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论文高层抗震建筑施工方向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3-08-04 09:19 热度:

  本文选自《河南城建学院学报》,《河南城建学院学报》是1992年创刊,1998年8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河南城建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城建类学术理论刊物。 学报自创刊至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学术交流,繁荣学术研究,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城乡建设,为地方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摘要:现阶段高层及多层框架结构均设计为抗震结构,抗震结构强弱的关键点在于基础和梁柱结构。本文就抗震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抗震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问题探讨

  现阶段高层及多层框架结构均设计为抗震结构,抗震结构强弱的关键点在于基础和梁柱结构。在历次地震破坏中均表明,框架结构的地震破坏大多发生在梁柱节点区,节点破坏主要是斜向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直至整个框架结构的倒塌。因此,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作为节点核心区,应具有足够的的强度和必要的塑性。从受力角度分析,通常情况下,柱端弯矩最大,梁端负弯矩最大,且梁端剪力最大。国家规范和图集均对梁柱节点均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一方面是抗剪箍筋加密,另一方面锚固长度加长。所以,作为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对节点部位的施工高度重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质量“通病”,均需多次纠正才能得到解决。

  一、节点施工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节点区柱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均匀。

  表现为几个箍筋全堆放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长段没有箍筋;柱外圈箍筋满足要求,中间十字箍筋缺少或没有;箍筋烧断;柱子接茬混凝土表面不干净。

  l形成原因1)部分施工管理人员对节点区的箍筋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节点区箍筋可有可无,质量意识比较淡薄;2)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所采取的工艺流程限制,使得要做到节点区箍筋完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工程实践中最常见的框架梁柱施工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将节点区的箍筋全部按设计要求绑扎完毕,然后绑扎框架梁钢筋。此做法节点柱箍筋影响了梁钢筋绑扎,节点区箍筋绑扎好后再穿梁底钢筋将会很麻烦,尤其是穿边支座带弯钩的钢筋十分困难。这时钢筋工不得不松开已经绑扎好的柱箍筋。另一种是用所谓“沉梁法”绑扎框架梁钢筋,即在绑扎柱箍筋时留下节点区箍筋不绑扎,待梁板模板安装完毕后,再在楼面上支设简易支架绑扎梁钢筋,绑扎完毕后拆除支架将梁钢筋骨架落到梁模板内,这种做法很容易漏掉节点区的柱箍筋。实践中,即使是使用“U”形开口箍,都难以很好解决问题,尤其是高层建筑中,当柱比较大,采用比较复杂的复合箍筋时,就根本不可能做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l解决办法1)提高操作人员认识,加强责任心为防止在地震发生时节点核心区发生剪切破坏,在设计上按照规范要求节点区箍筋一般与节点上下柱箍筋加密区相同,包括钢筋的规格、直径和间距等,设计采用复合箍筋时也是如此;2)细分工艺流程,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只有木工和钢筋工紧密配合,才可能保证节点区箍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做法是在穿好框架梁底钢筋后绑扎节点区柱箍筋,再绑扎梁面筋及梁箍筋。

  2、梁纵筋有效锚固长度不足

  表现为梁纵筋未伸至远端柱边或未过柱中心线开始弯钩,梁纵筋有效锚固长度小于0.4lae或弯钩被割断。

  l形成原因1)节点区箍筋绑扎好后再穿梁底筋,影响了框架梁钢筋绑扎,一致擅自割断弯钩造成纵筋的锚固不够;2)施工人员认识不到位,认为直锚水平段满足长度0.4lae后拐直角弯15d即可,从而造成梁筋锚固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l解决办法1)按正确施工流程解决钢筋绑扎中出现的问题;2)提高施工人员认识,直锚水平段长度大于0.4lae只是一个检验梁纵筋在端支座锚固的条件,并不是说可以取定直锚水平长度为0.4lae。在计算梁纵筋在端支座锚固的时候,首先是伸至柱远边,然后比较直锚水平长度≥0.4lae。当直锚水平段长度≥lae时,可以不弯15d的直钩;反之,则必须弯15d的直钩。应当注意保证水平段≥0.4lae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度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固长达lae的错误方法。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直钩长度到15d这个地方,已经没有内力作用,把直钩长度加大,只是浪费钢筋而已。

