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及发展取向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6-07-28 14:05 热度:

   重点中学作为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代表着国家的办学方向,体现着国家的办学水平。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重点中学在建设面向21世纪、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先进学校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涵义,是指教育现代化在重点中学本身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把握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必须放在教育现代化这一大系统中进行考察。

中学教研

  《中学教研》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出版宗旨,是浙江省内唯一面向全体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学生的优秀刊物。突出“科学性、前沿性、指导性、实用性、服务性”。关注新课程改革进程和高考动态,向读者提供最新的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为广大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排难解疑。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的要求,国家教委于全国普通高级中学教育工作会议后,正式颁发了《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通知》,以推动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一个重点中学教育工作者,既要考虑理论性,又要考虑实践性;既要考虑发展性,又要考虑现实性;既要考虑原则性,又要考虑操作性。正确认识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及发展取向,是激励、鼓舞、引导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必要前提。

  一、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涵义

  教育现代化"范畴是"教育"和"现代化"这两个范畴的有机统一。至于教育的基本涵义,一般认为,它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有组织的、持续进行的并以引发学习为目的的交流;至于"现代化"的基本涵义,一般认为,它是指一种与赶超发达国家这一特定目标相联系的持续进步过程,其实质就是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利用时代进步所提供的一切可能,通过严格而充分地遵循规律,最终达到后来居上。由此观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系统在有效地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赶超先进、实现后来居上的持续进步过程。

  现代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所达到的一种水平和状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和趋向,更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进程和社会运动。作为一种发展水平和状态,现代化程度是以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代表,并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作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作为一种目标和趋向,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般是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状态作为参照体系,来确定发展方向,形成奋斗目标的;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历史进程,现代化是在20世纪中期形成的世界性概念。它首先是由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口号提出来的。在60年代和70年代,英格尔斯、斯密、勒纳等一批美国社会学家曾对第三世界的现代化过程进行过许多研究。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个人现代化的程度较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配着人们的生活,这是造成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不顺利的重要原因。英格尔斯就曾尖锐地指出:"仅仅有外交上的承认和被联合国接纳为会员国,并不能造就一个民族国家……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还象从前那样生活,这个国家是进入不了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中国家在1978年西柏林召开的"东南亚文化与工业化"的国际会议上,也集中讨论了传统文化对于工业化的阻碍作用。其主要表现在:思维的非理性特点,使人们不习惯于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对科学技术的接受与传播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血缘和宗族观念,也使人们难于接受现代的组织管理原则;安于现状的心理和封闭性的狭隘视野,使人们在生存竞争中缺乏动力;传统的时间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新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内容面前产生种种不适应状态。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无形而强大的阻力。因此,要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就必须变革传统文化,实现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实际承担者。而文化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之一。文化的内化成为人的本质,而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框架内进行的。实现现代化就要培育现代人,现代学校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迫切呼唤和期待着教育的现代化。因为教育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强大支撑力量,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一样,教育的现代化既是一种教育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也是一种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向,更是一种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的奋斗过程,是一种能动地加速教育发展的现实历史进程。因此,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为参照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国家教委《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通知》,在认定标准上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不再以升学率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而最重要的是要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带动其他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共同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重点中学是历史形成的,建设好重点中学也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

  二、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发展目标,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二是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三是教学体系的现代化,四是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五是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六是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这六个方面的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教学体系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只有同步实施这六个方面的现代化,才算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从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构成内容来看,我们可把它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重点中学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主要是教育物质条件、装备的现代化;二是重点中学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包括教育体制、运行机制、法制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三是重点中学知识层面的现代化,主要指教育教学体系,即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的现代化;四是重点中学价值层面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本体目标是人即学生、教师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永远是一个过程。从逻辑起点看,首先是学生培养目标的现代化;而从操作程序看,首先要求教师的现代化,然后才会有教育对象的现代化。所谓"教师的现代化",指"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主要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身心结构、思想道德水平的调整和优化。

  这四个层面的因素对于重点中学教育水平的调整和优化。这四个层面的因素对于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力不在一个水平上。其中起决定意义的因素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其直接反映是培养目标的现代化要求),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所引起的理论发展才成为课程、教材、教法、学法改革的理论前提及其依据。为了保证新的教育观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落实与实施,才需要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而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只是为了上述价值层面、知识层面、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提供物质保证和环境条件。从这个角度讲,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往往首先从可见的外在层面着眼,对现代化的追求往往先从物质层面开始。但物质条件本身仅具有自然价值、经济价值,它只有附着于一定的社会目标和一定的服务内容,为一定的对象所使用,才具备社会价值、精神价值。所以应该努力进行学校物质条件的建设,但不能认为,学校校园装备"现代化"了,学校教育就"现代化"了。同样的道理,学校物质条件"现代化"了,再加上制度层面的各种"改革方案"出台,乃至课程、教材的"改革",也不一定可以称之为"现代化"。关键看为什么"改"?"改"的目标是什么?"改"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否都落脚在培养对象的现代化上。

