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职称论文城市道路改造的对策与措施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3-09-30 09:14 热度: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现代城市研究》创刊于1986年,本刊为双月刊,南京市建设委员会主管,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32-1612/TU,国际刊号:ISSN:1009-6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流量不断增长,路面结构破坏及交通阻塞状况愈演愈烈。旧路改造是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措施。文章结合近几年来道路改建项目的经验和市政行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旧路路基路面的改建提出了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道路,改造对策,改造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流量不断增长,许多早期建设的城市道路随着城市交通量和车辆荷载的不断增长,以及自然因素等影响,路面结构破坏及交通阻塞状况愈演愈烈;城市规模和人口的不断扩大也使得道路的功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道路通行能力变差舒适性变差、经济性变差,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采取旧路改建,最大程度提高其使用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道路改造对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改善城市面貌美化城市环境,彰显城市特色和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1现状分析

  1.1路面

  某市政道路建设大都采用半刚性基层,但是半刚性基层非常致密、强度随着使用年限增长逐年增高,与面层和土层相比,弹性模量相差很大,在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或在超载作用下,极易导致板体断裂;同时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自身特性,在温缩和干缩条件下,基层开裂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温度应力和动载的共同反复作用下,反射裂缝极易加宽,以致出现龟裂、网裂甚至破碎等现象;再加上渗水等因素作用,使得半刚性基层弹性模量迅速降低,弯沉增大,加速路面破坏。

  1.2交通

  除已实现规划的主干路和次干路外,许多早期建设的城市道路相对狭窄,已不能适应远景交通量的发展和交通流构成的变化,地下管线的安排也不能满足目前规划管网的空间要求。道路两侧因商业发达,行人密度高,又缺乏停车设施,路边停车现象严重,对交通造成很大干扰,使原本狭窄的道路更显拥挤,交叉口处通行困难问题尤为突出。公共交通不发达客观上造成了出行结构的不合理,公交站点及路线设置不够便捷导致市民不愿坐公交或不方便坐公交,致使自驾小汽车出行率大大增加,交通更加恶化。

  1.3难点

  老路改造有三难:第一是拓宽难。由于历史原因,周边建筑往往侵占道路红线,道路宽度常常无法达到规划要求,局部地方不得不压缩人行道甚至车行道,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现场环境了熟于心,合理安排可以利用的空间,最大程度的提高可利用面积,保证必要的车道宽度。第二是下地难。架空线是老城区历史遗留问题,清除这些纵横交错的蜘蛛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是,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如何下地是个难题;设计人员要对现场管线进行摸底调查,任何一点疏漏,都会给工程实施带来不可预见的影响。第三是管道改建难。老路改造,最难在管道;地下管道错综复杂,要把所有的管道资料摸排清楚需要设计人员足够细心和耐心,前期调研工作,看似枯燥乏味,但却十分重要,它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施工组织、交通疏导、管道形式、路面材质等一系列问题作通盘考虑。

  2改造对策与措施

  道路改造涉及面较广、专业较多,主要包括路面改造、交通改善、管线改造、绿化景观改造及配套设施更新等内容。

  2、1一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老路改造不宜大拆大建,应充分利用现状道路,适当拓宽和打通“瓶颈”路段,充分考虑现状条件理顺平面线形,尽量避免对城市居民现有生活方式过多干扰。

  2.经济原则。尽量利用老路资源,设计方案进行充分的经济比选。

  3.节约用地原则。充分利用原有路基,对路基加宽方式改线方案结合工程技术指标、工程造价、征地拆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统筹原则。道路改造应统筹考虑管线、路面、交通等改造分项施工计划安排,统一编制交通组织计划,统一确定施工时序表,确保各项工程有序施工和城市整体交通正常运行。

  2.2路面改造

  改造工程因所处环境的特殊和市民出行的需求,工期要求较紧迫、交通压力较大,如果采用传统的二灰碎石基层,施工周期长,质量难以控制。道路改造在不对道路断面形式做出

  重大调整的情况下,改造比较常规的做法是对老路进行补强改建,针对不同程度的病害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在保证工程质量和缩短工期的双重条件下,改造工程路基补强以采用混凝土居多。一般路段利用老路路表弯沉测定结果进行判断是否加以利用。沥青路面整治工程应把治理路面病害,提高路面材料性能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2.2.1老路面病害处理

  基于以上路面病害分析,路面破损主要是由反射裂缝引起。因此,如何处理反射裂缝,采用何种新工艺、新材料,延缓反射裂缝的发育,进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是改造工程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1.缝宽在3mm~15mm以内的,可采用扩缝灌浆的方式处理。顺着裂缝扩宽成1.5~2.0cm的沟槽,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填入粒径0.3~0.6cm的石屑,再将稠度较低的热沥青(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灌入缝内,并捣实,最后将溢出缝外的

