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1-03-20 16:44 热度:

  摘要:人文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功能。它以丰富的内涵展示人类社会的善恶美丑真假,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文化养料,使其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高职院校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
  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代表“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青年群体,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关系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学做事的同时学做人,把学生培养成既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大凡学校教育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科技知识的教育,这是以传授科技知识为主,培养科学精神,提高人们科学素养的教育。这种教育以物为中心,关注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文教育,这是以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如果说科学教育是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解决“方法论”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那么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才是“美”与“全面”。
  学校设置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既是“做事”的教育又是“做人”的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通过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渗透在一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法国物理学家普郎克所说:“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生物学、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以行业和职业需求为主要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建校的时间大都比较短,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不足,与综合大学相比人文建设环境较弱,以致于出现了人文教育的“盲点”。要知道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一批批高级技术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的公民,而良好的公民素质就需要由专业以外的人文教育来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人文教育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是一种缺乏灵魂的教育,具有人文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的需要,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1.世界各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力量、国防力量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技能与素质的竞争。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素质的提高,并采取各种手段,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来优化本国的国民素质。
  纵观国外高等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特点,着重强调两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
  在美国,针对本国教育质量下降,青少年素质下降的趋势,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把对学生进行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八大教育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并提出现代人才必须具有的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三种素质是:1)基本技能(即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2)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能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感,有自治力,正直、诚实、遵守社会公德);五种能力:1)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2)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3)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4)综合与分析能力,5)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在日本,为提高人才素质,教育界十分强调德育的作用,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在新世纪教育的目标模式是重视个性,培养创造性思考能力,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即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具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能为社会发展和福利事业做贡献,具有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在韩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视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自然、艺术等广泛的素养。
  世界各国在人才素质培养上的一系列新的观念、新的要求、新的举措,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重视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全面素质教育,其根源在于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观存在不正确、不全面的看法,没有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人才的根本,没有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
  2.现代化高新技术发展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同样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第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形成的新的基础知识,逐渐淘汰陈旧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体系;第二,学校要教会学生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以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第三,学校要给学生复合性知识结构,加强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改变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第四,要培养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即团队精神)。在牛顿、爱因斯坦时代,新科技发明创造与新的发现往往是一两个人研究的成果,而现代科学研究决非一两个人所能完成,而是由几十人合作发展到几百、几千人共同研究完成。
  3.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下对学生的要求比较注重循规蹈矩,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和知识积累的过程性,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教育,以及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秉承了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大部分院校都是部门办学、行业办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窄口径”,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因而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不重视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不重知识结构;重平均发展,不重个性锤炼。在当今市场人才竞争中,学生仅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胜任不了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基础厚、知识宽、专业新、素质好、能力强。
  另外,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更高了。表现在:1)市场经济的非指令性,要求人们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2)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人们必须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理论修养,能够识别与抵制形形色色的腐朽反动的东西;3)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人们必须有敏锐的头脑,勇于进取、敢于挑战的精神,较强的交际公关能力;4)市场经济的制约性,要求人们必须有高度的法制观念,养成知法、护法、守法、执法的习惯。
  因此,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4.现代人“人品人格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当代资本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人不见了”的疾呼。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就是现代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泥潭里;物质生活丰富了,金钱多了,但是精神境界降低了,人品人格失落了;不少人成为只知道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的人,变得越来越不像个人了。导致这一社会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的失误。这些观点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但同时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放松了教育,同样会产生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人们的学习,以及所受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教会人“如何而生”的本领,即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而缺乏这种教育,就会导致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人是什么”、“我是谁”。勿容质疑,近几年高职教育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也应看到职业教育越来越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在人才的培养上急功近利,把职业教育看成是发展经济的工具和手段,急切地批量“生产”与某一职业岗位或行业相适应但知识面狭窄的专业技术人员,忽视人文教育,使学生虽然具备了上岗就业的资格和能力,却缺乏进入社会的应有素质,对人类的历史和精神财富表现出很大的幼稚和无知,从而造成了人的精神的缺失:信仰危机、荣誉感淡漠、进取心衰退、价值观混乱,他们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不足;有自我奋斗的愿望,但缺乏人生的远大理想;崇尚自我,却没有起码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有强烈的表现欲,却常常表现出粗俗和无知;爱美却美丑不分;智商高而情商低,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寻求快乐而不知快乐之源。教育实践证明如果缺失了人文教育,将造成一代乃至几代人的人文精神的贫乏;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得我们选拔的精英人才,只知道科学技术而不懂得何以为人。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了一代文化素养不均衡不和谐的人,实际上是培养了一大批有人格缺陷的科技人才。他们缺乏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他们不懂得人际关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个人主义、功利思想的膨胀正促使他们向拜金主义方向发展。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大学生中出现的不知如何度日、不知为何而活、真理和金钱取舍颠倒、考试作弊、助学贷款到期不还等现象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目的应该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三.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学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二课堂,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讲座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工程。
  1.在课程设置建设和教学内容上
  一方面要开设好关于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适当的增加人文学科的分量和比重,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取人文精神的营养,培养自己的身心和谐;另一方面,人文教育不是单一学科的教育所能完成的,它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体系。因此,要注重多学科的共同教育,注重挖掘每一学科教学内容本身的人文内涵、社会功能、价值理念,将人文经精神透到各个学科中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竟相辉映。
  2.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
  人文知识所体现的并不是简单的掌握和应用,而是期望能引导学生的关注和反思。因此,人文教育应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实施非限制性的审美教学。如前所述,人文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需要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的文、史、哲、美等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熏陶来唤醒,使人性的光华在教育、反省中自由的闪现。同时,还要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和对人类的影响,通过感知与体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
  3.在教师的培训上
  教师在工作中要体现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这是离学生最近、最现实的教育内容。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势必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所以学校在进行教师培训时,必须将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作为同等重要的内容来对待,真正地把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融为一体,同时,要建立恰当的评价机制,制定适合于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作为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及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人文素养靠培养,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条件举办一些科学文化系列活动,如:通过科技节、文化节、文化沙龙、各类学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升华,使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奉献精神得到强化。另外,学校还应不断的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实验设备,补充图书音像资料,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使学生能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进行学习,启迪思想,陶冶情操。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提高人文素质的这一重要工作,才能在培养学生科学知识及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之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开发》2000年第11期
  2.《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98年04期
  
  

文章标题: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778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