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6-10-31 11:24 热度:

   表现性评价是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打分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应用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核心教育期刊,创刊于1991年,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刊。本刊刊名由清华大学胡东成教授题字。2001年获正式刊号,对外公开发行之际,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率先为本刊题词:“开展教育技术研究,促进教育现代化”。

  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一项任务,根据事先确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或者作品进行评定,以确定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评价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获得关于学生的更多信息,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评价结论更具说服力。在信度、经济性和类推性等方面,表现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客观地认识并合理使用表现性评价,对小学科学教学将能发挥促进的作用。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原来的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科学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个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探索与科学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与传统的书面测验和考试不同的评价方式,比较符合新课程所提出的评价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将对科学教学发挥促进作用,有利于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一项任务,根据事先确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或者作品进行评定,以确定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表现性任务。这些任务具有一定的真实情境,和现实联系密切。由于表现性评价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往往更能提供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信息,因此,表现性评价也被称作真实评价。

  2.表现性评价是基于实际的表现,它不是给学生一些答案,让他们选择出一个正确的就了事,而是让学生亲自去构建自己的答案。它通过学生的表现或者作品来判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3.评价学生的表现的时候,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是事先确定好的。

  二、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科学课程提出了很多全新的理念,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评价方法,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对错题、连线题等纸笔测验无法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评价。科学课程要求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表现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小学科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种测试方式能获得关于学生的更多信息

  《标准》在“学习建议”部分指出:“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传统的纸笔测验是学生通过纸笔把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侧重于评价知识的识记,很难考查学生“会用什么”和“体会到了什么”。表现性评价是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一项任务来评价他们知道了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陈述、书面报告、作图、制作模型、设备或仪器操作、搜集资料,等等。成长档案袋也可以作为表现性评价的一种形式。虽然表现性评价也有以纸笔方式进行的,比如书面报告或作图等,但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它通常比较强调在仿真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在各种形式的表现性评价中,教师都是根据评分标准对学生的表现或作品进行评分,不仅仅考查结果,还关注过程、方法以及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情感等,因而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的多方面的信息。

  2.开放性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在传统评价中,学生面对的试题的正确答案通常是惟一的,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来证明他们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在表现性评价中,答案通常不是惟一的,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下面的这个表现性任务:“观察几种昆虫,记录下它们的特征,如体态的大小、形状、颜色、腿的数量,等等。比较一下这些昆虫,试着给它们分类。和同学分享你的观察结果。”这个表现性任务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学生观察的昆虫不同,结论就有所不同,即使观察相同的昆虫,由于观察的侧重点和分类的标准不同,也会导致结论各不相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自由地展开探究,可以尽可能多地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真实的生活情境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标准》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传统评价所呈现的往往是抽象问题,远离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而表现性评价往往具有很强的任务感和真实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例如下面的表现性任务:“夏天到了,天气炎热,你一定很喜欢喝冰凉的饮料吧!这里有三种装饮料的容器:纸杯、塑料杯、金属罐。如想让饮料保持冰凉,你会选择哪种容器?动手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并和大家交流。”这就是一个具有很强任务性、很现实的问题,它营造了一种比较真实的生活情境。由于表现性任务和真实的生活情境比较接近,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会对这种生活化的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4.综合性任务能更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在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地从整体去考查。传统评价的每个题目考查的往往只是某一个知识点,将知识人为地分割成不同领域,每个领域又分割出不同的要点,有时还对要点再进行详细划分。而表现性任务往往更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表现性任务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才能完成。不仅仅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还考查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方面的。例如上面的那个关于“饮料保温”的表现性任务,通过这个任务,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

  5.注重建构、应用,更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去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也必然成为评价的重点内容之一。传统评价的试题大多是要求学生回忆或重认一些概念及命题。回忆或重认性的试题虽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显然没有要求学生用事实、概念或命题建构一个作品或完成一个任务那么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了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评价不能仅仅让学生复述所接收到的信息,还必须要求学生证实他们已经准确地建构了教给他们的那些东西的意义,应该给学生投入到建构意义的活动的机会。表现性评价经常要求学生以真实的方式分析、综合,运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这种建构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探究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创造了新的意义。

  6.直接的证据使评价结论更具说服力

  考查学生学习得如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出一份考卷让学生回答;二是让学生展开一个活动去证明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前者是靠学生提供的答案来判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证据是间接的。比如,要求学生写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学生如果回答得正确,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明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很了解,但未必能证明这个学生可以很好地使用温度计,只有让学生实际去测量一下某个物体的温度,才能提供更真实的、更直接的证据。在科学教学中使用表现性评价,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学生知道什么、能用那些知识做什么”的更直接的证据。

  7.标准参照的评价更能面向全体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但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评价方面也应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评价比较强调甄别,结果是给学生贴上了等级标签,属于模式参照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属于标准参照的评价,每个表现性任务都有评价标准,是把学生的表现与标准进行比较,而不是和同学进行横向比较。它淡化了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学得好的学生可能会达到最高水平,学得差的学生也能有所发挥,只要努力就不至于一无所获。这样既面向了全体,又有利于反映学生发展上的差异。

  三、表现性评价的局限性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见,表现性评价相对于传统评价有许多优点,能在科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表现性评价并非万能的评价方法,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明显的局限性莫过于以下三方面:

  1.信度问题。信度问题主要集中于评分者信度方面,评分者信度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于某领域内一个或多个行为观察后评判的一致程度。表现性评价是由评分者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由于标准的执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信度很难得到保证。

  2.经济性。表现性评价对时间、财力、空间和设备等因素的要求比较高。各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尤其是时间方面,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评分标准的制订、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都需要教师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时间。

  3.类推性。类推性是指学生在某个任务方面的表现可以类推到其他相似任务中的表现的程度。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如果比较少,就会影响类推性。而如果通过增加任务数量而提高类推性,就会使评价在经济性方面的弊端更加突出。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评价方法,之所以倡导它,是因为过去过分强调了传统评价。如今我们提倡表现性评价的使用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评价,表现性评价和传统评价并不是对立的,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科学课程提倡评价多元化,表现性评价作为多元中的一元,还需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以实现对科学素养的全面评价。

文章标题: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xiaoxue/3382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