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设计中建筑文脉的沿存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0-12-18 08:23 热度:

  【摘要】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来源于语言学的定义,它的意义是用来表达我们所说、所写的语言的内在联系。建筑设计所强调的文脉,就是更加强调个体建筑是建筑群的一部分,注重新老建筑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沿存和连续性,每一个建筑,都是作为历史、文化的反映而有机的融入环境之中,一幢建筑的功能及意义,要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文脉来体现,反过来又能支配文脉。
  【关键词】建筑设计,文脉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走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不管是城市的扩张,还是旧城的改造,基本上都处在一个建设的高潮时期。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原材料等基础行业的发展,刺激了当地经济的活跃繁荣,各级政府也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引导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从个别已经建设成型或者是改造成型的城市来看,出现了两种很明显的弊端,一是过多追求国外的设计理念,忽视中国传统的建筑精粹,搞出一些照搬照抄的舶来品,这在新兴城市的建设以及中小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常常见到;二是过分的依赖国外的设计院所,忽视地方设计单位在发挥地方特色中的作用,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常常是毫无特色可言,甚至是把原有的特色一抹而光,摧毁了原有的中国特色,这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常常见到。这两种倾向归根结底是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设计所造成的,即在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建筑文脉的延续,忽视了建筑的本土精神,忽视了建筑的灵魂。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来源于语言学的定义,它的意义是用来表达我们所说、所写的语言的内在联系。建筑设计所强调的文脉,就是更加强调个体建筑是建筑群的一部分,注重新老建筑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沿存和连续性,每一个建筑,都是作为历史、文化的反映而有机的融入环境之中,一幢建筑的功能及意义,要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文脉来体现,反过来又能支配文脉。
  当今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跨入后工业社会,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经济结构、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变化。美国自动化专家约翰•迪博尔德指出:“我们正经历的技术革命,就其影响的深刻性而言,远远超过了我们所经历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贡献自然不必多说,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同时也给社会、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这不得不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与整个意识、艺术和价值领域发生联系的方式发生变化。
  威廉•奥格本在其著名的“文化滞差”理论中,论述了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领域里,变化速度的不平衡时产生社会紧张的原因,因此,必须求得某种平衡,不仅各个社会领域的变化速度率要平衡,而且在环境变化速度和人们有限的适应速度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经济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各种花样不断翻新的产品,企业或者个人在各自的领域中竞争产生的紧迫感,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美学创新,与其整体社会的经济结构相平衡。今日西方社会各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艺术思潮无一不与这种客观上的要求有关。文脉的思想和原则,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得以复苏并且概念化,也是深深的受着这种客观的必然性所支配的。
  目前,我们正走向高技术与高情感两个方向,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入社会,人类必然会给每一种新技术配上一种起补偿作用、加以平衡的反应,否则人们就会感觉到一种由于高技术所造成的孤独感,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建筑和城市同样如此。当冰冷的、代表着今天的科学技术的摩天大楼林立于城市中时,使城市的尺度远离了人的尺度,人们在城市中感到的是紧张和压抑。成千上万的人搬离了大城市,到郊外、乡村去居住,每天在大城市的高节奏工作之后,晚上回到家中才能放松下来;每周五天的高节奏城市工作需要每周两天的田园生活和娱乐来平衡。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在一些古老的城市或者城市的老区,在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人们常常愿意在此逗留,人们之所以能够忍受许多拥挤不堪的老城市里高度密集的人口,所有这些,都是人们有这种需求相聚在一起的高情感作用。人们将强调高情感的心理和生理的舒适,来与疯狂地迷恋高技术的世界相平衡。
  可以说,对于文脉的重视,不但有着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高技术要求高情感与之相平衡的具体表现。正是由于这些经济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物质生活的变化,这样,必然带来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随之,整个社会的建筑观的变化,即重新认识了建筑到底是什么这个观念的改变,文脉的思想和原则才以系统化的,概念化的风貌再登历史舞台。建筑文脉的观念,是建筑观发生变化的产物,而具体则表现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一是文脉与文脉主义建筑,二是文脉主义的城市观。
