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红色旅游优势,深入打造红色景点————以历史文化名城黎平为例

所属栏目:旅游论文 发布日期:2011-03-07 17:17 热度:

  [摘要]黎平作为贵州历史文化名城,因中共中央曾在此召开过政治局会议而声名远播。黎平会议所凝练出来的黎平会议精神,已成为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形成的诸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展黎平红色旅游的核心所在。我们应强化红色黎平的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将黎平打造成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景点;黎平;旅游基地
  改革开放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人们群众物质生活获得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完全是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P2)邓小平同志的话语表明,要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仅仅有物质上的文明远远不够,还应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当中,人们的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觉悟是核心,是灵魂。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人们的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觉悟?强化理论上的宣传与教育,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除此之外,还应有多种方式与途径。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创造的诸多红色旅游资源也应是提高人们共产主义思想与觉悟的重要途径。贵州作为全国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拥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地处贵州省东南端的黎平县城,属贵州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年红军进入贵州的第一城。75年之前著名的黎平会议,就是在古老而文明的黎平县城召开的。黎平会议的召开,大大提高了黎平县的知名度,更增加了黎平县的传奇色彩。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黎平因黎平会议的召开而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黎平会议所凝练出来的会议精神已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史上诸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精神,不仅过去有用,现在有用,将来依然还有用。然而,从现实当中我们可以发现,黎平会议精神相比其他革命精神而言,其宣传与挖掘的力度明显不足。这一状况的存在,不仅对黎平会议精神的深入传播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对黎平红色旅游资源作用的发挥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强化红色黎平的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将黎平打造成中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一、红色旅游资源及红色黎平旅游基地的界定
  红色旅游主要依托的是特殊的文物遗迹类旅游资源———革命圣地和革命纪念地及其精神,在实际的红色旅游活动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红色旅游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广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定义指一切顺应历史潮流、发扬民族精神的革命遗迹和革命精神,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建设中所留下的革命精神和建筑遗迹[2](P192)。相对于绿色旅游而言,红色旅游更注重革命精神层面的影响与教育,绿色旅游更注重环保意识层面的宣传与教育。在我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富裕,在几十年的不懈奋斗中,先后形成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各类革命精神与革命圣地。这些革命精神与革命圣地已成为当今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75年之前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黎平所召开的黎平会议以及由此而相关的会议精神、会议召开时所动用的场地、参会领导所居住过的房屋等同样属于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笔者认为,在界定红色黎平旅游基地的范畴时,应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应有物质层面的因素,还应有精神层面的东西。不仅包括有形的东西,还应囊括无形的元素。
  1.物质层面:主要指黎平会议会址所在地。据历史学家史继忠先生的考证,黎平会议会址“在黎平县城的二郎坡,它是晚清修建的民居建筑,两端有高大的封火墙房屋面宽五间。正中有一座门楼,两边为铺面,当年是胡荣顺商号。走进门楼,里面是一个大院,有9个大小不同的天井,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1934年底,中央红军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占领黎平后,总司令部就设在这里。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3](P56)。目前,黎平会议会址已成为重要革命文物,1982年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而外,物质层面的因素还应包括毛泽东同志的住处、中央红军教导师住处、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住处、福音堂等红色旅游景点。
  2.精神层面:主要指黎平会议所凝练出来的精神。那么,黎平会议所凝练出来的精神内涵是什么?胡锦涛同志指出:“它(指黎平会议,笔者注)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行动方针,这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今天建设四化的历史时期也同样是这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4](P1)胡锦涛同志的总结向世人昭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是黎平会议的重要精神内涵,同时也是指导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思想武器。党的历史发展已经表明,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什么时候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事业就会从成功走向成功;什么时候我们违背这一基本原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出现倒退。因此,黎平会议所凝练出来的“实事求是”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学习与提倡。这是红色黎平旅游基地的核心与灵魂所在,也是我们努力打造红色黎平旅游基地的亮点所在。
