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规划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7 14:51 热度: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经济大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将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对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可持续发展设计、绿化系统的建设、道路交通等方面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设计理念道路交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经济大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将显得更加重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知识体系、科技体系、生产生活形态,这使得城市规划设计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受着不同时代的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不可能超越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状态而呈现为某种理想上的完美状态。当今时代,要判断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合乎时代要求,在宏观上,当分析其自然生态平衡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上的应用和实施的结果;而在微观上,当看其是否为居民提供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
  一、创建绿色城市,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一)自然生态平衡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及作用
  当今的时代,科技引领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步伐加快。城市规划人员在规划城市的生态平衡设计上,要充分运用高新科技、现代技术、先进手法,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服务于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任何对自然资源的不科学的低水平过度开采、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破坏、人口的大量增长,对自然的过度侵占,都会使得人类居住生活的生态环境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这也对城市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提出了异常紧迫的要求。只有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整个城市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要首先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基本观念,以之为指导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
  1、倡导分散布局、多中心多层次发展,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加速进行,各级城市的规模都在扩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城市发展扩张与保持自然生态平衡间的矛盾。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问题,现状存在两种思想和方法。第一种是传统做法,以摊大饼的形式或呈带状无限延伸;第二种是日益得到重视和应用的以分散、多中心的方式形成的网络化城市群。第一种做法,实践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也存在诸多弊病。而第二种做法则较好地克服了第一种方法导致的问题,因而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实施。这种分散式的城市发展,优化了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缓解了旧城的矛盾。
  2、在城市规划中注入生态城市设计观念
  工业社会,是大生产的时代,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人口大量增长、城镇的建立和发展侵占了大量的自然空间。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生产生活日益向信息化知识化的时展。城镇的规划建设要求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和谐共生。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这样的思想为指导,在城区,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建设具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城市,可采用的对策有:(1)、以合理的生态手段,使城市人口有安全的人居环境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以强有力的经济鼓励手段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3)、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率;(4)、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对生态城市的判定,要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等五个方面建立生态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相应的评估方法,并以之来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分析评价。生态城市的评估体系和方法要随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进。
  3、控制城市中的空气污染
  城市空气污染对人类、气候和植物均造成了严重危害。大气污染与人群的许多疾病,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空气污染对经济损失的评估是制定环境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空气污染全球化且日趋严重,使地球变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酸雨蔓延,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危机。另外,空气污染还使植物产生产量下降、品质变坏等严重后果。因此,治理空气污染物、减少空气污染已刻不容缓。
  在城市中,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因素有:汽车尾气、工业废物排放、家庭生活废气等。对于汽车尾气,国外已有经验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城市中心区外围设立停车场,汽车不能进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要步行或乘坐公交。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完全可以这样做。中国的汽车产业应当得到鼓励,但是不能因此牺牲环境,在全民环境意识加强的今天,在坚持环保原则同时将汽车使用限制在必要的规则下,是必须的。但小汽车对于大量人群的服务效率低而环境成本高,不容忽视,这要求在交通管理上限制小汽车使用区域,加强公交的建设。
  (二)、城市规划和建筑要以绿色容积率来进行生态评估和控制
  植物和建筑相结合,地面植物为建筑提供浓荫可减少建筑的降温负担,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植物承接降雨,植物生长的土壤有助于减少地面径流;植物蓄积雨水,可对城市的地下水形成补充,避免大量人工硬质地面导致的雨水流失而致使城市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给形成城市一些地区的地面沉降,这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大量抽取地下水使用的城市已非常明显。而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控制同样是有效的。
  提高对绿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以往,城市绿化最主要指标是绿化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这一概念是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形成的,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的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如今,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可将其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中。适合的绿色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设计师和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由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可由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未开发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控制该地块的绿色容积率。
  二、城市交通设施是城市的大动脉
  城市道路系统,特别是主要道路网的规划布局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城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交通联系是否便捷、安全、经济,同时也关系到城镇各项建设发展用地的经济合理安排与建筑群体的布置。因为城镇干道走向一旦确定,道路网一经形成,所有地上地下管线均将沿着道路用地敷设;沿街建筑也均将依据道路红线兴建,事后很难调整改变;因此,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镇总体规划中考虑城市总平面布局的关键性工作,对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具有重要经济等意义
  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将道路分为三级,即1、主干道。2、次干道。3、居住区道路。但就城镇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县级市的城镇,我个人认为按1、过境路。2、交通干道。3、生活干道。4、一般街道。5、巷道。
  1、公路:交通输入量大,车辆来往频繁,车速要求快,因而不易穿过城区,应绕城而过,这样即减轻了城镇内道路的流量压力,也避开了大量人流,对交通安全也有了一定的保证。
  2、交通干道:它是城镇道路系统的骨架,路线多贯通城镇各主要地区,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城镇的大部分车流,包括货运交通及必须进城的外来交通,尽最大可能的组织和吸引到交通干道上来,减少生活性道路交通流量,它的两侧不易设人流多的商店、公共设施等,应以车行道为主,人行道为辅,它的选线应在城镇或生活区的边缘,对于规模较小的城镇,也可以公路兼作交通干道,不再另设规划交通干道。
  3、 生活干道:它是城镇中心地区商业文化生活设施集中的路段,两侧可以设较繁华的商业服务、文化福利和机关单位等。主要为居民生活及周围农村、集镇进城的人们服务,交通特点是:供大量步行、自行车及必要公共汽车行驶。要规划建设出好的市容、绿化要配置好、要有必要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地和供人们临时休息的敞地。
  4、 一般街道:是干道之间的辅助性道路,宽度和设施要求不高,可根据道路的长短和两旁建筑情况而定。
  5、 巷道:在居住区里,街坊内的小路,以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和能通行消防车等必行的车辆即可。
  由于影响道路系统畅通的因素很多,城镇交通情况又很复杂,所以道路系统还是要结合本城城镇的功能分区、交通运输、自然地形、特点和各种类型的建筑分布等情况进行规划,使不同功能的道路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结合各地城镇的各自地方特点,以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三、城乡结合部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镇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进行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城乡互补、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选择,是一种城乡关系进入以互补、融合、协同发展为基本标志的理想状态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强调城乡互动、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城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高度协调的结果。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互动、协同发展,是各种要素在城乡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促进城乡之间各要素合理流动,并使各要素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同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质。生产要素在城乡产业之间的流动依赖于城乡之间各种基础设施网络的畅通,基础设施的这种沟通作用可以说是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动力。
  基础设施是支撑和保障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结构要素,它包括交通运输、水电供应、邮电通信等生产性设施,还包括商业、金融保险、卫生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和经济服务设施。城乡基础设施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空间载体,是城乡产业相互作用与合作的先决条件。通过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可以大大缩短城乡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整合,特别是交通便利性的提高,可以增加城乡经济运行的机动性,扩大社会和经济交流的开放程度,并保证城乡生产生活联系的密切性和快速性。
  四、结语
  无规矩不成方圆。城市要发展,规划是关键。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影响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自然生态到人文地理,从提高城市素质到塑造城市形象,从城市整体定位到城市文化传承均涵盖其中。这就需要规划设计者们结合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设计,以指导城市建设向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6(1)
  [2]代琳《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5(10)
  【3】许玲《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孟欣慧《城市绿地中园林建筑及小品规划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
  
  
  

文章标题:对城市规划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80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