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风险导向审计

所属栏目:审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25 10:32 热度:

  风险导向审计是由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面临大量申诉威胁下开发的、以审计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在思路上有很大不同,能否有效地应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提高审计质量,是摆在我国审计职业界面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与实质
  我们将改进后的审计准则和风险模型称之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其内涵与实质的准确把握及理解,至少应思考如下问题:
  1、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无论是所谓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指的是被审计单位可能带来审计风险的风险,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就是指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对风险较大的环节或区域实施重点审计,提高效率保证效果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是提高效率并降低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是发表不恰当意见或损失的可能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现代审计方法,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审计风险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风险导向审计为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提供了有效路径。
  4、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不仅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等,而且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宏观层面分析其与重大错报风险相联系的内外部环境,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缺乏全面性分析而导致审计风险的缺点。这不仅仅是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上的变革,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审计理念的更新,是一种基于战路系统观的审计新理念。
  二、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必然性
  1.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科技现代化,企业生存、发展既有机遇,又受到挑战;既受本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难以预测,其经营风险不断增大,经营的不确定性导致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等状况的不确定性增大,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审计方法要查明经营成果、财务状况,鉴别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的难度加大,审计结果的不确定增大。经过审计认定持续经营能力较强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仍时有倒闭,审计责任随之产生。
  2.账项基础审计或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在缺陷及解决方法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技术因素。从审计方法来看,我国民间审计存在着运用详查法和判断抽样法多、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法和科学的统计抽样法少的现象。现有的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以全部业务和账目为基础,一般要结合使用顺查法、详查法。由于被审计单位经营规模扩大、经济业务剧增、账目和凭证繁多,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运用这类方法很难实现审计目标,即使达到审计目标,但效率往往很低。发达国家审计界在80年代以前普遍推行的制度基础审计是在测试、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进行实质性审查,需要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为前提。我国企业当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企业管理水平较低,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较高,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应用存在障碍,而风险导向审计无论是从审计导向类型、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内部控制概念还是从审计程序的完备性上,都比制度基础审计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完全不必重复西方审计模式的发展模式,而可在现阶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
  3.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的日益增多加快了新的审计方法的发展。虽然考虑审计风险模型后的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相对于以前的审计方法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但相对于社会的需求来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审计期望差。首先,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管理欺诈行为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愈演愈烈,这些管理欺诈给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社会公众的观点看,揭露舞弊一直是他们对审计师提出的要求,而审计职业界之所以尽量降低其揭露舞弊的责任,主要是受传统审计方法的能力和费用的限制。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揭露企业重大管理舞弊和欺诈中表现出来的审计技术上的力不从心,加快了人们对新的审计方法的探索。其次,传统审计方法不但在效果上(主要表现在揭露舞弊的能力)有缺陷,在效率上同样存在重要缺陷。因为传统审计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对于审计资源的分配上经常是面面俱到,难以突出重点,从而造成了审计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综上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的发展不但需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而且也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且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需求愈来愈迫切。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风险导向审计是要求以全局战略观的眼光评价客户的所有经营行为的有效性,将风险置身于审计的全过程,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国在发展这一新的审计模式时应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1、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是当前会计、审计制度执行最主要的法律主体,但现行的《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因此,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2、 加强宣传力度,强化培训机制
  前已述及,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能造成事务所前期投入成本的增长、成本与效益失衡的现象,但我们应看到这只是一定时期内的问题,通过对这一新审计模式的学习与了解,应该看到:降低审计成本的关键在于采用高效率的审计技术,原有如制度导向审计根据内部控制的强弱而不是风险大小分配审计力量,有可能发生低风险项目审计过量、高风险项目审计不足的现象,无法达到审计的最佳效果和审计资源的最合理利用。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全新思路:在更多了解审计风险、识别很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固有风险的同时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从而提高审计效果。对审计风险的更好评估使审计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风险的来源和结果上,避免在低风险的领域过度审计而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效果,且最终降低了审计费用。因此,应通过宣传与培训,使审计人员明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所在,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投入,而应学习和把握方法的实质。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培养审计环境
  风险导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有较高的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对客户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分析过程,要求会计师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在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最大制约就是缺乏水平比较高的会计师,一般会计师无法对客户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并对评估风险采取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当然也缺乏实施的环境)。如果审计人员在风险判断上出现方向性错误,会导致其没有搜集到充分有力的证据证明其审计结论,就极有可能会导致审计无效率或审计失败。
  另外,作为一项新的技术,也是有供应和需求的,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缺乏有效需求市场,即在当前事务所法律风险很低的环境下,审计人员缺乏提升专业水准的动力,也缺乏运用风险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力,使提高审计技术和审计质量的内在动力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是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风险审计理论,尚不能提供高质量的风险审计技术。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为适应充满风险的审计环境,风险导向审计特别强调审计战略,要求制定适合于每个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审计计划,而不管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对其他风险要素的分析和评价寻求缩小期末余额测试范围的可能。然而这样还是会增加审计技术难度和审计成本。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风险导向审计才刚刚引进,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审计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在某种程度上仍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不利于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文章标题:浅论风险导向审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shenji/191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