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发表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05-17 09:47 热度:

  近年来,政府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的就业评价已从仅注重“就业率”指标发展为注重“就业质量”指标。建立科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定,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摘要]地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和就业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客体(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特征、稳定性等),主体(毕业生个人受尊重程度、个人发展、福利),就业满意度(个性认识、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通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该体系,可以为地方师范类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发表,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

  一、目前国内外的评价体系指标

  在国外,国际劳工组织编制了一个指标体系,内容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11个方面”。[1]

  在国内,设置本体系指标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1.注重体系的客观全面性,认为应包括“就业层次指标、学校层次与行业、区域性指标、学生的主体满意度(如薪酬待遇)”等[2];2.注重毕业生的主观感受,认为应包括“对毕业生收入情况、个人能力与薪酬满意率情况、工作岗位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满意率、对工作感兴趣程度、对发展前途的认可度等就业质量权重指标分项系统”[3];3.注重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认为应该体现在“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度、薪酬平均值、就业结构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上”[4];4.注重社会宏观判断,设计了“薪酬福利(含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社会发展等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5]

  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情况

  我们针对内江师范学院2009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采用科学的抽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17份,回收率为83.4%,调查于2009年4月进行,调查统计数据真实、客观、公正、准确。

  回收问卷中男生177人,占总人数的42.4%,女生240人,占总人数的57.6%;非师范类毕业生116人,占总人数的27.8%,师范类毕业生301人,占总人数的72.2%;生源地为城镇的97人,占总人数的23.3%,生源地为农村的318人,占总人数的76.3%。

  三、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确定

  此次对毕业生就业观念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对就业环境的看法”、“对第一份工作的态度”、“最希望进入的行业”、“对就业区域的意向”、“对就业的行业了解程度”、“对第一份工作期的月薪水平要求”等七个方面,现将调查统计情况汇总如下。

  (一)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

  因为师范类专业是我校占优势的专业,此次调查中师范类毕业生占72.2%。受四川省地方政策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单位“逢进必考”,我校只有14%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就业前景“很好”;60%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就业前景“一般”,这表明受公共政策引导,大学生专业选择会更趋合理。此外,有26%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前景“不好”。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受社会政策、就业形势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制于未来就业趋势等因素,如机关单位进人萎缩,事业单位人员已趋饱和;企业效益不好,进人需求减少;加之出生人口绝对数量减少,导致受教育人口减少,师资绝对数量需求也相对减少,使师范类毕业生感受到就业压力大。

  (二)对就业环境的看法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调查中,56%的毕业生对就业环境担忧,认为整体就业形势差,这表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到位。但另一方面,从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发,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帮助毕业生度过就业冬天。如在立法层面上有《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在政策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省市对就业环境的治理和推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但毕业生在这方面认识却不到位,需加强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

  (三)对第一份工作的态度

  有81%的毕业生确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这已经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流思想,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毕业生树立了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的动态就业观念。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形成与我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关系密切。从2007年始,我校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了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未来的就业趋势,合理地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另外,有8%的毕业生持有“先择业,再就业”的想法,认为要找到与其职业理想相符合的职位与行业才就业。

  (四)最希望进入的行业

  统计中我们选择了“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行业”八个指标来统计。统计结果表明,我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单位及国有企业,这与我校的师范教育不无关系。我校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范生的专业学校,毕业生中有37%的学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其原因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环境好、压力小、待遇优。这从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四川省地方公务员考试,“万人挤过独木桥”的现象中可以得到有利证明。有30%的大学生选择教育单位就业,这表明毕业生在选择专业的同时已经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做一名教师。另外,有14%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从这方面的选择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有企业,这表明毕业生倾向于大型的国有单位,力求工作稳定,专业有发展前景;第两个层次是民营企业,这表明毕业生喜欢挑战性,在民营企业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此外有19%毕业生倾向于灵活就业。(五)对就业区域的意向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中仅有5%的人选择到边远的地区,也就是说,毕业生对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气候复杂及经济不发达等现状有着较清晰、明确的认识。40%的毕业生向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努力从自身就业区域选择改变自身地处西部地区的四川,从而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另外,选择中西部地区及生源地的毕业生占总数的55%,我校生源90%来自四川,这表明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离开四川。目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激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六)对就业的行业了解程度统计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50%的毕业生对就业行业不了解,也就是说,毕业生对就业单位不了解。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表现在毕业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招聘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知之甚少。另外,有10%的毕业生对未来就业的行业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说明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按照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来做,考虑社会用人需求状况或者行业需求较少,忽略了在培养毕业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未来就业行业的介绍与职业理想的引导,造成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七)对第一份工作期的月薪水平统计

  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资期望值集中在1000-2000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对于月收入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薪金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还有15%毕业生对就业整体态度充满自信,要求月薪水平在2000元以上。从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水平来看,其就业心态日趋成熟。

  综上所述,总体上我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日趋理性化,确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态度,在就业区域上倾向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薪酬水平要求日趋合理化,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此外,对就业环境方面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树立积极的就业信心与态度。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上述调查,确定以下指标及等级划分,包括客体性指标、主体性指标及就业满意度。

  通过上述模型制定出各指标权重值(表8),在未来的调查中,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设定各指标调查分值,利用上述权重值来测算毕业生本人或全校就业质量体系分值。运用该评价体系对高校就业质量进行评价,可以反映该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反馈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就业质量: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5):125-128.

  [2]李金林,应伟清,吴巨慧.构建高校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0-62,73.

  [3]于仁财,张哲,李海军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判方法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115-117.

  [4]王晓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评估[J].中国成人教育,2008(7):46-47.

  [5]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步骤[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03-105.

  [6]刘波.高等学校目标管理浅析[J].大学教育,2013(1):86.

文章标题:职业教育论文发表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104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