  从表面上看,重点中学教育观念似乎解决了。有人说:教育方针不是很清楚吗?"德育"不是格外受到重视吗?不是提出向素质教育转向吗?实际上这些正确的提法只是宏观上的舆论导向,尚未形成可供操作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调节机制、激励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教育观的形成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上实际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对于教育而言,这是外因。市场经济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其中最显著的是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享受、轻精神文明,重经济利益、轻人格建树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这种社会价值观无疑会对教育价值观产生消极作用。严格地说,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学校教育价值观、社区教育价值观、家庭教育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结合,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完整的教育价值观。二是重点中学自身对培养目标的定性、定向、定位,这是内因。重点中学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应该为学生升入高校后将承担的学习打什么基础?对于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国家文化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径教给学生?还有大量的课题要研究。事实上,市场经济形式过程中功利主义的短期行为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因为提出素质教育而得以缓解。更有甚者,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使应试教育变本加厉,甚至给应试教育以"合法"的席位。

  重点中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如果说"才"的形成(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特长、优势等)是循序渐进、不断积累、不断实践、不断升华的结果,那么,在"做人"上进行人格精神的培养,使之成为一个认同社会而又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人,则只能从中小学培养。一代宗师蔡元培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一)养成健全的人格,(二)发展共和的精神。"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因此,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要在教育对象现代化中鲜明地勾勒出来。相对于教育对象的现代化而言,就是要转换重点中学的教育目标,使素质教育成为重点中学的核心任务,成为一种教育的高层次的追求。

  三、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是指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质的规定性,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不管如何来归纳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方面的特征:即先进性、特色性、整体性。

  所谓先进性,就是指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不仅纵向比较要有突出进步,而且横向比较要相对领先。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有历史性、发展性、地域性、世界性的特点。纵向比较,既包括本校的现在与过去比,还包括现在的相对位置与过去的相对位置比;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横向比较,既包括本地区、本省的比较,还包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比较。有比较,才有区别,才有发展。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相对来说应是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状态和水平。

  所谓特色性,就是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即使是反映学校传统精神的校风、教风、学风,也应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为地模仿,机械地雷同。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就没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就与其他中学的教育现代化显示不出个性差异。

  所谓完整性,就是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在教育质量、人员素质、学校管理、办学条件四个方面体现先进性和特色性。

  1.教育质量的先进性和特色性,应体现在数量与质量,普及与提高,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纵向进步与横向领先,在校提高与终生发展的交叉结合上。

  2.人员素质的先进性和特色性,应体现在各类人员的岗位意识上。现在看来,各类人员岗位意识的根本点是:干部的公仆意识,教师的育人意识,职工的服务意识,学生的成才意识。

  3.学校管理的先进性和特色性,应体现在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上。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就是要管好管理学校的人。而人的管理根本目的是调动人的主动积极性,而不应是调动人的被动积极性。人的管理的关键是心的管理。管校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诚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心的管理最终是落实到真诚、默契上。同时,健全积极健康、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必须体现三个结合,即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勤绩与效益的结合,个人荣辱与学校盛衰的结合。

  4.办学条件的先进性和特色性,应体现在建筑的标志性、设施的先进性、软件的丰富性上。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不一定要把原有建筑一律推倒重来,或一定要易地新建。事实上,适当保留体现特色和传统的老建筑,给人以一种历史悠久、古朴庄重的亲切感,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当然,考究内部设施的先进性,软件数量的充足性,这些必不可少的投入眼光,本身就是观念的现代化。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需要坚持三个原则:即需要与可能结合,要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硬件与软件的同步,要看到没有软件的丰富性,就不可能有硬件的高效性;设施与人员的协调,要认识到超越人员素质的设施是浪费的设施,滞后于人员素质的设施是落后的设施。如果一所学校有自己的某些设施达到一流而不是所有都一流,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状况所决定的现实问题。

  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将向我们展示一个美好的前景,将向我们举起一面引导我们为之奋斗的旗帜,它将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跨上一个新台阶。诚然,这个美好的理想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所能达到的。由于经费的瓶颈制约,或是人为各种干扰因素的介入,有可能成为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屏障。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但是,既然这一目标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向,那我们就应该设法竭尽全力去实现它。这里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教育整体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是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整体互动过程。就过程运动本身来说,人要参与到过程中去,人只有参与到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中去,才能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为此,要识大体,顾大局,鼓勇气,扬气魄,要有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为眼前利益所动,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坚持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动摇,就一定会取得"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社会效益。

文章标题: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及发展取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ongxue/3257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