日月星辰恒动不止,周而复始所形成的天象及其变化规律,为我们人类调配和计量年、月、日、时等时间概念,提供了十分精准的科学法则。

  据《尚书・尧典》记载:公元前2200年以前的帝尧唐虞就曾命天文官羲和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定时定点对心宿大火、鸟宿七星、虚宿和昴宿四星黄昏(酉时)“中、流、伏、内”的运行规律进行观察,并掌握了“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和“日短星昴”等“四仲中星”的授时规律。即当鸟宿七星初昏(酉时)出现在中天(即头顶上空,与地平面垂直成90度交角)的时候,便是夏历仲春二月的“春分”时节。这时白天和晚上的时间一样长,各占六个时辰,即谓之“日中星鸟”(“中”者,半也);当心宿大火初昏(酉时)出现在中天(即头顶上空,与地平面垂直成90度交角)的时候,便是夏历仲夏五月的“夏至”时节。这时白天的时间最长,夜晚的时间最短,即谓之“日永星火”(“永”者,长也);当虚宿初昏(酉时)出现在中天(即头顶上空,与地平面垂直成90度交角)的时候,便是夏历仲秋八月的“秋分”时节。这时夜晚和白天的时间一样长,各占六个时辰,即谓之“宵中星虚”(“宵”者,夜也。“中”者,半也);当昴宿初昏(酉时)出现在中天(即头顶上空,与地平面成90度交角)的时候,这时便是夏历仲冬十一月的“冬至”时节。这时白天的时间最短,夜晚的时间最长,即谓之“日短星昴”。心宿三星,特别是其中的大火,是二十八宿夏夜星空中最明亮的星星,最容易用肉眼识别。因此早在一万年以前(也可能更早),我国先民在长期的观象授时的实践中,就已掌握它“中、流、伏、内”的运行规律。远古的人们发现:当心宿大火初昏(酉时)出现在中天(即与地平线垂直构成90度交角)的时候,即谓之“火中”。这时的白天最长,夜晚的时间最短,即《尚书・尧典》所谓的“日永星火”(《礼记・月令》谓之“季夏之月〔即夏历仲夏五月〕昏火中”)。这时正好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夏至”之交气时刻,时间是夏历仲夏五月。这时太阳也正好处在北回归线二十三度的上空。

  当心宿大火初昏(酉时)在中天偏西30度的天空出现(即与地平线构成60度之交角)的时候,即谓之“火流”(亦谓“流火”,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流火”)。此时即是二十四节气之“大暑”的交气时刻。时间是夏历季夏六月(殷历为七月,周历为八月)。

  当心宿大火初昏(酉时)隐伏在中天偏西60度,(即与地平线构成30度之交角)的时候,即谓之“火伏”(大火隐而不明。如《大戴礼・小正》曰:“八月辰则伏。”辰即大辰_主星心宿大火)。这时即是二十四节气之“处暑”的交气时刻。时为夏历孟秋七月。

  当心宿大火初昏(酉时)在中天偏西90度)(即与地平线的交角为0度),也就是心宿大火进入地平线的时候,即谓之“内火”(“内”者,纳也,也就是“进入”的意思。如《大戴礼・小正》:“九月内火。”殷历九月为夏历八月。)此时为夏历仲秋八月的“秋分”时刻。这时太阳也正好从北回归线回到了地球赤道的上空。这天夜晚和白天的时间一样长,各占六个时辰。是《尚书・尧典》所谓的“宵中星虚”之日(此日初昏酉时虚宿正好现于中天,出现在人们的头顶上空。)

  心宿大火环绕着地球黄道带由东向西所进行的视运动,一天西移一度,一月西移30.45度(即365.25÷12=30.45),一年十二个月西移一周天,即365.25度。掌握了心宿大火(和其他恒星)的这一运行规律及其岁差率(即七十一年八个月恒星东移一度的规律),并以《尚书・尧典》“日永星火”,即心宿大火初昏酉时现于“中天”的年代一一公元前2200年夏历仲夏五月“夏至”为标准历点,就可以精准地推算和考订我国历史典籍或出土文物所记载的心宿大火初昏(酉时)“中、流、伏、内”或卯(或辰)时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即“晨出”、“晨现”等历点的具体年代。

  例如:《韩非子・五蠹》和《礼含文嘉》、《尸子》、《尚书・大传》、《路史》等云:上古圣人燧人氏“上观辰,心”(即以心宿大火为观察天象的标准主星“大辰”),“观乾(天)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别五木以改火”(《路史》)亦即《中论》所云之“察时令而钻火”(其意为:观天象以心宿大火为标准星进行观察,而当心宿大火“晨出”于东方地平线的时候,就进行钻木取火,并令人们随时令之变化而起用新火)。其具体年代,我们就可以根据心宿大火初昏酉时“中、流、伏、内”的运行规律推知:从心宿大火初昏酉时“内火”(进入西方的地平线),到逆行(即..:东移)至东方的地平线,于“卯时”(或辰时)“晨出”东方(初晨从东方升起)时,心宿大火已环绕地球黄道带由西往东移动了180度。而恒星(如心宿大火)由西向东每东移一度时,其岁差秘率是七十一年八个月。我们根据这个岁差率并以公元前2200年“日永星火”为标准年,就能推算出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别五木以改火”的具体年代是:180×71又8/12+2200=15098.8,即公元前15098年,距今一万七千一百一十一年。

  我们推得的这一结果,同赵永恒《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的可能年代》(见《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第四期):“大火星‘季春晨出’的年代为公元前17254年至公元前14809年,大火星‘季秋晨没’的年代为公元前15150年至公元前12779年。这样大火星既在‘季春晨出’又在‘季秋晨没’的年代为公元前15150年至公元前14809年。即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的年代距今一万七千年前后”的结论,殊途同归,非常一致。   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别五木以改火”(似后世民俗‘寒食’过后的起火开荤习俗)之年代距今一万七千一百一十一年。这时正是我国早期陶器烧制时期。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的,其年代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八千年的稻谷遗存和陶器残片,便是最好的见证。

  此外,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常德临澧竹马村发现的距今一万八千年的高台木楼建筑亦是最好的印证。我国人工钻木取火、陶器烧制、房屋建筑和水稻种植等等开中华文明之滥觞的历史久矣!

  研究生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云南学术探索》(原)《学术探索》(现)《学术探索》立足有云南特色的社科研究,反映全国学术研究重要成果,探索国内外前瞻性学科领域,评价当代重要社会科学著作,融知识性与学术理论性于一体,内容丰富、学术性强、信息量大、可读者性强,有民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是了解云南及国内学术理论研究和改革开放实践状况的重要窗口。

文章标题:研究生论文范文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的具体年代之考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2823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