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范文历史范式下看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所属栏目:公共关系论文 发布日期:2015-04-18 11:57 热度:

   摘要:文章从图书馆学发展史上的几个主要时期,总结出三种图书馆学的理论范式,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希望未来能够建立新的理论范式,并且用这种范式更好地指导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论文发表范文,历史范式,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金燕(1974―),山西省图书馆馆员;赵迎春(1968―),山西省图书馆研究馆员。

  纵观图书管理和文献资源的历史,可以看出信息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有一元到多元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图书馆学的研究也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范式。主要的历史范式有:19世纪之前的诺迪(Gabriel Naude)范式、19世纪的施雷廷格(Martin Wilibaid Schrettinger)范式和20世纪的阮冈纳赞(S. R. Ranganathan)范式三种。这些不同的图书馆学历史范式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条件有关,研究发现不同的历史范式下的图书管理和文献资源有着不同的目的性和方法性。笔者结合以上三种范式,对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的文献资源建设进行思考,希望能够推动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

  1诺迪范式研究的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个地区的文明民族在管理各自的图书时形成不同的区域图书管理特色。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中国等古老文明都用石板、泥板、兽骨、竹签、玉石、陶器、羊皮以及粗纸等记录着自己的古代文明和智慧。但这些有关图书的管理的行为并没有自觉性,它们多是出于保护图书的本能。在图书管理范式的目的性上,没有有意的意识,没有自觉;在管理范式的方法性上,没有统一的理论方法。可以说在《关于如何创办图书馆的意见书》(Advice on Establishing a Library)出现之前,图书馆的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

  1627年加布里埃尔・诺迪(1600―1653)出版了图书馆学上的第一部论著《关于如何创办图书馆的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奠定了图书馆学的一般原理,成了图书馆学理论有关思想方面的鼻祖。作为一个法国图书管理员和学者他著作等身,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宗教学、历史学和神秘主义等。在他的《意见书》在付诸实践时,适逢马萨林公爵(Jules Cardinal Mazarin)图书馆的建立与维护,因此其理论有幸得以很大程度的实施。

  诺迪范式的内容比较简单,就其目的性而言,主要是对于以图书为载体的人类文明进行保存。诺迪以及与诺迪同时期图书管理者的思想都是人们直观经验式的,认为图书本身就是目的。中国同时期也有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类似的思想。与目的性相一致的是诺迪范式的方法性,就是以怎样的方法能够使得图书得以长期的保存。在那个时代,具体的方法包括合理的储藏条件、充分的储藏空间、一定的储藏人力物力等。诺迪范式对于图书馆学的贡献主要是它启蒙了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开启了图书管理专业化的道路。它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诺迪范式对于图书的管理方式是碎片化、经验式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条理性的系统体,科学性还很不够。

  以诺迪为代表的图书管理的思想给图书的收集、管理、保存、传承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诺迪范式对于当代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依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作为前图书馆学的范式,诺迪范式在社会生产力、社会资源和文明程度均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以之前图书管理经验为依据,系统地说明了图书管理的思想。当今图书管理日益复杂化、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但是真正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还未实现。图书的管理依然不能完全独立地实现自我的生产、收集、编辑、整理、维护、更新、传播以及自我的实现等。在文献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依然需要有限的人力辅以简单的电脑程序来处理海量的文献资源信息,现在巨量的文献资源建设相对于有限实现的智能化而言近乎是无限的。真正的信息论、系统论和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依然很不完善。

  2施雷廷格范式的意义

  这一范式的理论家主要有马丁・施莱廷格、托马斯・杰斐逊、麦尔威・杜威等。图书馆学真正的建立要归结于德国的牧师和图书管理员马丁・施莱廷格(1772―1851)。施莱廷格在1807年首次使用“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一词,第一次把图书馆学作为一门正式的理论学科提出来。从1808年到1929年,施莱廷格写了第二本有关图书馆学的教科书。他提出要将图书按照不同学科种类进行分类规划,并且创造性地以字母的序列为依据,根据作者和地域的不同,系统编排图书书目。施莱廷格认为图书馆是一个有目的性的组织,并且认为应该有理论准则来概括这一组织的内容。

