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于小城镇规划的几点建议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7-11-27 10:25 热度:

   小城镇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关键部分,小城镇发展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增强小城镇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杂志——中央级优秀月刊杂志,国内刊号:CN11-4418/TU;国际刊号:ISSN1002-8439;邮发代号:2-556。杂志是专门为小城镇和村庄建设服务的集城镇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和信息性于一体的优秀月刊,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建设研究院主办。

  1.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问题上,城镇化一度在我国城市化战略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小城镇得到了大力的扶持和发展,但是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小城镇面积小,人口少,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初衷远未达到,建设上出现基础设施落后,大量土地抛荒的现象,产业往往分散布局,对于居民生活产生干扰、污染。

  而近期随着“三农”问题和如何保证我国走上健康城市化的热点问题,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笔者通过参与常熟市辛庄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有机会走近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加深了对于小城镇发展的认识和研究,就转型期小城镇的发展和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2. 小城镇发展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费孝通先生关注小城镇问题的初衷在于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他说:“从世界范围看,大城市工业扩散是一个趋势。大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贵、工资高、污染严重等,已使它的工厂不能再继续发展下去。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已向郊区和附近的农村扩展,现在甚至扩散到第三世界国家去了。这种工业扩散曾引起严重的污染扩散的后果。”他看到了大城市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实行农民离土不离乡,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副工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小城镇的城市化道路。”由此发起的小城镇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并转化为了“积极发展小城市”、“小城镇大问题”的决策,出现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发展道路,但是如何真正有效地推进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农业生产力落后,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亟需向城市地区转化,是对城市化发展极大的压力和动力。反观大城市地区,则出现郊区化的趋势,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摊大饼”现象严重,城市中心区密度过高,用地紧张,人口压力大,导致交通拥堵、资源大量消耗,城市问题严重,已经无力再容纳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的涌入。

  因此,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化的中间环节,对于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意义重大。如何发挥其在城镇体系中节点的作用,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人口,提供一定就业机会?如何抓住大城市的结构转型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交通、劳动力的优势,提高城镇发展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将会成为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重点问题。

  3. 推动小城镇发展的规划策略

  3.1构建宜居的城镇环境

  城镇化既包括农村人口的空间转移,又包含了城市现代化功能和生活方式向的地域渗透,但这绝不意味着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就是对大城市空间形态、城市景观和生活模式的简单复制。由于小城镇兼容了城市和乡村的某些特征,与乡村自然环境接近,并拥有独特的人文环境、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优势,保持其个性与特色,营造宜居、充满活力的小城镇。

  而在现实的规划中,小城镇规划往往趋于雷同,令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将原先极具风貌的集镇建设得“千镇一面”,不分场合地套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其他用地三分天下的模式。小城镇的建设只是移植了大城市的规划模式——封闭的居住区,大片绿地景观,仿佛成了大城市的一个分区或一个组团,没有自身的特点可言。在这样规划建设下的小城镇,与集聚了大量文化娱乐设施,具有现代化综合功能的大城市相比,更是显得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规划需突出个性,通过前期充分调研,遵循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就地取材的原则。以辛庄镇总体规划为例,辛庄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坑塘沟渠纵横,水域所占比重较大,因而规划中对其水系进行了梳理,增加了沿河绿地和景观,城镇空间延续了其独特的水乡特色,保存农村居民点的自然风貌。

  对于小城镇景观的营造,应尽可能保留城镇中原有的河塘、湿地、树林等,充分体现其原生态风貌,还可以与生产相结合,引入生产绿地,设置休闲度假、农业科研等功能,形成环境宜人、自然景观的田园城镇。在其服务广大农村地区的同时,满足部分向往恬静乡村生活的城市人,有助于疏解的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3.2完善现代化的服务功能

  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的中心,具有为广大乡村居民提供相应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完善其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增强其辐射能力和服务范围,既有利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三农”问题的缓解。

  小城镇的现状发展中,往往存在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的大发展成为带动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城镇人均GDP的不断上升,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和不相适应,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非农人口的比重的提高并不能代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小城镇的发展不应忽视人口文化素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无疑是其物质基础。规划建设与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需求相适应的商业、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安排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适应现代城镇生活的需求,有效地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的能力,吸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保证城市化的稳定进程。

  3.3选择适合的主导产业

  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受到大城市的极化作用。如何减少大城市极化效应对小城镇的人才、物质的吸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许多小城镇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城市拥有的产业、科技、人才优势是小城镇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城镇体系的职能分工中,大小城镇各司其职,小城镇需要在大城市辐射的阴影中找到自己的职能定位,充分利用大城市集聚发展为其所带来的契机,挖掘地方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选择适合小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

  小城镇的传统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都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来带动小城镇发展,尽管方式、过程各不相同。但这些典型模式并不意味着所有小城镇规划中都需要效仿传统的模式。对于条件类型的地区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而其他地区更应该结合当地的发展优势,寻找适合的、有潜力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专业化的乡镇企业群或特色商品、市场等。国内其他小城镇如河北白沟镇、浙江桥头镇均依托第三产业发展,而苏州周庄、昆山巴城等镇受益于旅游业的开发。就苏南地区而言,就同时存在着专业市场型、观光古镇型、科技兴镇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等多种不同类型。

  在辛庄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考虑到该镇地处常熟和苏州的交界,并有一级高速公路经过,直接苏通大桥,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因而新增商贸物流为其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原有生物医药、纺织等产业职能,农村地区保留大量鱼塘、草皮养殖等特色农业,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随着大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迁,小城镇应尽可能地发挥周边劳动力密集、土地成本低、接近原料产地的优势,接收和发展部分产业,以此来增强其比较优势,提高小城镇的竞争力。强化小城镇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结点作用,对于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富余劳动力就业显得至关重要,同时适应大城市优化产业结构的需求,减轻其日益增长的人口、资源压力,推动大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反过来更好的带动小城镇的蓬勃发展。

  4. 结语

  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不仅是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乡村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解决城镇地区存在的诸多矛盾,使小城镇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必将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费孝通 《小城镇 大问题》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冯健 杜巍 《对小城镇发展与规划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诠释》 人文地理,2000[5]

  石忆邵 《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规划会刊,2001[3]

  孙莉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城镇化研究,2004[4]

  渠爱雪 孟召宜 《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 经济师,2005[2]

  潘允康 《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模式之比较》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4]

文章标题: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于小城镇规划的几点建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3714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