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林石景艺术

所属栏目:动画艺术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0-11-19 10:49 热度:

  摘要:本文将石景分为自然石景和人造石景,简要分析石景艺术的历史渊源,举例叙述园林石景的营造,从而论证了园林石景艺术的主要内涵为崇尚自然、变化与统一,石景与水体的统一。
  关键字:石景、叠石、置石、崇尚自然、变化与统一、主次统一
  
  园林石景可分为自然石景和人造石景。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无石不奇。全国众多名山胜水,构成了千姿百态,出神入胜的自然石景:云南路南石林,奇在山石拔地而起,构成了峰峦栩栩如生,酷似一片莽莽森木;绮丽如绣的黄山,因其山石巍峨,劲松多姿,烟云变幻而成风景名胜;广东丹霞山的阳元石和阴元石,阳元石高28米,直径7米,活脱脱一具男性阴茎直傲苍穹;阴元石高10米,宽4.8米。其形状、比例、颜色简直是一具放大了的女阴解剖模型。这一大自然杰作,出奇得让人不敢相信而又不得不信,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点石成景宛然如画。”人造石景是造园师们模山范水,巧妙叠置,在有限的空间中营建无限的石景景观。中国古典园林中许多叠石造景的惊世之作,几乎是“无园不石,无石不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例如扬州的“小盘谷”假山,面积约0.3公顷。谷中被称为“九狮图山”的大假山全部用太湖石堆叠,高出水面9米余,通体宛如行云舒卷,山内空其腹用以薄壳结构,既节省石料,又能创出曲折多弯,具有天然采光的洞景。作品气势浑宏而且精雕细琢,创造了叠造石洞用大小石钩带联络范例,是江南叠山的上品之作。
  1. 历史渊源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博大精深的园林石景艺术源远流长。石景的最初应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把渤海视为神秘之域,认为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诸神仙,其上不仅有仙人居住,而且还藏有长生不老的仙药。永生的侈心促使他们在三番五次派人出海寻找的同时,还在宫苑内大筑仙山[1][2],其结果导致园林中开始出现了山石和假山。
  南汉王刘龚建造的九曜园,位于广州教育南路,是广州市现存古典园林之一。南汉英王为了满足个人享乐,不惜劳役人民凿仙湖五百余丈,聚方土在此炼药名“药洲”。又从苏州太湖及英德三江,移运九座奇石,立于湖之内外。石峰体型巨大,形态古朴,色泽晶莹,浑厚雄劲,错落其中,起伏照应,把园景点缀得旷貌幽深,极富天然风韵。宋代著名书法家也曾到此题九曜石诗,“碧海出唇阁,青空起夏云。瑰奇九怪石,错落动乾文”。可谓园以奇石显,石更以书迹名扬中外。
  对于山石观赏认识和品评欣赏,北宋文人米芾首次提出“相石法”。将山石之美概括为“秀”、“瘦”、“雅”、“透”四个字[3],再就是清初文人李渔就米芾提出“相石法”中的“透”、“漏”、“瘦”三字作了祥尽的解说[4]。时至现代,人们把园林山石的鉴赏法归纳为“透瘦皱漏,清丑顽拙”八个字。
  随着现代风景园林、生态园林的诞生,置石组景仍具有独特的景观效应。布石于庭院,或小径尽头,或空旷之处,或交叉路口,或在嘉树下,或在湖岸边,可丰富园林的内涵,陶冶人的心灵,给人们无穷的精神享受。
  2、园林石景的营造
  2.1石材
  在古典园林中素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之说。能造石景的天然素石统称为品石。较为代表性的品石有太湖石、锦川石、黄石、英石、灵壁石、花岗岩等。优秀的品石应具有“透瘦皱漏,清丑顽拙”等特点,有助于造园意境的形成。所谓“透”者,既是玲珑多孔,外形轮廓多姿;“瘦”者,即石有风骨,瘦中寓秀;“漏”者,则是石峰上下左右窍窍相通,有路可循;“皱”者,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变化,富有美的节奏感;“清”者,即石有柔性;“丑”者,即石丑陋稀罕;“顽”者,即石有阳刚之气;“拙”者,即石天然浑朴。精选的品石,经过园艺家独具匠心,巧妙堆叠,在咫尺空间也能表现出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雄的艺术效果。这正是“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
  2.2叠石
  叠石为山的风气,起源于汉朝,盛行于明清。几乎是“无园不石”。叠石就是使用天然石块堆筑为石山的这种特殊技艺。匠师们广泛采用各种色泽纹理造型的石材,以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园林石景。
