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变革

所属栏目:银行论文 发布日期:2016-12-23 14:11 热度: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许多行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银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就着重分析了大数据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银行家

  《银行家》杂志创刊于中国入世之年——2001年,以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与中国银行家一道成长为已任,密切关注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进程,志在成为“聚集 业内发展的镜头,了解国外动态的窗口,反映中国国情的阵地,总结政策得失的平台,记录精彩人生的档案”。面向中国金融业和企业财团的高端,提供各类增值服务,包括:刊物(含电子版)出版、资讯提供、银行家研究中心银行战略及各种专题研究报告、论坛及研讨、专题培训等。本刊读者对象:中外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行业主管人员和财经界专家及学者。本刊在全国各省市金融机构设立了银行家杂志社通联工作站。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革命,“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使银行业获得的各种内外部数据均呈现指数式增长,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模式被颠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着力建设信息化内部审计体系,运用各种技术及管理审计手段平衡银行的业务拓展与风险监控之间的矛盾,成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催化剂。

  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运用“云”技术构建海量数据仓库和数据处理中心,通过对数据的高质量处理,评估隐藏风险和发现异常事项,从而获得行业白热化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商业银行必须将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突破的“制高点”,站在银行的整体战略角度描绘内部审计信息化蓝图,使得信息化银行与信息化内部审计二者的建设相得益彰。

  近年来,虽然诸多商业银行借助信息化的发展成果使得内部审计在局部领域实现了技术性突破,但是距离建成一套完善的审计体系还有很长的路。因此,在着手建设以互联共享为特点的信息化商业银行的进程中,如何使内部审计契合信息化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型业务处理模式和内外部管理的需求变化,就成为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总结的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的涵义和特点

  随着互联网4.0时代的袭来,信息化浪潮席卷着每一个行业,全世界数据量呈现指数式爆发增长。二十多年前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了“大数据”概念,而随着“大数据”应用和发展的深入,各国企业、政府机构和学术界逐渐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并展开了创新性研究。大数据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且没有一个为业界所广泛采纳的明确定义,比较受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涵义是由IDC组织给出的:“具备大规模体量、多样化种类的数据集,以及对这种数据集进行快速采集、处理与分析以提取价值的技术架构与技术过程。”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商业银行因为独有的渠道和技术优势积累了海量数据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财富成了当务之急,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因此而被提上日程。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作为现代化商业银行价值保护、提升和创造重要基石的内部审计必然要发生质的蜕变,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和咨询职能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更是顺应大数据时刊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刚迈出信息化建设的探路脚步,因此许多技术和理论短板仍有待弥补,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型审计体系亟待建设和完善;信息缺乏对称性;异构数据的处理缺乏成效等。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点建设内容

  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对象呈现出电子数据的诸多典型特征,以这些特征为突破点进行分析取证,是现阶段信息化审计行之有效的手段。显然,建设并发挥信息化审计平台的效率,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但是内部审计必须设计一张工程蓝图以明确信息化审计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手段。

  1、培养建设信息化审计的文化氛围,以激发内部审计的创新活力

  时刻处于风险环境中的商业银行要求信息化内部审计必须在多层面持续提升能力。信息化内部审计只有紧跟商业银行发展大势,不断提升管理、技术等各方面水平,转变审计理念,才能确保信息化商业银行的良好运作。信息化内部审计解决现在和未来的问题仍有其缺陷,这是信息化审计能力提升现实而长远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压力,内审人员必须明确审计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思路,持续创新,使其成为信息化内部审计长久发展的源动力。

  审计创新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建立有效的审计创新激励理念与机制,才能使审计创新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最终充分调动内审人员审计创新的积极性。如建立审计创新评奖机制和宣传机制,对内审人员的创新成果展开评定并给予适当奖励,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创新的认同感;实施审计创新与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综合考核挂钩机制,将创新机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有机结合;及时将创新成果付诸于审计实践,实现内部审计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目标的实践成果颇丰,诸多国有银行都在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例如,工行和建行都在内审部门设立了审计科研项目组,通过设立科研基金为项目的推进以及信息化审计创新成果的实践提供资金支持。在项目组内部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为信息化审计体系的深入推进建设培养深厚的文化氛围。

