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11-20 16:41 热度: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支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大众化的主力军,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任务。然而,由于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等问题,存在办学模式趋同的现象。如何找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切入点,是新建本科院校形成特色的关键。基于此,从分析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入手,探讨其能力结构要素,并提出基于能力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着全面提升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职责,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作为一支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大众化的主力军,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基础相对薄弱、经验不足,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依然存在认识上的模糊,甚至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找不准从专科院校改为本科院校后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基于此,探讨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问题,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的实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高校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学术型人才是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原理进行专门研究的人才,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应用型人才是利用事物客观规律及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在工程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侧重于技术应用和知识创新。

  应用型人才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根据地方行业特点及对应用型人才不同类型的需求,应用型人才主要可以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三种职业类型。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可以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设计、施工、新产品的研发等的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将设计、方案、规划等转变为具体产品的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不从事具体操作,而是从事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管理、维护、监控等工作。

  可以看出,三类应用型人才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从知识层面分析,三类应用型人才均需具备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专业基础知识,但专业发展知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能力层面看,三类应用型人才均强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实践能力的侧重点不同。

  因此,系统分析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要素,是有效实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要素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要素主要取决于知识结构的划分。根据应用型人才需具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对知识的通用性和专业性的需求,其知识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三个结构。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从事专业活动所具备的基础性知识,起到奠基的作用;专业基础知识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知识体系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是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形成的必要前提;职业拓展知识主要体现在跨专业、跨学科的公共选修课知识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对职业技能知识综合运用等关键能力的主要内容。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须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针对以上知识结构的划分,我们把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要素划分为基础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大类。

  基础应用能力属于一般能力,是完成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能力(如读写听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专业技术能力是指胜任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专业领域的实践技能,是职业胜任力的外显结果,是专业教育体系下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职业拓展能力是在基础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所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够胜任岗位需求并进行知识转换、技术迁移的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是专业能力在深度、精度和广度方面的延伸和扩展,是将知识和技术内化为专业特征的能力,是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基于能力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知识、技能及素质的综合运用及职业转化。基于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分析,本文将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与创新三个方面探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各专业的理论课程进行整合,打破传统的按学科设计课程的思维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深入分析专业特点、行业需要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整合,并对内容进行更新、设计。

  在课程构建结构模式上,突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搭建两大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平台。一是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为主的基础教学平台,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素质基础课”的课程体系结构;二是以强化学生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专业教学平台,即“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选修课+跨专业任选课”的课程体系结构,全方位提升学生理论水平。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能力的提升需依靠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针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多样化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有效开发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素质全面符合行业需求的一系列实践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可以按照“基本技能――职业扩展技能――综合创新技能”的梯级结构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实训与实践的形式加以训练提升;在教学内容上,可依托课堂实训、实验课程、实训操作、专业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构建与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同步的,与理论密切联系的完整内容体系。

  3.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体系构建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素质是一个相对更具内涵的因素。对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及对健全人格的塑造。素质拓展体系构建相对比较灵活,根据地方院校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原创性的拓展活动。如通过开展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论文的撰写及创新性项目的思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通过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竞赛(英语竞赛、ERP沙盘大赛、各种专业相关的竞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通过举办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组织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知识拓展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可设置素质培养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实践环节学分外,还须获取素质培养学分。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1-28.

  [2]魏小林.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

  [3]钱国英,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4]张莉,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5]刘向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文章标题:职业教育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385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