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民办高职教师角色冲突及解决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06-04 15:20 热度:

  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教师的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吸引生源和提高社会声誉的保证。当前,民办高职普遍陷入人才“引进难、培养难、留住难”的“三难”困境。

  摘要:在民办高职院校“职”属性和“民”属性双重规约下,民办高职教师扮演的角色身份和须承载的角色任务较其他高校教师更为复杂和繁重,引起的角色冲突也更为激烈。通过“角色丛”的考察以透析民办高职教师角色冲突的本质,从观念和现实统合的维度解析造成角色冲突的原因,方法论上试图探寻使角色冲突走向均衡的外促与内生的辩证之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民办高职,教师,角色丛,角色冲突

  解决民办高职面临的人才危机,仅靠提高教师待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民办高职教师这一特定职业本身出发,通过深入分析民办高职教师的角色冲突,全面揭示民办高职教师的生存境遇,寻求解决教师角色冲突进而解决人才危机的有效路径。

  一、统合与多维:民办高职教师“角色丛”及角色冲突

  1.从“角色丛”看民办高职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从角色丛的角度看,民办高职教师要扮演和其特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相关的一系列角色。仅就民办高职教师与学校、学生的关系而言,他就要扮演知识传授者、育德者、准家长、管理者、心理调适者、合作者、研究者、师傅、就业指导者、企业员工等复杂的多重角色。要扮演好这些角色,民办高职教师要付出比一般高校教师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比如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以高考“未过线”学生为主。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尽管智力因素相差无几,但在学习习惯、态度、动力、能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对他们来说,进民办高职是无奈之举,进校后也感觉“低人一等”。帮助这些学生重拾信心,让他们成人成才,需要民办高职教师付出更多。

  2.“能工巧匠”和“企业员工”叠合的民办高职教师身份识别

  在民办高职教师扮演的诸多角色中,“理论上的教学能手”和“实践上的能工巧匠”的角色叠合是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而民办高校的民营性决定了教师作为“企业人”的实际身份,“企业员工”的角色则是民办高校教师身份与公办高校教师身份的区别性特征。民办高职院校特有的“高职”的层属性和“民办”的类属性决定了民办高职教师以“能工巧匠”和“企业员工”的角色统合作为其独特的身份识别。

  3.民办高职教师角色的根本冲突

  角色的多样性表明民办高职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也表明社会对民办高职教师更多的角色约束、角色期待和角色要求。然而,当这些角色与教师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除了所有教师普遍遭遇的“社会楷模”与“普通人”的角色冲突、“体面职业”与实际地位低下的冲突、“教育者”与“研究者”的角色冲突、教师职业同家庭角色和其他社会角色的冲突、职业成果模糊与个人成就需要的冲突等等以外,“学校人”与“企业人”、“教师”与“师傅”的冲突是民办高职教师角色的根本冲突。

  首先,教学中心地位决定了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但聘任制下的民办高校教师实际是在学校领导者这一“老板”的管理下谋得饭碗的“打工者”,所谓的“学校人”不过是学校资源利用的对象;

  其次,传统师生关系框架下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调控者、合作者,但以学费为主要办学经费来源的民办高职院校用市场的方式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在“学校即企业、办学就是办企业”的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场域内,学生成为教育服务的对象,教师则成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

  再次,大学以“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著称,但对处于大学行政管理“金字塔”底层和企业“被管理”者地位的民办高职教师而言,要遭遇大学自组织冲突和作为企业人的双重钳制,自由、平等几成奢望。

  此外,“双师型”的高职教师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是深谙教育教学规律、精通理论教学的教师,在实习实训场所和实际生产环境则是“企业师傅”或“能工巧匠”。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生产工艺的演进对高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高职教师很难在两种角色间实现自由转换,角色冲突明显、激烈。

  二、观念与现实:民办高职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角色冲突根源于现实中民办高职教师必须扮演多重角色。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角色冲突的产生主要与处在“角色丛”压力下的教师观念有关。

  1.“职”不如“普”的弱势思维——不是真正的大学

  受社会“有科无技”轻视技能文化的传统观念影响,加之民办高职面临的生源危机、人才危机、信用危机,民办高职教师基于对高职教育特别是民办高职教育偏低的评价并投射于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种“高等职业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的习惯性消极观念与弱势思维。这种弱势思维包括: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称不上真正的大学,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产生不了大师,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太差,等等。在这种思想导引下,不少民办高职教师缺乏职业自豪感,教师职业沦为单纯的谋生手段,消极应对一切,职业倦怠感越积越深[1]。

  2.“私”不如“公”的科层思维——不是真正的教师

  虽然政府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办学,但其鼓励支持政策很多仅停留在政策层面,配套措施严重缺位[2]。比如,民办高职获得合理回报已得到法律认同,但具体操作措施却迟迟未能出台,合理回报的具体落实成为泡影,导致民间力量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受挫。政府对民办高职的投资行为在潜意识中怀有戒心,不自觉的制定“管、压、卡”的歧视政策。法律上规定民办高职教师与同类公办教育的教师享有同等地位和权利,但民办高职教师是人事局、劳动局、教育局三不管的非编制内人员,等同于私营企业员工。民办高职的教师即使按照国家规定缴足社保金,因不属于“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时领取的退休金较同等资历资格的公办教师要少许多。此外,在职称评定、课题研究、评先评优各方面民办高职教师均未获得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待遇。在社会现实语境中,教师主要是以“公益”“公有”的身份得到政府的确认,被编排到政府的科层治理结构中,享受公务员待遇。长期形成的“铁饭碗”的科层思维模式令处在完全市场化环境中的民办高职教师感到角色严重失衡,对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教师产生怀疑,职业安全感与归属感缺失。3.“校”“企”难全的茧式思维——不是合格的教师

