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紫竹院公园为例谈北京历史名园的保护和利用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12-11-22 08:51 热度:

  一、北京历史名园和北京紫竹院公园

  2003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园林局提出了21家历史名园的名单:天坛公园 、北海公园、景山公园 、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陶然亭公园、恭王府花园、宋庆龄故居、什刹海公园、动物园、紫竹院公园、玉渊潭公园、日坛公园、月坛公园、地坛公园、莲花池公园、颐和园、圆明园遗址公园、香山公园、北京植物园、八大处公园。其中:颐和园、天坛为世界文化遗产单位。

  紫竹院公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建于1953年,近4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6公顷。和举世闻名的颐和园、天坛公园等皇家园林比,它历史遗迹不多、知名度也不高。但正是这个特征,以及其自然山林的亲民性和市井气息,在这21家历史名园中具有代表性,因此对该园的保护和利用进行探讨具有一定意义。

  二、北京紫竹院公园的历史价值

  1、北京紫竹院公园和北京城市发展

  《紫竹院公园志》中提到:“紫竹院大湖不是人工湖,是天然湖泊,以前湖底有众多泉眼,水量可观” [1]。侯仁之先生在《踪迹高梁河》[2]一文中,推断、紫竹院湖泊是历史上高梁河未经开凿之前的水源出处,同时他对高梁河的水道进行了恢复。正是这个推断,揭开了紫竹院之水在北京历史上蓟城、金中都、元大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蓟城时期,未经开凿之前,紫竹院湖泊泉眼在北京西郊的潜水溢出带上,水流出成高梁河,在蓟城西北郊,流经蓟城北,又转向东南[3],是蓟城郊外的灌溉水源,但是水量有限。公元225年,曹魏镇北将军刘靖从梁山(今石景山)凿车厢渠,从漯水(今永定河)引水注高梁河上源(今紫竹院公园之水),为当时蓟城郊外稻田的灌溉丰富了水源。这项工程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巨大的灌溉工事[4]。

  金初,紫竹院湖泊再次接受水源补给,以补充高梁河之水。为了解决通州到金中都运河的水源问题,金代将高梁河西北的玉泉山诸泉接瓮山(今万寿山)前瓮山泊(今昆明湖),通过海淀地区的台地,转而南流,汇入紫竹院之水,合高梁河,注入运河 [5]。玉泉山和瓮山诸泉第一次成为了北京水源地,这又是北京历史上又一次重大水利工程。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太宁宫琼华岛是金在辽代基础上建立。其所在的湖泊即高梁河河水灌溉[6]。众所周知,元朝的大都城格局奠定了今天北京城的基础。由此推演,如果上承补充高梁水之水源,下灌北海之前身紫竹院之水位置改变,北京城今日也许是另外模样。

  2、北京紫竹院公园历史价值的非物质内涵

  《佛罗伦萨宪章》第五条写道,历史园林“是一种文化、一种风格、一个时代的见证……”,所以历史名园即包含物质的实体,也包非物质内涵[7]。

  2011年8月23日,北京举行了第九期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历史名园与历史名城•世界名园与世界城市”。论坛上,著名作家赵大年以伦敦桥的例子来说明了历史园林非物质的内涵:

  建于1176年的伦敦桥,目睹了泰晤士河的沧桑,该桥上取景的电影《魂断蓝桥》,使该桥更加闻名。但是1968年,英国为伦敦城市建设想拆此桥,美国一位富商趁机买下,委托专业人士,将拆下的桥石编码、装船、运抵美国,并将此桥捐献给亚利桑那州,伦敦桥丰厚的内涵在美国吸引力了世界。英国政府为此懊恼不已。

  如伦敦桥的例子说明的,紫竹院公园这样的历史名园既有有形的实体价值,同时也有无形的非实体价值。这种隐形的价值往往不可估量。

  三、北京紫竹院公园的保护和利用

  首先,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历史名园的相关法律法规

  198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共同设立的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在佛罗伦萨召开会议,起草了一份历史园林保护宪章,后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登记为《威尼斯宪章》附件,即《佛罗伦萨宪章》。

  国内,相关法律和法规有:《中华人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城市绿化条例》、《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等。

  但是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专门针对历史名园的。因此首要问题是出台针对历史名园保护相应的法律法规[8]。

  其次,上文中已经提到了北京紫竹院公园和周围河流水系、园林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紫竹院公园的保护和利用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大框架中去。

  1976年通过的《内罗毕建议》[9],提出“历史地区”的概念,历史保护不仅仅是围绕文物建筑的地区,还指包括有人类活动的周边环境。

  如果将绿色比作园林,灰色比作建筑等硬质设施,城市发展伴随着灰色扩张、绿色分崩离析的过程。我们能否将绿色重新包围灰色呢?