  沥青及石屑清除。2.缝宽在15mm以上的或破损严重位置、现状沥青路面井圈位置处的裂缝及大面积龟裂、网裂缝位置,围绕裂缝按一定长和宽切割成矩形,破碎并清除碎块,下挖基层,夯实老路基后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找平层,然后重新铺筑混凝土基层。新浇筑的混凝土基层强度不得低于原路面基层。2.2.2新老路面结合处理道路改造过程经常会遇到新老路基衔接问题。有研究表明,新老路面交接处往往会首先开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路基填筑的时候,首先要严格控制填筑速率以减小因填筑过快而产生剪切变形引起的沉降量。其次应设置新老路基过渡段,利用部分老路基,将新建混凝土板块与之充分咬合,并在新浇筑的混凝土板块中设置拉杆,保证新老路基的连接,有效减少新老路基结合处的路基沉降量,实现接缝处的零沉降差。过渡段长度最好保证5米,无法满足时最小过渡段长度不得小于2米。2.2.3防治反射裂缝结合湖城多年市政改造工程实例及取得的成效,为延缓反射裂缝的发生,道路改造应在水泥混凝土路基与沥青混凝土路面间设置中间应力吸收层。近几年多采用半开级配沥青碎石做应力吸收层(AM),它是一种以粗集料的骨架结构为典型特征的高粘度间断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其强度主要来源于粗集料的石-石嵌挤作用,具有施工工期短,高温稳定性好等特点。该应力吸收层可以有效吸收和消减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或复合式

  路面层间应力,减弱半刚性基层或刚性基层的收缩裂缝及反射裂缝向沥青面层传递,提高加铺层沥青路面的抗疲劳能力。除此之外,为防止渗水、减缓反射裂缝及加强层间结合,在应力吸收层与沥青加铺层之间还应增设一层玻璃纤维格栅,它是一种能增强路面性能的新型优良土工基材,具有很好的耐热性,优异的耐寒性,良好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耐久性。它的作用是和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协同受力和变形,改善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的应力应变状态。施工时应注意拉紧玻璃纤维格栅,并且还要在它的上、下两面均匀洒布黏层油,以增强层间的整体性,协同受力和变形。2.2.4改性材料运用某城在近几年的道路整治工程中为提高道路路用性能,充考虑整治工程的特点,结合气候条件、施工条件、寿命周期等因素,综合分析选用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以达到改善路面材料的性能、有效减少和延缓病害的产生,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目的。SMA是一种由沥青、纤维稳定剂、矿粉和少量的细集料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间隙而组成的沥青混合料。它是由足够的沥青结合料和具有相当劲度的沥青玛蹄脂胶浆填充在粗集料形成的石—石嵌挤结构的空隙中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抗高温、低温稳定性,良好的水稳定性,良好的耐久性和表面功能(抗滑、车辙小、平整度高、噪音小、能见度好)。检测结果和道路使用情况表明选用SMA路面耐久性好,养护工作少,使用寿命长,取得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成果是明显的。

  2.3交通改善道路改造究竟能为交通改造拓展多少新的空间,道路改造能否成为交通改善的契机是在道路改造前期准备阶段就要进行考虑的问题。

  结合近几年湖州城区道路改造取得的成效,归纳总结以下几点可以采用的有效措施:

  1.根据道路等级、交通流的特点及周边地块利用与开发等因素重新审视现状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横断面形式的调整应因地制宜,要协调好交通出行、市政设施、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等各项功能的需要。

  2.结合干道改造加强支路系统建设,改造并完善支路网。

  3.根据城市道路各交叉口的情况,对不规则交叉口或交叉口内面积过大使车辆行驶轨迹混乱者,需结合道路改造留出道路拓展、交通导向的空间。

  4.结合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交叉口的特性,使车辆、行人迅速便捷地通过交叉口提高道路交通运行效率。

  5.中心城区公交站点往往设置过于密集,很多站点离路口过近,对确定保留的公交站点结合道路改造将公交车停靠站由直立式改造成港湾式,以确保公交车停靠不干扰正常路段机动车辆通行。

  6.适度提高中心区停车设施供应水平。停车设施的供应主

  2.5绿化景观改造

  城市道路改造不仅仅是道路交通使用功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城市道路要成为观赏城市风貌的良好场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人居环境,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亦形成共识,如何对现有道路绿地系统不足部分进行优化,努力提高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道路改造中需深思的重要课题。结合本地域的自然土壤特征,规划种植特色树种,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进而提高道路空间的识别性和特色。在风格统一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功能性建筑小品、标志标牌、照明设施等,特别是和绿化有关的树支架、树篦子、花钵、花架、草皮灯等辅助景观构成要素,结合设施本身色彩、材质的对比变化,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可以利用道路转角及沿线闲置空间进行绿化放大节点设计,包括小型的街边绿地、街边花园、街边广场等等,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道路绿化空

  间系统,增加整个城市的动感和灵性。

  2.6配套设施更新

  道路改造不仅要改善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而且要达到美化城市景观,完善配套设施的作用。

  3结语

  面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旧路改造不再单纯只是工程技术设计,还必须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综合考虑,如何顺应城市发展需求,主动、快速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还需要广大设计人员继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2]CJJ75-9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3]JTG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文章标题:城市规划职称论文城市道路改造的对策与措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1892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