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经济学论文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4-27 14:39 热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整体宏观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文章是一篇核心经济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研究中的重点领域。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本文立足于收入的不同来源,通过分析总结相关国内外文献,梳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缓解贫困,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不同来源的收入,消费结构,农村居民

  一、引言

  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带来贫困人群人力资本积累消费(如医疗、教育等)的提高,Banerjee and Esther(2007)就曾指出,人均消费支出低于一美元的多个贫穷国家的贫困者,会把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烟酒的消费,挤压了必要的膳食需求。这是由于人们消费行为的选择问题造成了显示性商品消费对非显示性消费的挤压,长此以往,这样的恶性循环将不利于我国消费结构的改善。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明确提出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因此,分析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将是当前及今后的研究重点,我们要从根源上了解农民的消费行为动机,梳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缓解贫困,在政策制定上为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有针对性的物质帮助。

  二、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被认为是解释居民消费行为重要依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Keynes(1936)的绝对收入假说,Duesenberry(1949)的相对收入假说,Modigliani(1949)的生命周期假说以及Friedman(1957)的永久性收入假说(PIH)。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绝对收入决定当前消费,其关系就是消费倾向。Duesenberry的认为消费者行为不仅受到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还受到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者之间的比较会增加购买显示性商品的频率,被称之为“示范效应”。生命周期假说与绝对收入假说的不同在于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从而实现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Carriker对生命周期假说进行了扩展,发现非农业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收入的短期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农业生产收入的短期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持久性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可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中的持久收入部分。Pesaran(2001)运用迭代方法对持久收入假说进行量化指出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显著。

  虽然有学者认为西方消费理论无法说明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余永定、李军,2000),但这些还是能够部分的解释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同时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分析中。在我国,消费水平的偏低造成的内需不足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收入、价格、利率、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年龄结构、心理预期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收入(祁毓,2010),居民收入总量及其空间分布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原因。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杭斌等,2004)。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或者收入不稳定成为制约消费的关键因素(刘建国,1999;王宏伟,2000;杜长乐,2002)。从长期看,农村居民消费主要由持久性收入主宰(李锐、项海容,2004)。另外,暂时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的(苏良军、何一峰等,2005)。同时,过去的消费、习惯、偏好改变也会对现时的消费产生影响(Seckin,A.,1999;Alessie &Teppa,2010;贾男等,2011)。针对研究不同来源的收入与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收入分配结构对消费的影响以及收入来源对消费的影响(陈柏洋,2014)。

  三、不同收入与消费结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收入与消费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收入具有可替代性这一假设之上的,这就将不同类型的收入放在了同一平台,但现实中,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收入之间的消费倾向是不完全相同,不能一概而论的。有人认为收入常被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不同收入账户的消费不一样。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持续变动会使消费者保有精神账户来应对这种收入的变化,通过增加或减少这一收入在精神账户中的余额,来潜在地决定不同收入的消费程度,从而对消费支出产生不同的影响(Thaler,1990),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可以体现在非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农业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例如,通过辛苦劳动赚得的1000元和买股票得到的1000元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人们往往更加愿意优先消费掉意外之财中的1000元。

  国内学者对居民消费以及消费结构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关于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研究明显增多。多数研究认为不同来源的收入由于不确定性大小的差异而对消费倾向产生不同的影响(方福前和张艳丽,2011)。Gan and Soon(1994)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情况,表明把收入进行分解研究是有用的,持久性收入的消费倾向高于当期收入的消费倾向。徐会奇等(2009)运用面板数据发展经营性收入是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李锐等(2004)、纪明等(2010)等学者也认为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差异。祁毓(2010)在构建1997~2008年和2002~2008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经营收入的消费效应最大,工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在逐渐提高且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转移性收入增加能够更加显著地影响到农民消费,财产性收入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储德银等(2012)用GMM估计方法分析了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长期消费弹性,指出在短期内提高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Edward(1868)首次提出了家庭消费结构支出分类法。然而现代消费理论则起源于Keynes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早在1957年,Friedman就将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并研究各自的消费效应。随后国际学者在Friedman的基础之上对不同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验证。Langemeier(1990),Bradbury(2004)和Kwon et al.(2006)认为消费倾向对不同收入变化的敏感度不高。由于在收入来源上的划分标准不同,国外学者主要从边际消费倾向出发,研究不同收入来源对消费产生的影响,而国内则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界定,将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来源分解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对不同来源收入的研究仍具有局限性,需要将不同来源收入的划分方式进一步拓展,从而更加全面的对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四、显示性消费对非显示性消费的挤压