  3、梁纵筋在节点区连接以及梁筋净距不足

  表现为梁纵筋在节点区存在断点及接头,梁底筋扎堆,钢筋并排钢筋间存在线状通直内缝。

  l形成原因1)施工习惯做法错误传统做法是将两边(等高)梁的下部筋并排锚入柱节点中,这是做法不科学,混凝土里并排紧挨着的钢筋存在线状通直内缝,这将会影响节点区的刚度,消弱节点的塑性变形能力,当地震受力时,线性通直内缝就可能发展成破坏裂缝,对于抗震结构可能是严重隐患。2)对梁、柱纵筋接头位置认识不正确,可能认为集中标注的梁下部通长钢筋贯穿通过中间支座,而原位标注的下部钢筋是在中间支座锚固,这样的认识不正确,也有认为如果相邻的同一规格的下部钢筋都在中间支座锚固的话,这必然会增加支座的钢筋密度,对结构不利,这违背了“能通则通”的原则。但如果采用一根钢筋贯穿通过中间这座,又受到钢筋定尺长度的局限,这时,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在什么位置连接将是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平法梁”实际应用的一个普遍问题。

  l解决办法1)改变施工习惯下部钢筋一端是直锚固,另一端要“翘起锚固”;2)加强理解“能通则通”通常指支座上部钢筋,集中标注的梁下部通长筋与原位标注的构造相同,一律按“单跨”考虑,在中间支座锚固。当有短跨梁时,梁下部钢筋可采用一根钢筋贯穿通过中间支座。如梁下部筋在节点区连接,应按相关规范规定施工。

  4、柱变截面以及柱筋变化处纵筋施工方法错误

  表现为同一纵向受力钢筋设置了两个接头以及节点混凝土施工完毕后才发现柱截面和柱筋变化。

  l形成原因施工人员对图纸阅读、理解不细。

  l解决办法施工人员应提前吃透图纸,看好图纸变截面以及柱筋变化位置,并提前做好施工准备。为了避免在下一层柱纵筋出现两个连接点,在钢筋下料时计划好错开接头。

  5、节点混凝土观感质量差

  表现为柱头混凝土存在夹渣、蜂窝、孔洞、漏筋、截面尺寸偏差较大等观感质量问题。

  l形成原因梁柱节点区的模板支模安装一般都比较麻烦,工效低。施工实践中最常见的是采用现场临时散装的做法,容易出现尺寸偏差过大、拼缝不严密、表面平整度及垂直度较差,混凝土振捣时模板易变形等通病,要拆除再重装往往十分麻烦,同时不便于进行节点内的杂物清理和节点箍筋的调整处理。

  l解决办法结合节点箍筋的绑扎顺序,在装梁底模、穿梁底筋再绑扎节点箍筋后再安装节点模板,节点模板应采用工具式定制模板的改进做法。采用工具式定制节点模板那体系,节点模板一般可以周转使用10次左右,可节省人工和材料;提前制作,又可节省现场作业时间,加快进度;工具式定制模板尺寸准确、拼缝严密、不易变形,质量比较有保障,可减少或杜绝节点装模的通病;而且,模板装拆比较灵活简便,配合了节点箍筋的绑扎,模板内杂物的清理等。

  6、节点区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表现为结构抽测时节点区混凝土强度偏低。

  l形成原因梁、板、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施工人员不清楚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节点区混凝土施工时与梁板采用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一起浇筑,从而造成节点区混凝土强度偏低。

  l解决办法框架梁柱节点作为梁的支座本身属于柱的一部分,所以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柱混凝土相同。在工程实践中,多层框架设计一般都取梁板混凝土与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这种情况的节点区混凝土施工只需与梁板一起浇筑并注意振捣密实即可。而在高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为了满足框架柱的轴压比,又避免柱子截面尺寸过大,往往需要取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梁板混凝土高,施工时就要采取特别措施保证节点混凝土的质量。比较成熟有效的做法是,在梁柱节附近离开柱边大于500mm,且大于1/2梁高处,沿45度斜面从梁顶面到梁底面用5mm网眼的密目铁丝网分隔,先浇筑高等级混凝土后浇筑低等级混凝土,即先浇筑节点区混凝土后浇筑节点区以外的梁板混凝土。应注意的是:节点区混凝土与梁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不得将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接处留成施工缝或冷缝。同时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以防止高低强度混凝土交界附近出现混凝土收缩裂缝。

  7、顶层端节点钢筋制作、绑扎不符合要求

  表现为梁柱钢筋互锚长度不足,钢筋绑扎混乱。

  l形成原因1)施工人员对标准理解不深;2)在标准层钢筋施工中偏差较大,偏差积累形成。

  l解决办法1)加强施工人员对标准理解,按“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中的“抗震柱顶纵向钢筋锚固”节点要求施工。2)加强日常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特别是底层梁柱节点处,充分考虑多层钢筋交叉叠加后保护层的问题。

  在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中还经常见到诸如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小于135度,抗震箍筋弯钩平直长度小于箍筋直径10倍等一系列问题,往往发现这些问题时,模板已经安装完毕,整改难度较大,这便要求我们加强施工预防措施和施工过程控制,消灭问题与未然。

文章标题:建筑设计论文高层抗震建筑施工方向论文范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1817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