  清朝乾隆年间,园林胜景犹推扬州:“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叠石筑山有臻新的造诣。在扬州新城花园巷片石山房,如今尚存假山一丘,假山以墙叠筑,西首为主峰,俯临水池,奇峭动人。从飞梁经过石磴,迎面腊梅一株,枝叶扶疏。沿曲折的石壁可登临顶峰,峰下筑方形石室两间,所谓“山房”即指此而言。向东,山石蜿蜒,下筑幽深的石洞。假山通体主次分明,于小中能见大山的气势。布局疏密恰当,用小块石料拼镶,很注意显示石料的纵横纹理,正如石涛在《苦瓜和尚论画录》中说的“峰与皱合,皱自峰生”。难怪世人惊叹:“扬州的园林甲天下”。
  2.3置石
  选择整块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布石方法叫做“置石”。用作置石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山高峰的联想,即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故又称为“峰石”。
  苏州留园的大假山,是利用当年“寒碧山庄”主人刘蓉峰搜集的12个峰石为主体摹拟庐山的五老峰叠筑而成。在留园东部正厅北的庭院中特置名冠千秋的巨型太湖石“冠云峰”。冠云峰,相传为北宋“花石纲”之遗物。峰高6.5米,姿态奇伟,嵌空瘦挺,纹理纵横,透孔较少。其状“如翔如舞,如伏如跌,秀遇灵壁,巧夺平泉”,是苏州最大的特置峰石。因其高居群峰之冠,峰石亦称“云根”,故名“冠云峰”。是江南园林中罕见的置石精品。
  3、园林石景的艺术内涵
  3.1崇尚自然
  园林石景艺术在于最佳运用了自然因素,创建人类舒适生活境域。园林石景艺术把“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作为创作主旨,通过对山、水、植物、建筑四大园林构景要素的搭配运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
  杭州植物园水景区,就是“平岗小坂”缀之以石,崇尚自然的实例。水景区沿池四周散点湖石,与土坡相辅相成,相互资借。湖石隐现出没,或大或小,或掩或露,或疏或密,或起或伏,或立或卧,尽取自然之意。有的石矶高出水面少许,如浮半山半水之间。深入水池不远处,堆土成岛,湖石以聚点为主,岛不高,但有山石嵯峨之感。池中之岛与岸边有短堤相连,依坡临水点以湖石,布置平卧波面的石板小桥,土石结合,古朴自然。在池中小岛及池岸边散植或群植松柏、红枫、水杉等,那浓郁的绿树与体态秀润的湖石假山,倒映水中,景色清幽宜人。
  3.2变化与统一
  中国园林,北雄南秀,特征分明。北方的皇家园林,气势恢宏,在雄阔中偏重于统一性。如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园林占地面积大,讲究中轴线,布局对称严谨,厚重沉稳,色彩强烈。南方园林在秀美中偏重于变化性。布局自由,不拘定式,青瓦素墙,小桥流水,叠石造景,表现出宽松洒脱淡雅的私家园林特征。
  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各呈阳刚阴柔特征的同时,两者又互相渗透和借鉴。从时间上说,北方园林比南方园林发展得早。北方文化南迁之后,南方园林才得以发展,并且后来居上。但是北方又向南方学习,清漪园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房仿海宁安澜园,颐和园仿杭州西湖,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取材于江南园林。
  园林石景结构布局必须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虚虚实实,内外通透;有隔有连,疏密得当;有动有静,静中涵动;春夏秋冬,不失韵律。花影映动,清风徐徐,垂柳飘拂,池水荡漾,鱼翔荷底,鸟叫蝉鸣。这些都给人以活脱脱的生机感。美景不断托出,幽径把游人不断引入佳境。游人走走停停,左顾右盼,看山不像山,像狮、像云、像花、像美女,浮想联翩。园林似画非画,人在凡尘,如同仙境。如扬州个园,就是变化与统一的经典杰作。
  个园乃两淮商总、盐商黄应泰于嘉庆23年(1818年)建造。因园内多种竹子,故取竹字的一半而命园之名为“个园”。其面积约0.6公顷,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四季假山”。
  夏山,园中抱山楼西侧的太湖石假山。高约6米,山上秀木繁阴,有松如盖,山下池水蜿蜒流入洞屋。渡过石板曲桥进入屋洞,宽敞而曲折幽邃。洞口上部的山石外挑,桥面石板下流水清澈,夏日更觉凉爽。假山正面向阳,灰白色的太湖石表层在日光照射下形成特多变化阴影,犹如夏天的行云,有仿佛人们常见的夏天的山岳多姿景象,这就是“夏山”的缩影。
