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知识网之管理学历史溯源及相关文献探讨

所属栏目: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4-09-03 16:32 热度:

   内容摘要:论文把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分为传统管理、理论形成、现代管理理论、后现代管理理论四个阶段,论述了管理学理论的历史溯源,并对管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管理学在概念引进、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后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丛林

  ◆中图分类号:C93-09 文献标识码:A

  管理学理论的传统管理阶段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突出特点是经验型管理。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是《国富论》。他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有深远的影响。

  管理学理论形成阶段

  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学者更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企业管理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与标准化,其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

  法约尔是以大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侧重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认为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提出管理人员应遵守的14项原则以及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斯·韦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他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与美国的古利克。厄威克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著作有:《管理的要素》、《组织的科学原则》、《管理备要》等。古利克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项职能,其代表作是《管理科学论文集》。古利克提出的七种管理职能,成为以后有关这类研究的出发点。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一)行为科学学派阶段

  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的影响作用。

  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他和罗特利斯伯格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进行了有名的霍桑试验,试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也就是早期的行为科学。梅奥的著作有《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罗特利斯伯格的代表作是《职工的生产率中的人的问题》。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研究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梅奥等人创建了行为科学后,经多年的研究,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优秀著作,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

  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管理重点从对事和物的管理转移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来,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二是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方法的转变。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

  (二)管理理论丛林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呈现着多样化的特征,特别是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管理科学研究,战后20世纪40-80年代,出现了系统管理学派、决策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多个流派,呈现出管理的“丛林”。

  主要管理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主要代表人:哈罗德·孔茨);管理科学理论(主要代表人:伯法,该理论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社会系统学派(主要代表人:巴纳德,代表作为《经理的职能》);决策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西蒙,代表作为《管理行为》,《公共管理》,《人的模型》,《组织》等);系统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弗里蒙特·卡斯特,代表作为《系统理论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等);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德鲁克,代表作为《公司的概念》、《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高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前沿》、《以成果为目标的管理》、《管理的未来》、《巨变时代的管理》、《21世纪的管理挑战》等);经理角色学派(主要代表人:亨利·明茨伯格,代表作为《经理工作的性质》);权变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卢桑斯,代表作为《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

  后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后现代管理思潮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首开后现代管理研究之先河的是彼得·德鲁克,他在1957年出版的《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率先使用了“后现代”概念,为后现代企业理论铺就了道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马隆和布林约尔夫森,将当代管理称为“后现代管理”,既如何适应21世纪环境变化的管理。目前后现代管理主要侧重于研究战略管理、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知识管理、绿色管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跨文化管理等。

  (一)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的不安定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企业经营成败压力急剧增大。因此,理论界和企业界就将管理工作和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战略管理,并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的“战略热潮”,并促成了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诞生。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研究从初期的孕育到理论的形成,再到鼎盛发展,最后到战略管理研究的反思,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战略研究的孕育期。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后半期,美国耶鲁大学教授A·O·赫希曼于1958年发表了专著《经济发展战略》,将“战略”引入经济学范畴。在这之前,管理学家C·I·巴纳德在1938年的专著《经理的职能》一书中,也有阐述从企业目的的各种因素中萌发战略因素的构想,对企业战略的含义的研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2.战略研究的理论形成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战略概念和构成要素等问题,代表作有1965年美国教授H·A·安索夫发表的《企业战略论》。

文章标题:搜论文知识网之管理学历史溯源及相关文献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gongshang/2256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