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现场的安全管理

所属栏目:机械论文 发布日期:2010-10-26 08:27 热度: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多年设备现场管理实践中遇到的设备安全隐患及设备事故,简要阐述了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目的与大家一起,探讨提高机械设备现场安全管理途径,消除或控制过程中的危险源(因素),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希望大家在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施工,机械设备,现场,安全管理
  1.前言
  科技的进步,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中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现代先进机械化施工,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施工机械设备安全事故形式依然严峻;我们需要认真协调工程建设中“抢速度、保质量、要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居安思危,踏实有效的关注安全生产。
  2.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实施缺陷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实施缺陷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的主要安全因素;国家各部委、中央企业始终坚持机械设备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安全管理相结合的方针;为了规范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设备事故,制定、颁布了诸多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设备安全管理办法》为例:《办法》中,从设备的技术指标、基础管理、计划管理、使用管理、租赁管理、拆装维修、技术培训、事故管理等多方面作出了相关的规定;然而现场管理过程中,由于客观、主管等因素的影响,实施存在以下不足:
  2.1施工企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粗略性
  施工企业受自身管理模式、管理水平的制约,有时不能完全正确领会《劳动法》、《安全生产法》以及行业、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方针;不能够根据工程实际,建立健全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及时、有效的设立施工现场设备的管理机构;合理、正确的配置设备管理人员;详尽制定相应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定机、定人、定岗责任制、维修保养规定、技术档案管理规定、技术交底、技术培训等);不能够对现场施工设备实施制度动态管理,安全监督保障行为模糊混乱;不能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积极的消除隐患。
  2.2现场设备管理体制健全,但实施力度不够
  多数施工项目部具有完善的设备管理体制;但是,受施工环境、施工任务等因素制约,疏忽或轻视了制度实施过程和安全监督行为,不能及时正确的对现场设备作出风险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因素:
  2.2.1服务与服从之间的矛盾
  施工企业主要产品是建设工程,设备管理作为建设工程的一个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服务于施工生产;但是,现实生产中,许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设备管理理念,不能科学理解“生产管设备”是“让设备合理安全高效服务”,不是让设备无条件“绝对服从”;服务与服从的矛盾,使系统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停留在了纸面上、会议上、口头上;现场设备安全管理也变得“上紧下松、外紧内松”,“严不起来、落不下来”。
  2.2.2施工环境恶劣,施工现场存在危险源
  工程施工多处在山区、江河湖畔、沙漠丘陵之间;交通封闭,气候恶劣;施工粉尘、噪音时常限制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视野,干扰正常的信号传递;现场工作面的自然条件时常影响设备的合理布局;临时道路的安全防护,标识,安全工况临界(履带式机械的爬坡度、路面中光面石的防滑度很难严格保证)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机械设备工作安全隐患较多。
  环境的恶劣,不仅对设备本身的技术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对现场操作人员、施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施工企业一定要对环境因素引起足够重视,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科学改造设备、员工的工作环境,降低安全风险。
  2.2.3施工设备自身技术状况存在安全缺陷(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2.2.3.1施工任务繁重,设备重用轻养
  施工项目由于工期短,施工任务繁重;有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场管理者过多追求工程质量、进度与效益,而忽视了现场设备的技术状况:不能根据施工任务和强度,合理的配置设备资源(设备数量和相关的人力资源),片面的强调设备加班加点作业(或者依据设备实现的产量计薪酬,造成设备及人员的疲劳作业甚至带病作业现象);不能真正的做到设备“定机、定人、定岗”;管理者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不严格按照设备的安全技术要求,对设备进行合理的维修保养(不按要求更换润滑油、自行降低所需油品的质量标准;设备零备件的质量也不能严格得到保证等)。
  2.2.3.2不严格执行设备淘汰报废制度
  为了节约成本,施工项目往往不能及时的对一些已到使用年限(按照国家或相关部门规定应该淘汰或报废)或主要安全技术性能已经不能够得到保障的机械设备进行强制淘汰和报废;有的甚至还存在“凑合”和“侥幸”思想,违规使用。
  2.2.3.3忽视特种设备(新设备)的安全检测
  项目施工为了节约成本,时常忽视新投入使用设备的定点安全性能检测工作(施工区往往远离厂家规定的定点检测机构),或者认为厂家的现场检测影响了设备生产;
  忽视了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工作或者弄虚作假(通过请客、吃饭、托关系、送红包等违法手段),不真正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程序获得特种设备使用资格证,从而产生潜在的设备事故隐患。
  2.3存在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主体(人)的管理缺陷
  2006年,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安全生产12字方针,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工作的最终要求,“综合治理”是实现这一原则的有力措施;施工企业现场的设备安全管理,以12字方针为总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责任主体;据统计,现场设备事故的发生,85%以上与“人”有关;施工现场设备安全管理中,“人”的缺陷通常表现在如下方面:
  2.3.1“人”的安全技术教育培训不系统、不全面
  施工安全教育(包括施工现场设备安全教育等)必须是全员参与的活动;上至领导,下至一般工作人员,只要直接、间接的参与了机械设备相关的生产活动,必须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通过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使生产管理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加强沟通学习,逐步通晓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双重理念,实现生产的科学协调;逐步消除“服务”与“服从”之间的矛盾,杜绝违章作业,从而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
  全员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尤其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不能形式化;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真实性;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检查,使设备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真正能严格执行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坚决对违章指挥、不合理行政“服从”说不;从源头上严控设备事故的发生。
  2.3.2“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培训成效不明显
  由于有些员工文化层次较低,对现场设备的安全技术交底不能正确领会;受其思想素质的局限,往往缺乏责任心,缺乏自律自主意识(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主观能动性,不能举一反三;遇到意外险情,心里素质差,头脑空白,缺乏应变能力;存在侥幸和冒险作业倾向等等);对于这些员工,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在实践中经常监督、检查与考核;必须因人定岗,严禁“小牛拉大车”现象存在;必要时还必须果断的调其离岗。
  2.3.3“人”的沟通不力
  安全生产“四不伤害”原则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充分强调了现场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场设备的安全管理,正确有效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施工现场,因为设备操作人员、现场安全员、施工员等缺乏沟通,致使危险信号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从而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扩大。
  2.3.4设备安全管理人员不能够执法从严
  近年来,国家及有关行政部门对设备事故的行政和经济处罚力度越来越大,此行是为了督促企业等加强自身的设备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设备事故发生;然而,现实中,许多企业,不从设备事故的根源入手,整改安全隐患,加强自身管理;不能正确理解安全与生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仍然以赶任务和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心存侥幸,置安全大局于不顾;对现场设备的习惯性违章等一二再再而三的忽视迁就;发生了设备安全事故,不正视错误,反而以违法手段(延报、谎报、隐瞒不报、私了等)处之;从而,使得施工现场设备的安全管理形成恶性循环。
  3结束语
  施工现场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现代化学科,施工企业必须全员重视,积极参与;各级领导、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必须权责分明,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安全技术管理水平;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须踏实的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从而实实在在的做到安全生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安全生产法》、《劳动法》、《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设备安全管理办法》

文章标题:浅谈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现场的安全管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xie/476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