  秋山,楼东侧用黄石堆叠的大假山。高约7米,主峰居中,两侧峰拱列成朝只势。通体有峰、岭、峦、悬崖、岫、山谷、洞天等的形象,宾主分明。山的正面朝西,黄石纹理刚建,色泽微黄。每当夕阳西下,一抹霞光映照在发黄而峻峭的山体上,呈现醒目的金秋色彩。山间古柏出石隙中,它的挺拔姿态与山形的俊俏刚健十分协调,无异于一幅秋山画卷。同的顶部,有三条蹬道盘旋而上,全长约15米,所经过的山口、山峪、峭壁、山涧、深潭均气势逼真。山腹有洞穴盘曲,与蹬道构成立体交叉,山中还穿插着幽静的小院、石桥、石室等。石室在山腹之内,傍岩而筑,设窗洞、户穴、石凳、石桌,可容十数人立坐。石室之外洞天一方,四周皆山,谷地中央有小石兀立,旁植桃树一株,赋予幽奥洞天以一派生机。此山为扬州叠山中的优秀作品。
  冬山,在“透风漏月”厅前院内,沿南墙用宣石堆叠的假山。透风漏月厅是冬天围炉赏雪的地方。为了象征雪景而把厅前假山叠筑在南墙背阴的地方。宣石山顶部的白色晶粒,在阳光照射下产生耀眼的光斑,让人看上去仿佛积雪未消,增添了雪山的质感。在南墙中部,沿东北方向,开列了3排24个径约尺许的圆洞,由于负压作用,使穿洞之风呼呼作响,造成北风呼啸的音响效果,创造出一种冬山特有的寒冷意境。花台内点缀腊梅,天竹等植物,对冬山雪景有明显的烘托作用,使人由植物的花果联想到冬令节气,冷趣寒情溢于景外。即使是盛夏酷暑伫立山下,也足以叫人顿生凉意而暑气全消。
  春景,在透风漏月厅庭院西墙上开大圆洞,可见修竹千竽和仿佛茁壮竹笋的石笋配置在一起。青竹虽直,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产生虚实的变化,以此表达春意。
  3.3主与次的统一
  园林石景艺术是“一首凝固的诗,一幅立体的画”。每首“诗”,每幅“画”都有其中心思想,有重点叙述的内容。园林石景有主有次,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名扬中外的苏州石景,堪称园林叠山之精品。
  苏州环秀山庄的太湖石大假山,池东为主山,池西为次山,池水萦回环绕于两山之间,主次分明。假山占地仅半亩,却把大自然界的高峰、洞穴、幽谷、大壑、危崖、绝壁、飞梁等景观缩移模拟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自山外观赏,有尺幅千里的磅礴气势。蹬道进入山内,则曲折幽遂,仰峭壁对峙如一线天,俯视深渊不可测,山小而叠叠重重,层次韵律十足。从假山或石山的堆砌章法和结构经营上,既能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也能看到诸如“步山形,取峦向,分石脉”、“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等山水画理的表现。
  3.4石景与水体的统一
  崇高秀美的山,具有雄、奇、险、秀、幽、奥、旷等形态特征。而水,具有“似清”、“似仁”、“似智”、“似勇”、“似善化、正意”等品质[5]。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相联系,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
  在园林石景艺术中,叠山理水,山水应该是统一协调的。山贵有脉,水贵有源,山得水活,水随山转。山水相映,自成气势。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好在曲折。山水结合主要表现方式为山石驳岸。如网狮园中有一水池,不大,约400㎡。池岸略近方形但曲折有致,驳岸用黄石桃砌或叠为石矶,其上间植灌木和攀缘植物,斜出松枝若干,表现了天然水景的一派野趣。又如小盘谷中水榭与隔岸的太湖石大假山遥遥相对,这既是小型园林中常见的建筑物与山石隔水池相对互为观赏的格局。
  4、结语
  大型的传统式叠石造景,因其工程浩大,造价昂贵,施工期长,石块的挖掘、起运,往往影响生态环境,现已较少采用。但是,作为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园林石景艺术,仍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和运用。而现代园林景观建设,则应该借鉴古园石景,并依自然山水之美,借自然山水的神韵,把人为景物与自然景色和谐统一,创造出形似自然、神胜天然,具有诗情画意和时代特征的石景景观。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始皇本纪[M]
  [2]汉书•郊祀[M]
  [3]宋•渔阳公。渔阳石谱《重校说郛》本[M]
  [4]清•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山石第五•小山[M]
  [5]余以平《中国园林》2001年第1期,《山水美赏析》

文章标题:论园林石景艺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donghua/534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