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论文范文论五大主体民族舞蹈的特点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04-17 13:57 热度:

       论文导读:面对浩如烟海的民族舞蹈资源,这十五个组合远远不能展现文山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但作为高校舞蹈教学的补充教材,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这只是个开始,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不断填充,把文山少数民族舞蹈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民族习俗,热爱民族歌舞,跳出地域特色,为文山学院的特色课程《文山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开设提供教学内容支撑。

  关键词:民族舞特点,民族舞组合选编

  一、五大主体民族的舞蹈特点

  (一)壮族壮族民间歌舞源远流长,在各类典籍和地方志书中都有不少关于壮族舞蹈的记载,根据其风格和特点,壮族民间舞蹈主要分为“弄眉登”“弄娅歪”“弄迪磨”“弄阿拉”“弄阿耶”“弄尼咚”“弄滚妞”等。“弄眉登”即“棒棒灯”,主要流行于砚山县的者腊、八播羊格等地,是当地级别较高的祭祀性活动;“弄娅歪”即“牛婆舞”,主要流行于马关、广南、麻栗坡等县的壮族村寨,“娅”指雌性,“歪”为水牛,由三人进行表演,一人耍牛头、一人带人面脸壳、另一人则带猴面脸壳,是母系社会和牛神崇拜留下的遗迹;“弄迪磨”即“纸马舞”,主要流行于文山、马关、麻栗坡等地,是壮族土支系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多为中年妇女表演;“弄阿耶”、“弄阿拉”即“手巾舞”,前者由男性进行表演,后者由“弄阿耶”演化而来,是一种纯女性的手巾舞,现广泛流行于广南、砚山两县的壮族聚居地;“弄尼咚”即“铜鼓舞”,流行于广南县马洒乡、者兔乡和马关县阿峨新寨,是壮家人娶亲嫁女或起房盖屋时的一种舞蹈。“弄滚妞”即草人舞,是流行于砚山县平远镇大兴等村寨的一种壮族民间舞蹈,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个属猪日(即壮家“开年节”)表演。

  (二)苗族苗族自称“蒙”,各支系名称根据妇女服饰又具体分为:“蒙豆”(白苗)、“蒙周”(花苗)、“蒙斯”(青苗)、“蒙刷”(汉苗)。苗族人民善舞,芦笙是苗家的象征,独具一格的芦笙舞历史悠久、风格古朴。文山州的苗族,无论花苗、白苗、青苗和汉苗都喜爱芦笙舞,它既是庆祝节日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又是苗家人悼念、追忆亲人的一种祭祀性舞蹈。苗族芦笙舞为男性舞蹈,有单人、双人、四人和群舞等,花样繁多,技巧性强。苗族女性的舞蹈多为劳作、踩花山时的自由舞蹈,后由艺术工作者们根据其服饰特点或劳作习惯,改编为手巾舞、花裙舞、纺麻舞等,1992年,由秦竹芬老师编排的《纺麻》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跳云南》专场演出一等奖。

  (三)彝族文山州彝族支系较多,分“白倮”、“花倮”、“高裤倮”等,不同地域由于经济状况和文化发展差异,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铜鼓舞和套路繁多的弦子舞及习俗舞蹈。“铜鼓舞”是流行于富宁、广南、麻栗坡三县的一种祭祀性传统舞蹈,舞蹈过程中,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点,舞者则随鼓点更换动作。“木鼓舞”流行于富宁县板仑乡龙洋、龙迈、木腊等地,是彝族白倮人在“跳宫节”时表演的一种舞蹈,以木鼓为伴奏乐器,共有五种基本鼓点。“葫芦笙舞”流行于富宁、西畴、广南,舞步灵活,舞姿多变,多为一人吹笙引舞,众人跟随其后。“弦子舞”是彝族青年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可由弹弦者个人边弹边舞,也可两人挽臂共舞,还可众人绕圈齐舞,其套路繁多,名称复杂。“二胡舞”是麻栗坡县花倮人的娱尸舞蹈,由一人扮做恶鬼,众舞者将其驱赶出门,以示家人从此可得以安宁。“闹丧舞”是西畴、广南两县交界的曼龙、瓦龙、那腊的花倮人的丧葬舞蹈。“竹竿舞”流行于麻栗坡、富宁两县,以竹竿为道具,舞者在两根竹竿的开、合间进行舞蹈,是一种带有体育竞技性的自娱性舞蹈。