  2、引进前沿审计技术,以构建持续审计体系

  保障数据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掘数据潜在价值,既是满足日趋严格的外部监管的客观需要,也是银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内在要求。例如,现行巴塞尔协议Ⅲ将数据质量作为衡量操作风险高低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要掌握全面的、准确的基础数据,及时开展风险分析,追踪异常的风险点,才能有效地防控金融风险。这要求内部审计必须走在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前列,敢于实践和突破。内部审计不能坐享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而应当引进“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处理技术,设计各种丰富的、多层次的数据精炼解决方案,以降低内部审计的预计成本,从而为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持续性提供更多的资源。在内部审计实务应用中,可以引入ACL、SAS-EG等软件服务于数据挖掘和分析,借助Oracle和NoSQL等数据库技术处理多结构化数据。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将带来内部审计革命性的变化,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和理念。审计人员应站在制高点把握全局工作,实现从立项至报告的全程监测。

  逐步建成商业银行持续审计体系,构建KRI以更有效地履行内部审计咨询评价职能。早期的抽样审计技术已不能满足复杂市场环境下的审计需求,基于智能Agent技术的新型持续审计系统模型亟待建立。Web Service、SOA等新技术、新模型解决了数据交换、业务整合和非结构化平台下持续审计低效的问题。根据各业务条线制定相应的风险阀值和考量指标,形成了一个具有弹性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全面监督和管理价值创造。“大数据”支持下的持续性审计将成为银行最依赖的风险管理辅助工具。   当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均在逐步将新技术用于内部管理及内部审计,并对前沿技术的契合运用进行改进性研究探讨。例如,交通银行专门成立了科技研发中心,针对自身业务的特点开发专用、高效的业务处理系统,基于此平台研究设计全方位、多层次的内部审计系统,从而实现了业务与管理双轨并行推进,为银行的生存发展提供源动力。

  3、全面整合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并建立信息化审计平台

  综合系统平台是审计信息化的主要建设工程,它突破了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隔离墙”,实现对业务信息的关联整合共享,从而帮助内审部门更精准定位关键风险点。根据信息化审计全面整合、附加增值的要求,内部审计需要构建一个集管理、分析和监测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将信息系统的多个数据接口实现连接共享,提高信息系统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契合度,实现内部审计监测职能与评价职能的密切融合,促进审计工作各环节与相应审计主体的快速匹配,综合提升系统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动态评估提供基本支持。

  在数据采集方面,弥补审计数据挖掘工具与银行大集中数据平台的对接缺口,减少系统重叠造成的资源浪费,降低数据传输损耗率,最终实现信息高效共享融合。同时,数据采集过程提高了对可能与审计对象相关的各类非结构化数据的重视程度。基于完善的数据仓库,采集的数据能够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这可以改变此类审计主要依赖随机抽样或者经验抽样的现状,显著提高审计检查的效率和质量。在数据处理方面,要研究运用关联分析技术对结构化数据和异构数据、历史数据和现时数据进行趋势研判;研究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扩容问题,通过应用云计算、超级计算机、OLAP应用以及模型化算法等方式提升数据处理速度,为审计平台纳入全行系统模块奠定基础。

  现阶段,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业务平台综合性不强,营运业务平台、公司业务平台和后台管理平台相对独立。因此,平台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数据勾稽关系在进行内部审计时不能被很好地利用。交通银行为这一目标的实践做出了突出尝试,已上线的“531”工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系统平台整合了所有孤立的模块,形成数据和业务大集中处理,对不同的人员分配不同的管理权限。这一平台为数据的共享和传递提供了途径,直接提高了业务运营和监督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朝着大集中方向迈进,这一进程需要商业银行的不断实践和勇于创新。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下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将依托互联、互通、互享的审计信息平台,全面整合和采集各类经营管理数据,利用引入或开发的前沿分析理论、工具和技术,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效果。信息化内部审计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对银行各总分机构、各类业务产品及流程的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实现对审计对象深入、关联和持续的审计分析与监测。通过对经营管理的全流程持续控制,合理配置与统筹规划审计资源,进而在既定的审计成本约束下实现审计价值的最大化。此外,审计信息化平台还将帮助银行内部审计建立强大的持续性风险评估体系,使审计视角突显系统性、前瞻性、综合性,并在不断丰富提高审计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强化审计技术体系专业性的进程中,为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监测提供更具效果的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 陶少卿:大数据时代下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4(30).

  [2] 沈晓白:论大数据给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与机遇[J].科技资讯,2015(2).

  [3] 马冀涛:大数据时代的银行内部审计[N].中国银行业

文章标题: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变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yinhang/3441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