  杰斐逊(1743―1826)的理论运用培根在《新工具论》(Novum Organum)中的归纳法(Baconian method),设计了一个经典的体系来分类成千上万的书籍。这个归纳分类体系分为三步:第一步收集文献。准备完整和足够的历史基础材料,这是所有文献工作的基础。第二步是运用“三表法”,对文献进行规划。一是本质表。是指树立正面典型。把所研究的某一事物或某一领域的主要属性特征把握出来,并举出典型例证、正面例证加以说明。二是差异表,又称缺乏表。是举出与正面例证相接近的反面例证。这样做可以通过反例更好地对正面例证进行归纳。三是比较表,又称程度表。是对已经收集好的文献进行对正例和反例的比较。第三步是真正意义上的归纳。通过三表法积累的文献资料,研究者可以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本质上的界定,排除误差因素和次要因素。杰斐逊在图书方面的收集整理工作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金燕,赵迎春:历史范式下看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金燕,赵迎春:历史范式下看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杜威(1851―1931)是使图书馆学在学科丛林中有自身地位的图书馆学家。他在1876年所创立的分类图书的“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被广泛运用,并沿用至今。这一图书分类方法使得图书的管理真正的符号化、科学化、精确化,他的编码思想成了现在图书管理的基本思想。   施雷廷格范式真正确立了图书馆学作为一个专业学科的地位。以施雷廷格为代表的这一批专业图书馆学理论家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渐的将图书管理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图书更好地表现出了它们的价值。借鉴施雷廷格范式建立的过程,在面对文献资源建设时,应该认识到理论自主性的重要。虽然在文献的管理建设上要大力依托现代信息理论、计算机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但我们不能忘记自身学科的理论建设。否则,图书馆学有可能丧失自身的学科独立性,变成其它学科的附庸,甚至完全为其他学科所同化。

  3阮冈纳赞范式

  阮冈纳赞(1892―1972)在1931年出版《图书馆学五定律》(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中所表述的“五定律”被誉为是图书馆界最简明的表达。同时,阮冈纳赞发展了冒号分类法。“五定律”已经被图书馆界作为基本的理论思想而广泛的接受。他体现现出了了以下几点精神:第一定律,它构成图书服务的基本思想,是图书馆中图书功能的体现。这条定律说明图书馆不能封闭起来而远离大众。第二定律,它说明社会每个成员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图书资源,每个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图书需要。图书管理者不能对具体需要给出决断,人们应当尊重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第三定律,它关系到第二定律,但更强调图书自身的价值。即使一本书只有一个读者,它也应该被保存起来;图书馆不能只保存大众图书。第四定律,它说明图书管理和服务应该尽可能地让读者最便捷地找到他们所要寻找的图书,从而节约读者的时间。第五定律,它揭示图书馆的本质,说明图书馆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应当定期更新图书,购置新书和替换旧书。

  阮冈纳赞范式是20世纪经典的图书馆学范式。在这个范式的基础上,各国公共图书馆有序地在20世纪发展着。依此情况为参照,文献资源方面的工作也固定地发展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献资源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读者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服务要求日趋普遍化、多元化和多样化。阮冈纳赞范式,这种结合了实用主义哲学精神的图书馆学范式,为这一时期的图书管理与积累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与保障。以此理论为指导,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等国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认为阮冈纳赞范式对现在文献资源建设的参考意义,重点应当放在阮冈纳赞范式的集约性和有效性上。面对大量而复杂的文献,人们应当把握住其中的重点,集合并节约管理资源,针对文献的本质(文献价值)来做一些有效的工作。

  4当今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相对于有限的人力、财力、管理和建设来说,今天要处理的文献资源信息量近乎是无限的,而且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文献资源方面的建设应当更多的借鉴信息论、系统论的最新科学思想,增强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再生产能力。①增强各种相关文献领域的独立性。相关工作人员在做文献整理和传播之前,做出独立的信息整合与信息加工。②增强文献载体的独立性。目前许多文献已经能够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文献以网络为载体实现其储存、传播与应用。今天的文献资源管理者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软件资源和网络资源,运用高效、智能、便捷的系统软件来建设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③增强信息自身的独立性。依靠现代技术将文献资源由被建设的客体变为其自身可以进行自我建设的主体,深层次上讲就是将客体变为主体的变化过程。这一点应当是对文献资源建设最有效的,同时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个方面。最有效是意味着它不仅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和人力,甚至有可能完全脱离人们的扶持,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生产。最富有争议性是指文献完全独立是否是对图书管理者、对人类的一种异化,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截然不同思潮的对立。科学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独立会更好地服务于人,人文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在取得独立性后会反过来奴役人。虽然现在的科技发展还远未达到科技完全自我独立的地步,但是依然应该进行这方面的思考。笔者认为图书馆学研究人员应以这些问题来衍生出新的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范式,所衍生出的新理论范式可以更好地应用于21世纪的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Maclay, Kathleen (2003). "Clay cuneiform tablets from ancient Mesopotamia to be placed online".

  [2]http://www.loc.gov/about/history-of-the-library/.

  [3]Dewey, Melvil (1876). A Classification and Subject Index for Cataloguing and Arranging the Books and Pamphlets of a Library.

  [4]Ranganathan, S. R. (1987). Colon Classification. 7th Edition.

  [5]Koehler, Wallace, Jitka Hurych, Wanda Dole, and Joanna Wall(2000). "Ethical Values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Professionals �C An Expanded Analysis."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 32 (3/4): 485-506.

文章标题:论文发表范文历史范式下看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guanxi/2631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