  对比现代园林奥林匹克公园北京紫竹院公园和发现,一个内向,另一个外向。内向和外向不只基于围墙和没有外围墙,而是通过公园和基础设施、周围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奥林匹克公园,纵横道路体系和外部交通紧密相连,地铁站开在公园内部。这样的结合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不同的。例如如果市民路过大屯北路,两边为公园景色,那么即使不游玩公园,他都和游人有在景中游之感。

  如果游客要去参观鸟巢,他会想到去奥林匹克公园,因为鸟巢在奥林匹克公园内。但是去国家图书馆,也许只有少数人知道隔壁就是紫竹院公园。前者公园包围建筑,后者公园和建筑各自独立,甚至有建筑蚕食公园之感,事实也是如此。据《紫竹院公园》记载,1979年,北京图书馆新馆(今国家图书馆)占用公园土地。图书馆建筑前需要广场和绿地景观衬托,紫竹院公园和国家图书馆毗邻,为什么它们不能连为一体,互相增色呢?

  紫竹院公园历来以其自然山林公园的特性,受大众喜爱,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市井气息浓。因此它更应该考虑和外部融合。侯仁之先生曾写道:“……把大路两边北京大学校门的围墙都打开,使校园里有名的古代园林的风貌展现出来供一切过往行人欣赏,该是多么好啊!” [10] 将一处公园孤立地包裹成巴掌大的地方,未必能减少蚕食和遗忘,反而不利于将绿色扩大到周边,即使是历史名园,也是值得考虑的。

  此外,紫竹院公园的保护和利用可以考虑长河的连续性。

  金代将玉泉山诸泉引至紫竹院湖泊,合高梁河的水渠即今天的长河。现在其上游一段已是京密引水渠昆玉段的一部分。

  利用水源地、引水渠灌溉湖面开辟园林的例子很多,比如乾隆将昆明湖改造成园林,是水利工程和造园相结合的范例。北海公园的前身也是如此。今日,除大水面可以利用,水渠河道这样的线性景观也可成为城市园林。历史上,穿紫竹院公园而过的长河曾是文人去往西山踏青的水路。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岸北数十里,大抵皆别业,僧寺……”。元代大护国仁王寺、明代朝真观、双林寺等等。这些寺庙大都已毁。[11]现今比较完整的有明代万寿寺。光绪年间的重修紫竹院碑记中记载:“……古刹紫竹院者乃万寿寺下院……”。这里说明了万寿寺和紫竹院公园息息相关。历史的脉络实际从没断过。如果长河两岸,结合挖掘古迹,成为和紫竹院公园连为一体的滨河公园,那么历史渠道和今日渠道的交接就能将紫竹院公园、颐和园、玉渊潭公园联系起来,可谓古今交融。(图)

1.jpg

  图 颐和园、紫竹院公园和玉渊潭通过昆玉河和长河的连接(作者自绘)

  北京紫竹院公园作为历史名园,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现在它和其他历史园林一样,面临着相同的尴尬。对于它的保护和利用,既要从法律的制度上考虑,也要使其变得开敞、外向、惠及更多民众,融入整个城市系统建设中。

  参考文献:

  1.紫竹院公园管理处,紫竹院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26

  2.侯仁之,追迹高梁河,北京城的生命印迹[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9:166

  3.侯仁之,北京历代城市建设中的河湖水系及利用,北京城的生命印迹[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02

  4. 侯仁之,北京都市发展中的水源问题,北京城的生命印迹[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64

  5. 侯仁之,北京历代城市建设中的河湖水系及利用,北京城的生命印迹[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07

  6. 侯仁之,元大都城,北京城的生命印迹[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98

  7.威尼斯宪章http://wenku.baidu.com/view/7b9f9ce2524de518964b7d43.html

  8.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历史名园保护及其对建设世界城市的贡献,科研报告

  9. 内罗毕建议http://wenku.baidu.com/view/ba3be2778e9951e79b89274f.html

  10.侯仁之,试论北京城市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北京城的生命印迹[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95

  11.紫竹院公园管理处,紫竹院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15-118

文章标题:以紫竹院公园为例谈北京历史名园的保护和利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1416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