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历史街区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20 11:41 热度: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空间结构不断重组,城市化向郊区乃至乡村不断蔓延,整个城市被吞没在现代化、一体化的洪流中。社会文化被不断的同质化,带来历史文化记忆的流失,往日象征地域历史特征的历史街区文脉正在逐渐流失。同时各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改造、开发也正逐渐在历史街区中蔓延开来,城市的历史记忆在这个时代收到了强烈的冲击。本文从居民置换、旅游破坏两个层面分析城市化进程带给历史街区的冲击,并探讨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挽救濒临同质化的历史文化街区。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快速置换,过度开发,可持续发展
  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历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城市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空间结构不断重组,城市化向郊区乃至乡村不断蔓延,整个城市被吞没在现代化、一体化的洪流中。笔者从居民置换、旅游破坏两个层面分析城市化进程带给历史街区的冲击,并探讨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挽救濒临同质化的历史文化街区。
  1.居民快速置换带来的文脉缺失
  许多历史街区,尤其是传统商业街区,近年来经历了居民的大规模搬迁和快速置换。在街区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不少原居民自愿或引导性地向外搬迁,同时,较低的生活费用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自发迁入。过去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居民更新在极其短暂的几年内完成,而这一突变性的社会结构变化使历史街区城市记忆的延续与传承成为问题,进而影响到了历史街区的文脉保护。城市记忆作为构成历史文脉的基础,是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沉积而成的。城市记忆的主体,即居民的快速变化必然打破这一平衡。
  1.1居民快速置换的形式
  历史街区的居民快速置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和部分原居民的迁出。这两个过程分别可以运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和过滤模型加以解释。
  根据同心圆模型,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往往处在城市的中心区和旧城区,交通便捷、就业机会多且租金相对较低,外来人口作为低收入群体,比较喜欢在这样的地区租房务工,又基于网络效应,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外来人口聚居区;而根据过滤模型,部分原本居住于大街区内的原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又对生活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当街区内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的时候,这一部分群体迁出,同时也留下了部分房屋给以外来人口为主的低收入群体,形成住房、社区过滤的局面。这两个过程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相符相承,形成了居民快速置换的现象。
  1.2快速置换带来的居民认知差异
  原居民和外来人口由于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的不同,他们之间关于城市记忆的认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原居民,大多凭借房租和最低生活保障来维系生活,或者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残酷竞争的无奈,或者是文化传统的影响,这些原居民大多安于现状。他们对城市记忆的感知更多的是出于没有目的性的偶然所得,但由于非常频繁的聊天和散步等渠道,他们所得到的感知相对较为全面、准确。但是,他们目前面临着基础设施的较为落后与现实生活基本需要日益丰富这一重要矛盾,于是往往以此为主题展开聊天或相关活动,这直接导致历史文脉传承上的弱化以及原居民特别是其中年轻的群体对这一地区认同度的下降。
  而外来人口大多凭借务工和经商维系生活,他们虽然对目前的生活条件并不太满意,但更多的关注如何提高收入水平迚而改善生活条件。因而在对城市记忆的认知和传承上,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对与其居住和工作密切相关的要素认知较为深刻,而对其他生活要素,如街区记忆,文脉传承表现得较为冷淡。
  收入方式的不同还导致生活方式的不同,原居民更倾向于休憩,而外来人口更倾向于工作,二者对彼此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十分认同,这直接导致了两个不同主体间的交流愿望较低。
  1.3.快速置换带来的文脉缺失
  旧城改造可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促进局部地区经济发展,但是不能改变包括原居民和外来人口在内的现有居民的生活方式、水平和能力。当前历史街区居民的快速置换过程给历史街区的城市记忆的延续性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旅游过度开发带来的文化侵蚀
  2.1.错误观念对历史建筑的破坏
  许多地方对遗产地拆真建假,遗产地为迎合某些市场的口味,将原来留存的历史遗迹或其周边的历史建筑拆除重建,或者整修建新,以招揽更多游客,新建人造景点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屡见不鲜,这些人造景点不是保护遗产而是仿造的、臆想中的景点。这种以经济目的为出发点的旅游开发观念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障碍。
  2.2.过度的开发对传统风貌的侵蚀
  当对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后,为了满足不断上升的旅游要求,过渡的开发建设变成了当务之急。宾馆、饭店、夜总会等等不适合历史街区保护的建筑拔地而起,成为新的“摇钱树”。国家、集体、个人纷纷上阵大搞商业餐饮,遗产地旅游商业的发展呈现出量的畸形膨胀和质的低下,表现为遗产地商业区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家家户户开店,使遗产地充满着商业味;另一方面旅游商业类型雷同,没有特色。
  2.3.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
  文化地域特色是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留原有的文化地域特色,才能更多地吸引游客,否则只能使旅游内容索然无味。有些历史街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将原有居民迁出;由于历史传统建筑质量太差,基础设施落后,不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遗产地留下的原有居民大多数是老年人;许多居民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将老屋出租,换成了外来从商人员,这造成了遗产地原有居民的流失。
  
  3.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物质和精神的载体,见证了城市昔日繁华的景象。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历史街区狭窄的街道、落后的基础设施、过高的人口密度等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了。振兴城市历史街区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建筑修复、功能改善、社区变迁等是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必然结果。但是,从实践来看,我国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更像是房地产开发,街区的文化延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下面就如何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3.1历史街区功能的复兴
  历史街区的首要功能是居住,提高历史街区的居住舒适性,使之成为有吸引力的居住区,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历史街区比现代居住区更具有文化气息,但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后人的“破坏性”维修和改造,影响了历史街区的生活舒适性。因此,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对基础设计的完善来改善街区的物质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3.2历史街区的环境整治
  与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相区别,环境整治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采取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修复、改建与添建等循序渐进的整治方式,在维持原有社会与空间网络的基础上提高环境质量,兼顾文化保护与街区持续发展,在不改变旧区结构的前提下,提供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维护原有社区。
  3.3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
  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色场所的保护与修复,合理开发旅游业,控制旅游开发对历史街区的文化侵蚀,为街区居民安排有针对性的文化保护工作,如历史讲解等,从而实现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
  4.结语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然而,大家似乎都忘记城市本质上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创造与留下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街区保护,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文化。运用科学的可持续的理念规划和执行历史街区保护才能真正的做到文化和物质的双向保护,才能为明天的城市保留多一点历史的记忆。
  
  参考文献:
  山西建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黄娅李和平2009.03
  硕士论文库《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杨桂荣
  山西建筑《对当代中国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思考》朱佳秋丁玎2009.03
  

文章标题:浅谈中国历史街区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137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