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10-26 15:07 热度:

  随着我国环境恶化的进一步加剧,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国家和人们的迫切愿望。随之各地争相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蒸蒸日上,园林行业对园林绿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纷纷设立园林绿化相关专业。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园林病虫害防治产业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现状,分析了《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设置、实践设置和考核设置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以期为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的园林植物保护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园林植物保护,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是园林绿化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主要涉及园林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是园林绿化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人才。就目前情况来看,园林绿化养护产业应用型人才呈现紧缺的现状,其中《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园林绿化养护方面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前《园林植物保护》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达到培养园林绿化养护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1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教学改革从提出至今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大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在我们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离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差距。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大纲守旧或简单的多媒体播放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老师在讲台上缺乏讲授技巧,简单的交流互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跟不上老师的教授,出现思想不集中,尤其是下午上课课堂上易出现学生打瞌睡现象,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老师们普遍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又具有文字偏多、内容枯燥的特点,因此更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因此,长时间的满堂灌教学,由于不能很好地进行师生互动,久而久之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本来就难教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更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再加上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充足,自我控制能力差,以及学校制度管理不甚完善,很多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低下的趋势,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知识,尤其是实用性极强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面对上述这种情况就谈不上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了。

  此外,有部分大学教师基本功不扎实,缺乏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化程度整体不高,对学科教学整体度把握不够,再加上不能及时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扩大视野,很容易造成讲授知识面狭窄的现象,不能从扩散思维的角度去引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另外,部分年轻教师科研压力大,对课堂教学投入精力不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2.1 课程体系设置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季节性强的特点。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学习项目,通过项目教学、任务布置、理论实践相结合等行动方式,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园林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每个学习章节都按照“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实践应用――技能体现――检查评价”的步骤进行设计,其内容的选排是依据生产任务的操作过程所特有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学科体系的知识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应用和技能体现方面。这样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从而打破传统的按照以教师传授知识为表现形式的课程体系。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中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职业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突出地位,从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集“素质、能力、应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2.2 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以培养园林植物病虫草害防治能力和相关的养护能力为基本目标。因此,首先应紧紧围绕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需求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工作任务和知识联系,使学生掌握独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估计划可行性的工作能力;以操作性强的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放在相关知识中讲解,把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培养可持续能力的部分作为拓展知识。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重新界定理论与技能的内容和范围,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病虫害种类进行教学,归类相似的病虫害种类,通过学习,系统掌握相应的知识、病虫害技能识别方法,使学生很好地解决实际生产中复杂的病虫害防治问题。最后,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的问题,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各有区别的现象,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打破传统讲授顺序,灵活讲授教学内容,使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安排与病虫害发生规律这种动态变化密切对应起来。《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一般的授课方法是先讲总论部分,再讲各论部分,那就表示一些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由于进入冬季而休眠,将无法观察到,所以,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将总论部分与各论部分融合在一起进行教授,根据季节和可观察到的植物病虫害种类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和方式,这样不但可以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及时观察到园林植物所发生的病虫害,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2.3 课程实践设置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直观性强,因此,课程实践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设计教学实验和教学实习,增加实验实训内容和时间。具体方法一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校内设施和课余时间分组分片承包实训基地绿化养护工程,制定其一段时期内的养护任务,尤其是病虫害甄别与防治,使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二是适时安排学生到园林苗圃、绿化企业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及宣传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课堂知识、强化各项技能、适应社会及工作环境,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与园林绿化公司协商,选取学校周边的园林绿化地带进行区域划分,教师根据学生和具体绿化内容进行分组,各小组了解所属区域内的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的任务后,根据实地调查制定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每种防治方案都要经过与教师的探讨而确定后开始实施,实施完成后采用小组自查、小组互查、老师检查等方式进行考核,最后,教师对每组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评估。总之,使学生通过从整个防治方案的全程参与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2.4 学生考核设置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最终掌握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方式进行考核。在传统的考核设置中,往往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成绩”的考核模式,三者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0%、20%和10%。由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高,容易造成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为了更好的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出发,在考核中要充分体现平时成绩的重要性,提出“平时成绩+知识综合论文”等模式,即以平时成绩为主要考核内容,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为主要成绩依据,占据70%,主要是对每一个实践环节技能的肯定,而在期末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选择撰写一篇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学术论文,可以综合体现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和理解。通过这种考核模式一方面可以鞭策学生重视平时的实践教学,真实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具体应用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能够真实起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3 结论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核心学科,对应用型园林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教学和实践等方面的具体改革设置措施,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使教学内容更科学、更切合实际,教学效果更好,从而达到真正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培养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英,耿晓东,吴雪芬.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l7):334-335.

  [2] 徐国柱,刘新晶.基于项目与任务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2):85-86.

  [3] 孙红艳,李克梅.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4):100-101.

文章标题:职业教育论文《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338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