  3.人物层面:综合有关资料,涉及到与黎平会议有关的人物主要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博古、张闻天、李富春、邓发、刘少奇、彭德怀、李德等人[5]。这些人除李德为第三国际派来担任红军军事顾问之外,其余均为中共高层及红军内部有相当影响的人物。他们对黎平会议的召开及黎平会议决定的制定曾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推动作用。在黎平历史的天平上,由如此众多的精英分子聚集黎平来作出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决策,这是绝无仅有的重大历史事件。正是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从而奠定了黎平作为红色旅游基地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依笔者之见,凡属与黎平会议有关的人物,其生平事迹、文章书目、思想状况、社会影响等,均可列为黎平红色旅游基地所应展示的范围之内。
  4、中共党史层面:75年之前的黎平会议是中共早期所召开的诸多会议当中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此次会议与其前后所召开的通道会议、遵义会议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与其他中共党史上所召开的会议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此次会议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战争史中居于何等地位?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共领导人是如何评价此次会议的?没有参加过此会议的中共领导人又是如何看待此次会议的?中共党史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共党史过程中是如何评价此次会议的?此次会议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有什么启示?所有这些层面的观点与成果,同样可以列为红色黎平旅游基地所应展示的重要范围。增加这一层面的内容,可以强化游客对中共党史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中共党史人物的认识与了解,进一步加深对黎平会议所处历史地位及黎平会议精神的认识与了解。
  二、目前历史教材与党史读物中纪录与研究黎平会议的现状
  黎平会议作为中共党史中的重大事件,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历史影响在中国现代历史教材与党史读物中所占篇幅相对偏少,有的出版物甚至没有将其列入纪录与研究的范围。据笔者了解,目前相关历史教材与读物中涉及到黎平会议的大致情况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所编辑的《中国现代史》教材中,只是将遵义会议列为重点描述,对于黎平会议却只字未提,教材中仅仅提到:“部队在十二月占领通道城之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黎平。”[6](P390)至于红军在黎平开展了什么活动,读者却不得而知。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倒是将黎平会议的召开编入其中,但也仅仅是在“遵义会议”的条目下反映黎平会议的召开,内容仅寥寥数语。该书指出:“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他的主张得到许多人的赞同。部队占领湖南西南边境的通道城后,转入贵州。11月18日(注:此应为编辑上的错误,正确时间为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放弃向湘西前进计划,改向黔北挺进。”[7](P127)郑德荣、郭彬蔚主编的《中共党史教程》中同样是将黎平会议列到遵义会议的条目下阐述,但阐述的内容亦不多:“18日,中央政治局又在黎平举行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通过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议》,放弃向湘西前进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8](P210)红冬、紫夏编著的《20世纪中国纪实》在涉及到黎平会议时,内容更为简短:“3天之后攻占了黎平。中共中央在黎平开会,进一步肯定了毛泽东的构想。”[9](P79)由陈贵斌编著的《惊天动地的长征》一书,只是在该书的“引子”部分提到黎平会议:“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并通过根据他的发言写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放弃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建议,改向敌人防御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正确主张,否定了博古、李德等坚决去湘西的错误主张。”[10](P3)相反,该书对遵义会议的全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却作了详尽的纪录,占据该书近十页篇幅。在《中国共产党80年历程80件大事》一书中,编者以“遵义光芒”为题,将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中所发生的80件大事之一,却没有将黎平会议作为80件大事之一列入,只是在阐述遵义会议的过程中,将黎平会议作为背景材料列入:“12月中旬,红军攻克黎平后,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根据便于红军发展的原则,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这在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正确决策地位。”[11](P51)在张树军、齐生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八十年重大会议实录》中,共收录了71次重大会议,其中自然包括遵义会议的实录概况,黎平会议同样没有作为重大会议而单列实录,但依然是作为遵义会议的背景材料来介绍:“同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于贵州黎平举行会议。据周恩来同志回忆,在黎平会议上争论得很激烈。军事顾问李德要在黔东北和敌人硬拼,毛泽东同志则主张向黔北走。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同志采纳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这次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确定了新的战略行动方针。”[12](P107)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对于黎平会议的召开也只是简短几句话概括会议的过程及结果:“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的这一建议(指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笔者注)得到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13](P488)相比之下,由郭德宏等人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对黎平会议召开的过程及历史作用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该书指出:“鉴于战略方针问题没有解决,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再次讨论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的进军方向问题。李德因病没有出席,但托人将他坚持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见带到会上。毛泽东则主张继续向贵州西北进军,坚持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双方争论十分激烈。……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变,使中央红军避免了覆灭的危险,并为以后纠正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准备了条件。”[14](P242—243)在柯延主编的《毛泽东生平全纪录》(1893—1976)一书中,提到“黎平”两个字,但没有提及在黎平开会一事。该书指出:“部队在12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15](P245)但攻克黎平后,部队在黎平开展什么活动的问题,书中依然没有涉及。由著名学者金冲及所著四卷本《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甚至“黎平”两个字都没有出现。