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现代农业发展影响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7-05-09 14:25 热度: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人力支持,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动较为频繁,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始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为农业、农民服务是其一贯的办刊宗旨。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介绍实用技术,刊载专家学者对疑难问题的解答,传递市场信息,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达小康服务。

  介绍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综述,描述了基于市场视角下劳动力流动的特征,通过实例湖南省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的典型区域实地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结合湖南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相关指标,以涉及到主要关键指标作为特定研究对象,分析了湖南省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劳动力的现实状态,通过相关数据处理,得出其劳动力存在的问题及制约湖南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素,最后提出了劳动力流动相关的五个方面的指标所解决的途径,确保劳动力流动与湖南省现代化农业的和谐发展。

  1.问题的提出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确保现代化农业实现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经历着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一般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与农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将发生相应调整,近年来,中央政府把农业发展提升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能否真正实现现代化农业,科学调节劳动力流动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关键要素。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直到2009年,农村劳动力外流人数达到2.3亿,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50%。数量如此之大,引起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及专家的极大关注;基于理论如:刘易斯模型、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肯定了工业部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积极作用,及收入差距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而过度流入城市进而加剧城市失业,进而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度流动。城乡二元化扩大是加剧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只有缩小二元化差距,才能缓减农村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发展积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工业,引发了农村劳动力的“第二次转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城乡统一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提供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能力等协调农村劳动力科学流动。本文就与现代化农业及相关指标系数相结合,作出相关分析。

  2.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模式及其特征

  2.1从流出地的角度

  (1)流动原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农业比较收益低下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推力”。城乡收入水平差距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动力,但是中国的户籍制度锁定了多数农民工的生活预期与目标,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规律,即“候鸟式”的流动,年轻时外出打工,年龄大了回乡。(2)流动特征:从80年代的“离土不离乡”、到90年代的“人离家不离”、21世纪初至今:彻底流出与市民化;发现年轻、未婚、男性以及受过更高教育的劳动者更偏好流动,而健康状况、家庭劳动力数量与农村劳动力流动负相关,技术等级和耕地面积等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不明显;在年龄构成上,35岁以下的青壮年占绝对优势,女性的平均年龄较男性更低;主要流出地为安徽、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广西、江西等地。

  2.2从流入地的角度

  劳动力流入的区位选择及产业聚集效应。在职业活动上,主要集中在城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业、运输业等社会服务业,职业层次偏重体力付出;乡镇中流动人口在外出前,绝大多数是务农劳动力,并且除了在校学生外,基本上都是在非正规部门从业。户籍制度是造成外来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行业、地位、身份存在明显选择性,以及大多数流动人口不能获得城市永久居住权和稳定就业权,进而形成循环流动的重要原因;作为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主要省份: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及山东等。

  2.3从城乡发展的角度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巨大的资源配置效应,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劳动力这种配置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即使在短期内也会缩小收入不平等,而正是由于中国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限制造成了农民和工人收入的悬殊;但在进入21世纪后,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第二次返乡,以增加收入为源泉,积累先进管理理念为基础,基于投资乘数效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增大,促进了农村本地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城乡二元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其发展。

  3.结论与启示

  3.1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由于从事于农业的农民年龄趋向老年化的同时文化程度比较低、素质比较低,所以,导致具有大规模的生产意识及能力不强,同时,从事于第三产业获取收入的依赖性强度大、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的不断升级及对质量要求的不断升级,农民生产的产品质量基本上还是能达标。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收益,吸引高素质人才。二是加快农业生产组织创新,规范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弥补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并通过一系列指标确保现代化农业生产得到保障。

  3.2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使得技术含量更高、更为先进的大型农业设备倍受关注。明确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创新一教育一推广体系,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农业技术条件,并推广适宜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其次,在科技人员培养上,应该建立每万户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科技服务小组,每一百农户,具备一名科技服务成员,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质量,推广技术及技术成果的农业生产过程,确保其科技贡献率越高、则现代化农业生产率也越高。

  3.3制度不完善,阻碍土地流转与集中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比例明显低于劳动力流动比例,2013年1号文件对大型农场及家庭农户提出硬性要求:(1)土地集中,(2)土地规模要稳定,(3)土地租期5年及以上,(4)土地规模。当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出现,土地的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变化,由原来的单纯土地流转,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甚至在是是八届三中全体提出土地改革分针,加强对农村土地的有偿交易管理,活跃土地流动,增加农民收入,带到农村经济发展。

  3.4“两型四化”与农民生产模式

  由于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空心率比较高,剩下老弱病残劳动力,土地被抛荒率特别高;化肥有效利用系数、电能有效利用系数总体趋势是不断降低的,这些现象表明近年来,资源没有得到更好的配置。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外部不经济行为,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建设,以政府为引导,科学技术为支撑,市场机制为背景,确保农民利润为保障;其次,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利于农民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通过劳动力转移理论,结合湖南省在“四化两型”背景下及其实际需求数据得出,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农民收入是引导其转移的根本动力,能源有效利用是其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平台,经济有效性及技术创新性是农村劳动力的加速器;因此,建立在市场均衡机制的条件下,应加大政府对劳动力流动的引导力度,使现代化农业发展实现一条可持续性、科学性、生态平衡化的途径。 [科]

  【参考文献】

  [1]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

  [2]张仲威.中国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4(3).

  [3]李明贤,叶慧敏等.洞庭湖区农业旅游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支撑条件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6).

  [4]顾焕章,王培志.论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及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1997(1).

文章标题: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现代农业发展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3568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