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职称论文范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的路径探寻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5-06-15 14:45 热度: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文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思想政治课上,我们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国际和国际间的政治法律问题,还有个人道德品质的一些培养。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上的德育问题,很多教师也做了一些总结,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大数据时代下教育知识的现代转向呼唤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及基于教育知识现代转向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探索,文章题目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的路径探寻,是一篇教师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民主化、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中遭遇着教学实效低、德育效果差、过分偏重知识教育、较少关注价值认同的教学困境。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与德育效果,需要从教学、课程与教师三个维度出发,以教育知识现代转向确定具体教学形态,从而践行“坚持标准,服务发展”的“双适应”师生教学观与“紧贴生活,呼应理论”的“生活化”课堂知识观。

  关键词:德育,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路径

  一、大数据时代下教育知识的现代转向呼唤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数据时代的来临成为21世纪人类生活最鲜明的变化,信息检索、数据库、知识大爆炸、知识经济、知识创新等词语已深入人心,教育知识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知识内涵不断扩大。传统教学中,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与代表,是知识权威的象征,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都由教科书确定并指导。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下知识的范围却不断被放大,知识的边界变得模糊,知识的内容极大丰富。

  二是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传统教学中,知识是确定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而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理论创新与知识创新同步加快,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应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重要的知识来源。

  三是知识获得不断便捷。传统教学中,教材、课堂、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网络数据库、电子图书馆、自媒体客户端均成为知识获得的路径与渠道,知识获得已从单渠道走向多维度,由显性转向隐性。

  由此,大数据下教育知识的现代转向呼唤教学模式创新,以新的教学模式重建课堂教学,在理论养成与生活指导、思维发展与道德培养、教学质量与教育质量等维度走上一条和合之路,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在统一与和谐发展。

  二、基于教育知识现代转向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探索

  1.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形态才能实现“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

  在课程教学中,知识讲授与知识获得的高效率,知识掌握与行为规范的共提高,教学质量与教育质量的同增长均要以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保证。因此,确立何种教学形态,以及此种教学形态能否实现“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是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2.如何在多元化、开放性的教育知识背景下确保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的权威地位与重要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与教学要求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信念。只有确保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与重要作用才能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三、构建“具体课堂―整个课程―多个年级”的分阶段“双适应”教学观实践路径

  教学观是教育者对教育规律的具体把握,是对教育适应社会、教育适应学生发展的具体的、操作性的体现,是教育者关于自身教与学生学两者关系的核心假设,其最为根本的内容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问题。

  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指导课堂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逻辑,整合两种教学观的核心观点,提出“双适应”教学观,其核心是指教学要适应学生,学生要适应教学。前句重点在于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后句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也要符合教师的教,其实质是坚持适应学生的教学与适应教学的学生相统一。从“双适应”教学观内在意旨出发,提出了“具体课堂―整个课程―多个年级”的实践路径。具体内容是:提前预判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已有基础,分析课程知识的现展,提出加强学生生活经验与课程理论知识间的具体教学设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扩展课程知识,形成符合“双适应”教学观的课堂教学设计;将此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在整个课程讲授中,形成符合“双适应”的整个课程讲授模式;最后将此种模式推广至开设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多个年级,使每个年级开设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均借鉴此种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整体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与教育效果。

  四、基于“双适应”教学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路径探寻

  1.践行“坚持标准,服务发展”的“双适应”师生教学观

  在教学进程中以多样设计教导学生。首先,注重不同学生的学力状况,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多样的教学安排、作业布置,注重对学困生的积极辅导,对学优生的提前锻炼,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其次,注重学生个体经验与地方性常识,缩小课程理论知识与学生经验之间的差异空间,降低课程知识的难度与抽象度,加强课程知识与生活城市的联系;最后,注重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设计,关注学生职业倾向,注重学生品格锻炼,使学生养成吃苦精神、形成抗挫能力,为未来竞争打下一定的心理基础。

  以教师主体上的良好风格熏陶学生。教学适应学生发展这一宏大命题的关键实施者是教师,以良好的教师风格熏陶学生,不仅是以专业的知识掌握赢得学生尊重,更在于以优良的教师素质引领学生。一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适应学生的要求,才能适时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教师教学要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三是教师既要适应多数学生,又要适应个别学生,既要在静态中适应学生,又要在动态中适应学生。

  2.坚持“紧贴生活,呼应理论”的“生活化”课堂知识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知识选择的最新来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生动实践的理论总结,来自生活,指导生活。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知识选择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加入课程知识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理解课程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与政治观点。在课堂教学知识选择中,根据课程内容,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的方针、路线、政策与课程知识一道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价值认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加入课程教学,使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具体、生动、贴近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政治自觉性。

  (2)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学设计是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知识讲授的具体方式。现代意识的教学设计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确立知识掌握、能力增长与情感增长并重的课堂教学目标,一方面肯定严谨课程教育下的训练对个体思维发展与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兴趣、情感、经验等非理性经验,使学生成为“小写的人”“生态人”或是多重个性的人;二是选择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需求,构建和谐、对话的师生教学交往方式;三是树立把握基础坚持多元的课堂评价方式,将课堂评价从只关注知识传授转向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结合,使评价不但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更为学生发展服务,使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生活世界”,使学生从“工具人”走向“生态人”。

  [参考文献]

  [1]王跃进.现代中小学“双适应”教学观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5).

  [2]艾瑞堂.论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J].新课程(综合版),2007(08).

  [3]赵满忠.新知识教学观下的探究创新教学[J].石油教育,2003(05).

  高中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中小学教学研究》杂志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基础教育教学类杂志,其读者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研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文章标题:中级职称论文范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的路径探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ongxue/2711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