在涉及红军长征达到贵州的历史事件时,该书指出:“坚持‘左’倾错误的中共中央负责人原来准备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而蒋介石已调重兵,布置好口袋,等候中央红军钻入。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去湘西的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个主张,得到周恩来等支持,改变了行动方向。”[16](P357)在专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在叙述红军长征的历史时,同样没有提及黎平会议,甚至连“黎平”二字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该教材只是笼统指出:“在强渡湘江之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锐减到3万多人。严酷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他们开始产生对错误领导的怀疑、不满。一些支持过‘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如张闻天、王稼祥等,也改变态度,转而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样,当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并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17](P104—105)
  由上可知,与遵义会议相比,目前历史教材与党史读物中关于黎平会议的纪录内容相对偏少,有的甚至完全没有提及“黎平”二字。这种情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黎平会议的认识与了解,有时甚至导致人们对黎平会议在认知上的盲点,以至于有的人只知遵义会议的召开,而对此之前所召开的黎平会议却不甚了解。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在打造黎平红色旅游基地的过程中,更应全方位、多层次地扩大红色黎平旅游基地的外宣工作,同时更应加强对黎平会议及其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题材的学术研究工作,以弥补历史教材与党史读物中对黎平会议纪录偏弱的缺陷。
  三、努力打造好红色黎平旅游基地的对策
  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打造好红色黎平旅游基地,我们应着力在“红色”二字上下功夫。具体对策有:
  首先,应加强红色黎平物质层面的保护工作。物质层面的东西属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素。我们着力保护黎平会议会址及其相关建筑,其实质在于确保历史性的因素不被人们所遗忘,同时也是为了更形象地让历史性的因素展现到人们的眼前,从而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沉思,对历史的回忆,对历史的感受,最终让人们真正接受历史的再教育,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其次,应加强红色黎平精神层面的研究工作。黎平会议的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之下,我们党就是凭着这种精神而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成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同样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加强红色黎平精神层面的研究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将这一精神更好地发扬光大,更好地利用这一精神为我们的现实服务。
  第三,应加强红色黎平人物层面的研究工作。当年参加黎平会议的人物大都是中共高层领导,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加强对这些人物的研究,可以拓展红色黎平的历史空间,丰富红色黎平的历史内容。此外,加强对红军军事顾问李德本人及其所犯错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利用外来因素搞好本国事务提供历史借鉴。
  第四,应加强红色黎平整体历史的研究。黎平会议是红色黎平的核心所在。鉴于现有历史教材及党史读物中对黎平会议纪录偏弱的状况,可考虑重新编写相关党史读物,不仅将黎平会议的前前后后详加叙述,更应将黎平会议作为重大历史事件加以阐述。同时,也可考虑单独编写黎平会议史,既可用作宣传黎平会议的历史素材,也可向游人发售。还可考虑编写向本地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在乡土教材中将黎平会议作为重点内容列入其中。
  第五,应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黎平会议在中共党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已愈来愈被更多的党史专家与学者所认可。在这一前提下,可以考虑成立黎平会议学术研究会之类的社团组织。通过该组织,将贵州全省乃至于全国致力于中共党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凝聚在该组织的周围,不仅开展对黎平会议的研究活动,同时,定期召开与黎平及黎平会议有关的学术研讨活动,从而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铸成一股黎平热,为扩大黎平会议的外宣工作推波助澜。
  第六,应发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黎平会议会址作为红色旅游基地,在地方党委与政府的努力下,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与省级荣誉称号,其中包括“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但笔者认为,仅有这些称号还很不够。关键要将这些荣誉称号落到实处。那么,如何落到实处?可考虑发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应鼓励省内高校尤其是黔东南州的高校将黎平会议会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还可考虑发展省外其他高校将黎平会议会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习基地。高校通过这一途径,不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同时,黎平可借助全国各地大学生们在黎平开展的各类活动,将红色黎平的会议精神传布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第七,应发挥红色后代的重要作用。当年参加过黎平会议的高层领导,其后人对前辈所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情均怀有一种特殊的、深厚的感情。如果我们能将他们邀请到黎平会议会址观瞻,其感受较之常人将更为深刻、震撼。同时,红色后代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历史感受,而且还可向红色黎平旅游基地提供他们对前辈们的多种研究成果。其社会影响不可低估。
  第八,应加强与省内外红色景区之间的交流活动。如何扩大黎平会议的影响,如何加强黎平会议会址及相关建筑的管理与开发工作,这是每一个黎平人所应思考的问题。当然也是我们党史研究工作者所应思考的问题。其中,加强与省内外红色景区之间的交流活动,以开放的心态来管理好、建设好、保护好、宣传好黎平会议会址及相关红色建筑,当属诸多方式当中的重要一种。交流的目的在于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宣传效应。通过交流,为进一步打造好红色黎平旅游基地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之,努力打造好红色黎平旅游基地的对策很多。以上仅为笔者的一管之见。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强化黎平会议的红色旅游优势,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大对红色黎平旅游基地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那么,红色黎平将变得更红!
  

文章标题:强化红色旅游优势,深入打造红色景点————以历史文化名城黎平为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lvyou/751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