核心经济学论文

  虽然在“三农”政策的指导与帮助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仍然存在其不合理性,主要就体现在显示性消费对非显示性消费的挤压。显示性消费也被称为“炫耀性消费”,是由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Veblen提出的创新性概念,也是由其首次带入经济学领域。Corneo and Jeanne(1997)的从众效应的含义是“担心被看作是穷人”,而势利效应的含义是“希望被认为是富人”。由此可见,炫耀性消费行为不只是上层社会的专利,而是在各个社会阶层都存在的现象。李时华(2006)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证明炫耀性消费行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过度炫耀性消费行为会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这种竞争,从而导致某些稀缺资源的浪费,并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刘飞(2007)对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思想作了简略的探讨,系统回顾了炫耀性消费从经济学的生产主义到社会学的消费主义的发展历程据此,认为研究农民的炫耀性消费对研究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收入较高的人们会购置一些奢侈品如高档车、名表、名牌包等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这是因为他人常会将观察到的行为作为评价他人的依据,因此,消费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某种商品时,不仅会考虑消费品为其带来的实用价值,而且会考虑其显示性价值,以便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Belk,1988)。已有很多经典文献指出,农村贫穷家庭往往会花掉他们收入中很大一部分购买奢侈品进行消费(Banerjee & Duflo,2007;Miller,2001;Case et al.,2008)以显示自己经济能力并不比别人差。这样的消费行为,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势必会造成对那些非炫耀性商品消费的扭曲和挤压(Frank,1985)。在中国,由于重男轻女传统观念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男女比例失衡,其结果是婚姻市场的竞争压力升高,“攀比”现象普遍,迫使男方为提高竞争地位而增加储蓄或改善住房条件等(张晓波,2010),尤其在农村地区对红白喜事非常重视,贫困地区农民可能会将收入的绝大部分用在结婚或是丧葬方面,从而挤压了膳食等非显示性消费。在印度很多地方,穷人可能会把全年10%左右的收入花费在节假日喜庆活动上,而他们小孩子的教育花费只占到2~3%,小孩的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Banerjee & Duflo,2007)。但目前炫耀性消费行为的本土研究还刚刚起步,且大多集中在先富群体和年轻白领群体,对农村居民等低收入群体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

  五、研究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农民收入对其消费结构的问题已经引起外国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家如何制定扶贫政策,采取何种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及人力资本积累将是当前及今后的研究重点。目前,我国对“意外之财”带来的收入没有给予很好的重视,未来的研究方向可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探讨炫耀性消费(如人情礼、烟酒、在外饮食等)是否对与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积累消费(如医疗、教育等)产生了挤压,从而为国家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祁毓.不同来源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09:45-56.

  [2]纪明,赵菊花.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同来源收入分析――基于LCH-PIH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1:69-74.

  [3]陈迅,高晓兵.不同来源收入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J].技术经济,2011,11:63-67+116.

  [4]徐会奇,李敬强.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9,03:44-46.

  [5]张邦科.湖北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6]杨刘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4.

  核心经济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现代财经》为财经综合性学术期刊。以登载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财经问题的理论探讨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文章为主,同时也登载部分有关国外财经研究和经济史、经济思想史方面的文章,以反映财经专业的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财经教学和科研服务,为财经业务工作服务。主要栏目有金融与保险、投资与证券、财政与税收、会计与审计、经营与管理、统计研究、商业经济、国际经贸。

文章标题:核心经济学论文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jingjixue/3115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