  (四)瑶族瑶族有“过山瑶”“大板瑶”“红头瑶”“蓝靛瑶”等支系。瑶族崇拜多神并受道教影响,神祇有很多种,瑶族舞蹈以祭祀性舞蹈为主。“度戒舞”是瑶族“度师”仪式系列舞蹈的总称,分师边和道边两种,师边为武舞,其音乐节奏明快,舞姿多为颤抖、摇摆、晃动之态;道边为文舞,其音乐节奏平稳,舞姿多为颤转、拧腰的揉踩之态。“跳盘王”是瑶族青年夫妻婚后举行的一种家庭舞蹈仪式,夫双手击封,妻双手击钹,预示夫妻和睦、建家立业、孝敬父母、白头偕老。“跳红楼”又名“打斋”,是瑶族祭祖的一种宗教舞蹈,有“面具舞”“棍舞”“捉龟舞”等。“龙虫舞”是为去世老人举行“出灵”仪式时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舞者四人,两人跳龙,两人跳镲。“锣舞”即“跳锣”,是富宁县瑶族最喜欢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大年初一至十五由男青年表演,在舞蹈中舞者通过翻、跳、转等复杂多变的舞蹈动作展现自己的勇敢、机智。

  (五)傣族文山州的傣族主要分布在马关、麻栗坡两县,“帕子舞”是马关县水傣(即白摆夷)中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傣语叫“党定”,常于春节期间举行,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表示祝贺,以客方舞者为主、主方舞者相伴的一种自娱性舞蹈。“铜鼓舞”是麻栗坡县南温河一带傣家人的吉庆性舞蹈,需男女人数均等,男女右手持毛巾,左手男持马铃铛、女持鲜花,踩着鼓点,众人齐舞。傣族舞蹈因服饰华丽、精致,舞姿舒展、柔美,律动独具特色,深受观众喜爱,文艺工作者们就根据其基本律动创作了“党定舞”“簸箕舞”“烟筒舞”等,1992年由董玉辉老师创编的傣族舞蹈《打草席》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跳云南》专场演出一等奖。

  二、代表性民族舞蹈组合的选编

  文山学院前身文山师专自建校初期就成立了音乐系,并以舞蹈专业特色成为全省师范类专科学校中的佼佼者。面对丰富的民间舞蹈资源,文山学院一直在学习、挖掘、创作,但一直没有规范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教材做依据,舞蹈课上的民间教学仍沿用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材,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是在演出或比赛时才创作本地方的民族民间舞蹈,所培养的学生对本州的舞蹈素材知之甚少,毕业后到各县教学或到文化站辅导时出现所学知识用不上,要用的又没学到的尴尬局面,编写文山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突出文山学院民族舞蹈教学特色已不容回避,但面对丰富多彩的舞蹈元素,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部收集,只能分块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课题的形式不断进行深层挖掘,现文山学院艺术学院除校级科研基金委托项目《文山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开发》外,还有《文山纸马舞的教材开发》和《砚山壮族棒棒灯的传承与保护》两个舞蹈方面的省级课题正在进行,其成果可对舞蹈教材的编写进行支撑。经过多方论证,在全系舞蹈教师的努力下,在文山州民族歌舞剧团的支持下,在文山州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下,我们决定先对壮族、苗族、彝族、瑶族和傣族五个民族的部分舞蹈进行整理,每个民族先选出三类较有代表性的舞蹈进行创作整理,完成十五个组合,对现在的舞蹈教学进行填充,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类整理及师资情况,决定先创作壮族:《手巾舞》《纸马舞》《牛婆舞》;苗族:《芦笙舞》《花裙舞》《纺麻舞》;彝族:《铜鼓舞》《弦子舞》《花倮组合》;瑶族:《跳钹舞》《跳铃舞》《基本韵律组合》;傣族:《党定舞》《簸箕舞》《基本韵律组合》,用文字叙述、舞谱记录、作品录像的形式完成教材编写。总之,面对浩如烟海的民族舞蹈资源,这十五个组合远远不能展现文山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但作为高校舞蹈教学的补充教材,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这只是个开始,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不断填充,把文山少数民族舞蹈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民族习俗,热爱民族歌舞,跳出地域特色,为文山学院的特色课程《文山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开设提供教学内容支撑。

文章标题:艺术教育论文范文论五大主体民族舞蹈的特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yishu/2066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