  文脉主义建筑观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一个分支,文脉主义的意思就是建筑要求与环境有机结合,要成为建筑群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隐喻主义及装饰主义共同构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建筑所强调的文脉,就是更加强调个体建筑是建筑群的一部分,注重新老建筑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沿存和连续性,每一个建筑,都是作为历史、文化的反映而有机的融入环境之中,一幢建筑的功能及意义,要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文脉来体现,反过来又能支配文脉。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建筑师不断接受和实践着后现代主义,设计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但是在后现代主义广泛活跃于我国城市建设的今天,也出现了如本文开始提到的一些问题,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文脉,笔者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点手法供同行参考。
  一、 化整为零
  先来看看黄河科技学院的行政办公楼(图1),很显然,在此新建筑与老建
  筑之间明显相似:新老建筑使用相同的材料,具有相同的装饰。新建筑的屋顶轮廓是规则的,而其比例、尺度接近于那些立面狭窄的老建筑。看上去这是一组建筑,实则不然,它是一幢建筑。建筑师有意将整个立面分割成段落,以适应既存的立面状态。因为,原来的每一个建筑的立面都比较窄,新建筑只有这样处理才符合整个立面的尺度,这样将立面进行片段式的处理,使得新老建筑彼此和谐共生。虽然新老建筑之间有许多明显的差别,但是这里建筑的传统形状(将“大建筑”化为“小建筑”以适合既存文脉的尺度)却使它们与文脉产生强烈的连续感,不愧是一个优秀的实例。
  二、 感觉上的模仿
  感觉上的模仿,不是简单的风格上的模仿,更不是照搬原有的设计,感觉上的模仿主要是在建筑元素上加以利用,尺度和比例的沿用等。如图2,是文丘里和伦奇在南特凯特设计的小住宅,图3则是南特凯这个小渔村原有的住宅,大约18世纪至19世纪建造的。新建筑没有模仿传统的当地风格,比如它没有使用白色的装饰,而这种白色的装饰时这个地方最明显的建筑特征,同时,新建筑在体量上也比原有的建筑大很多。可是,这幢建筑却令人对它产生于老建筑同样的情感。之所以如此,文丘里和伦奇故意创造出了一种陈旧的感觉,并且也采用了当地居民若干年居住中自行加建的元素。虽然它体量较大,但是在尺度的掌握和处理上,有意与原建筑保持协调。
  三、 强化细部
  比利时布鲁日的三幢建筑(图4)的立面在视觉上时密切相连的,虽然它们的风格不同:从左至右分别是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装饰的运用上。建筑外表材料和外粉刷也很不相同:哥特立面是砖的,而另两幢则有灰泥外粉刷。但是这些风格上的不同,由于窗子高度和窗子与墙面的比例的相同而得到了统一。这种风格上混合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复杂性,正如现代建筑与其他风格并存时所发生的情况一样。
  的确,这三个立面形式形成了和谐的构图,它们拥有一系列视觉上的共同主题,虽然每一幢建筑并没有全部表现出这种主题,但是相互穿插的元素将三者联系在一起了。如巴洛克和洛可可立面,具有同样的色彩和外粉刷;哥特式和洛可可式立面在它们各自的窗子上面都有细部装饰;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立面都具有重点强调的山墙;洛可可与巴洛克立面都具有同样的平拱,而哥特式建筑的尖拱在一、二层省略了,却在上面保留了一个象征的符号。所有这些相互穿插的细部处理,将三个不同风格的建筑立面联系起来了。
  四、 装饰的运用
  装饰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我国各地建设中也越
  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装饰主义认为,建筑,就是要装饰的,因为有了装饰才能使建筑有个性,有象征,和文脉主义建筑观及隐喻主义建筑观紧密相连。在荷兰哈莱姆的一条街道上,坐落着从14世纪到20世纪的建筑(图5),在视觉上,街道是统一的,但是,它依然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19世纪和20世纪风格的建筑并肩地排在一起,这些建筑檐口的高度、屋顶的轮廓、窗子的形状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它通过小尺度的西部处理解决了这一街道上的大尺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问题,最重要的元素是白色装饰的运用,由于它的丰富多样,使得街道得以包容下更多的变化,诸如在风格上的变化、色彩上的变化、材料和建筑高度上的变化等等,否则,如果没有这种白色的装饰作为统一的因素,这些变化就会产生一些杂乱的感觉。早些时候,荷兰的建筑师门认识到了这种白色装饰的巨大威力,因此,那一时期的很多建筑在保持与传统联系的时候都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装饰手法。这种对于装饰的精心考虑,母的在于以一种同样的视觉质感来统一立面。以前,人们常常认为,在新老建筑联系时装饰是一个次要的元素,通常所采用的办法是在新老建筑中建立一种相同性或者相似性,诸如同样的高度、同样的材料、同样的群体组合等等,这样就能建立协调关系。然而,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这种相同和相似成了次要因素,装饰,以及由此产生的视觉上的质地和联系,常常是建立建筑之间的视觉联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以上只是就如何设计建筑使其有机地进入环境、创造和延存文脉问题,提出了四点设计手法,当然,并非所有的建筑都需要与其邻里环境保持连续,有些情况下从美学或者象征性的角度来说,对比才是适宜的。
  文脉主义,强调注意文化、历史、传统,又要注意与环境的结合。这一观点,对于如今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如何发扬本土精神,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如何在我国现阶段将借鉴外国在建筑设计上的先进经验,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必将遇到注重建筑文脉与经济投资之间的矛盾,也会遇到继承传统特色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我们还要去不断地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50-53.
  [3][美]布伦特•C•布罗林翁致祥译.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美]查尔斯•詹克斯李大厦译.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文章标题:论建筑设计中建筑文脉的沿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596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