  校企融合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角色定位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很高,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必须涵盖理论与实践,具有高延展性。教师的专业压力源自普通高校学科本位与高职院校专业本位的冲突。民办高职专业教师的来源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实践能力弱,企业兼职教师又普遍欠缺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得专兼职教师都易产生现实的角色行为水平与角色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感,认为自己不是合格的教师。由于这种现状短期之内难以改变,势必造成民办高职教师角色自信缺失的茧式思维,即对教学科研、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合作表现出相对封闭而被动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三、外促与内生:民办高职教师角色冲突解决的根本途径

  当前,师资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并存是制约民办高职实施内涵建设的瓶颈之一,民办高职院校普遍面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除了因民办高职社会认可度不高、同业竞争力不强而导致人才吸附能力差等因素外,民办高职教师角色冲突激烈、角色自信缺失是造成民办高职教师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解决角色冲突以实现角色均衡成为当务之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观念植根现实。角色冲突的产生有其外在因素,也有内部原因。因此,方法论上实现外促与内生的辩证,是解决角色冲突的根本途径。

  1.优化社会舆论环境营造由冲突走向均衡的角色生态

  民办高职院校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民办高职教师付出多、回报少,贡献大。社会应广泛关注民办高职及教师群体的生存现状,让更多人了解民办高职教师。应在评优评先方面向民办高职教师倾斜,尤其是要加大对民办高职教师中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师德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民办高职教师光荣”的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民办高职教育的良好氛围,满足教师的角色期待。

  2.落实政策措施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

  作为公权力代表的政府,支持民办高职教育,提高民办高职教师待遇的良好愿望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应从教育公平的高度,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实现民办高职与公办高校的同等待遇。在民办高职推行贫困生资助政策所取得的成绩足以说明,只要做好政策设计并付诸实施就会取得实效。

  首先,政府要努力提高民办高职教师待遇,使其工资待遇高于公办高校同级同类教师。从公共财政资助的角度看,民办高职需要作公益性和营利性区分,以实现良好的教育投资秩序和公平。但民办高职教师身份认定与作为办学实体的民办高职属性识别不同,如果说民办高职就其总体特征看具有准公共属性,那么民办高职教师从事的则是纯公共性事业。而且,从劳动力价值理论看,民办高职教师职业角色丛复杂,劳动时间长,许多教师在实习实训教学、企业锻炼、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要比普通高等院校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补偿这部分消耗意味着民办高职教师工资待遇要略高于普通高校。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财政理应承担部分经费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比如设立改善民办高职教师工资待遇的专项经费,与学校人员经费形成配套来加以解决。

  其次,在身份方面,要么公办高校退一步取消事业编制,要么民办高校进一步享受事业编制,使民办公办教师身份一致。目前,可首先尝试将民办高职教师身份管理与工资待遇管理分离,教师统一纳入事业编制或者挂靠行政管理机构,工资待遇则采用省级财政统筹与学校自筹相结合的方式。

  再次,可尝试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单立,使企业实践经历和教学实践能力在民办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中占据重要位置,适当降低学历和科研的指标权重。增加享受财政特殊补贴的“技能名师”在民办高职院校的比例,也可尝试设立专门针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名师基金”,发挥激励作用。

  政府还可尝试依托某所高校或几所高校,建立专门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促进民办高职教师专业成长;建立通用的职业教育教师信息手册或信息库,打通教师聘用通道,使教师自由流通,等等。

  3.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待遇以缓释教师角色压力

  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国家教育投入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受投资向基础教育倾斜政策所限,高等教育投入会长时间保持结构性短缺。单位培养成本高促使政府引入“鲶鱼效应”。政府希望借助办学效益好的民办高校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公办高校办学效益提升[3]。民办高职要想在改革“抢滩”中占得先机,必须变“等等看”为“试着办”,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加大教学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注重内涵建设,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增强教师在民办高职从教的信心。在解决民办高职教师待遇的政策尚未正式出台的情况下,学校要关注教师的生存境遇,以提高工资待遇入手,加强人文关怀,缓解教师过重的角色负担和压力。

  4.找准职业定位、提高自适应能力以保持角色自信

  在冲突与均衡间保持适度的角色张力有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但其前提是教师具备高度的角色自信。从自身角度出发,民办高职教师要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定位“教师”职业,从诸多角色冲突中、从传统世俗观念中挣脱出来,树立“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取得成就”的价值观念,把时间和精力用到更有价值的角色上,有主有辅,有急有缓,协调控制,通过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职业成就来获得自我角色认同。同时,民办高职教师要主动争取获得社会、家庭的支持与理解,使自身的职业职业幸福感得到提升。角色冲突从本质上看属于心理现象。在外部因素不可控的情况下,民办高职教师有必要进行自我调适,通过找准职业定位、提高自适应能力来保持角色自信。

  参考文献:

  [1]阳金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三类不良现象[J].职教通讯,2012(28):71-72.

  [2]杨继龙,方泽强.高职教育和民办高教发展之思——基于均衡发展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10—14.

  [3]张德宜.浅议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抉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4—6.

文章标题:职业教育论文民办高职教师角色冲突及解决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122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