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之影视教育论文

所属栏目:影视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2-03-01 09:35 热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语文教学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义从几方面作一些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论文;语文教学论文;结合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进入课堂,给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带来极大的方便,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气氛,增加了教材的信息量,还解决了许多传统教学手段上无法解决的难题,使传统教学面临极大挑战。显然,依靠信息技术来服务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应充分认识到:不能完全地以现代手段代替传统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主体,计算机是助手。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简单说教,因而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尤为重要。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论文
  所谓“善用、精用”就是合理地充分利用,让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充分显示出来。使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开拓一个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将所有要讲的内容都利用计算机来展示,而是让计算机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才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的正确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经验表明,最成功的教学活动应该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因此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要善用、精用,做到恰到好处。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够优化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够增强师生间的沟通论文。
  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多媒体作为联系师生的工具,双边互动,提升教学效率。可被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情感激励,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的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交流更加畅通,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完美结合。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巧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在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我们要明白:多媒体技术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终归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只是为学科课程服务。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让它凌驾于语文学科之上,而要看到它的优势与不足,让它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更好地进行教与学。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和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信息技术课程和语文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1期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3]张馨.现代技术教育的思考,《人民教育报》,2003年12月5日第四版

文章标题: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之影视教育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yingshi/1135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