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论文发表贝多芬《热情奏鸣曲》音乐赏析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12-17 16:28 热度: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生于莱茵河流域中最古的都市伯恩。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摘 要:《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天才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作表现了高度奋发的热情,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这部作品以其生动、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热情奏鸣曲》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特殊教育论文发表,奏鸣曲,热情,音调,情节,快板,变奏

  贝多芬的一生写了很多钢琴曲,每首钢琴曲都表现出了他在钢琴演奏上的成就和他的特性。尤其是他写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推崇为钢琴音乐艺术的顶峰。当我们要选择一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第23号“热情”。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天才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起的,并非贝多芬亲自命名。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作表现了高度奋发的热情,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这部作品以其生动、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它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悲剧性、激烈的矛盾冲突、顽强的斗争精神,在贝多芬和他的前人海顿、莫扎特等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热情奏鸣曲》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和不满。列宁曾特别喜爱这首奏鸣曲,不止一次地被这部热情洋溢和充满时代反抗精神的音乐所激动,称赞它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罗曼・罗兰则称这首奏鸣曲是“火焰般的急流在花岗石的轨道上”。乌辽贝舍夫称它为“火山式的奏鸣曲,既狂热又崇高的作品”。可以看出, “火”字形象地反映了这部作品的特点。

  《热情奏鸣曲》构思于1804年,这一年正是贝多芬心境沉重的一年。这年拿破仑称帝,这使贝多芬大为震怒,对拿破仑的英雄形象彻底破灭,对热爱自由的幻想性作品也表示失望,他愤然撕毁了题写献给拿破仑的《英雄交响曲》的一页,从此,他认识到自由必须人民自己去争取。而此时,不断加剧的疾病和对于音乐家来说无法忍受的耳聋、爱情友谊的痛苦折磨、内心的孤独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构成了产生这痛苦悲剧作品的前提土壤。贝多芬虽然对法国侵略者十分厌恶,但他对法国人民十分狂热,对自由、对民族独立仍是富于极大地热忱,这一时期,贝多芬精神上受到了优秀革命思想的鼓舞、考验。他从失望中重新站立,并从悲剧中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促使了他能以饱满地力量继续与邪恶斗争,使他能以坚强的意志从耳聋和失意的命运中攀上他人生的最高峰。在《热情奏鸣曲》中所表达的热情振奋精神比贝多芬过去对英雄性的理解更为明确,它是人民的、革命的英雄性,这首作品最重要的因素是客观的、英勇的、人民的、革命的。

  《热情奏鸣曲》的音乐从第一个音符至最后一个音符都富有感情,充满了强烈的感受,感情和理智、激情和思维在这儿是统一的。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以很简明的材料进行了巨大的戏剧性发展,表现了英雄在积极地探求,在充满信心地向命运、向大自然、向社会的一切邪恶势力进行殊死的艰苦斗争。乐章主要主题是由两个紧密联结又有戏剧性对立的动机组成,前半部分表现出压抑的情绪,是一种警觉的期待和内心的颤动,好像表现出有重大事件即将发生的预感。后半部分表现出了对光明的渴望和探求,其内心的暴风雨又被外部世界的暴风雨所充实。副主题庄重明朗,是和谐优美的音乐,它的音乐形象显得坚定而充满信心,表现了英雄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副主题在音调、节奏方面与主要主题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鲜明的对比。展开部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苦恼探求和坚定雄壮两个形象展开的,有美好向往的破灭、有不可遏制的热情、有波澜壮阔的斗争,呈示部的所有主题性格在这里都得到了更为深刻的发挥,矛盾在这里体现的更加尖锐。再现部的三连音伴奏背景给主要主题增加了令人激动地气氛,乐思变成了一股无法停息的、强大的热情巨流。副主题则具有了一种严峻悲壮的色彩,呈示部中的“命运”动机在这里变成了一片隆隆声,显得焦急不安,但对光明仍充满了信心。“斗争并没结束,胜利还没到来”,这是第一乐章的真正结论。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带变奏(Andante con moto, with variation)。表现英雄凝神思索,陶醉在美妙理想中的情景。此乐章是一首变奏曲,犹如一首庄严的心灵之歌。乐章至始至终充满了内在的善良和高尚的情趣,充满着古希腊精神的宁静,继续表现着贝多芬深刻的思考,它同激昂奔放、暴风雨般的第一乐章形成了绝好的对比。乐章由端庄的主题和三段变奏曲构成,音乐安宁幸福。乐章变奏的主题是由第一乐章主要主题的第二动机产生,具有稳重、庄严的气质,像是稠密的合唱音响,奇妙镇静、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和表现力。第一变奏以左右手交替的八分音符进行,低音声部均在切分的步伐中表现,是一个富于主题的单纯变奏。第二变奏以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平静进行为基础,在分解和弦均匀的轻微的晃动中,左手的低音声部旋律清晰浮现,避开了第一变奏里到处可见的切分。第三变奏是该乐章最杰出的部分,它建立在进一步细分的三十二分音符进行织体基础上,左右两手进行主题旋律,交替鸣奏,是对美好理想的强烈憧憬,活跃的节奏使原有庄重气氛逐渐明亮,变的更加亲切。在此乐章中阐述了“世界时美好的,邪恶是暂时的”的哲理性结论。

  第三乐章,终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又把人们带入到紧张热情的气氛中,表现出英雄顽强坚毅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力量充沛、 势不可挡的白热化终曲乐章,在这狂风般的急速音乐中,交织着火焰般的激情、痛苦的悲怆和慑人心魄的威力,持续着几乎不停地排山倒海式的音响,犹如万马奔驰、风暴席卷,表现了时代潮流奔勇向前的气势。整个乐章回到了与第一乐章同一风格的斗争中,表现了渴望胜利的真挚感情。右手弹奏的快速流动音型与左手果断短促的节奏音型,构成了万马奔腾的画面,使得整个乐章情绪更加紧张热烈,宛若波涛澎湃般的战斗。乐观、果敢的精神在此得到了加强,表现出了人民的力量和战斗的豪情。乐章以极为发达的奏鸣曲式写成,呈示部开头连击减七和弦的序奏轰鸣,是呼号般的号角,把人们从沉思中惊醒,疾驰的旋风般下行十六分音符暗示了即将到来的主要主题,把人们引进了紧张热烈的战斗气氛中,将战斗、考验和胜利等的复杂思想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展开。副主题展现了人们在斗争中经受战斗洗礼,锻炼意志和决心,充满强烈的反抗精神,英雄在暴风雨般的背景上挣扎、反抗,斗争气氛显得十分宏大。展开部完全建立在呈示部材料的基础上,并融入了一个全新的、节奏果断的新主题,进一步巩固了战斗中的决心和必胜信心。再现部将“命运”动机弱奏引进,主要主题的再现表示了激烈斗争再度爆发。乐章的结尾达到了斗争的高潮,在沸腾的音流达到顶点时,插入了一个急板,使结尾更具震撼力。F小和弦用暴风雨般的登高从高音区下降到低音区,爆发出钢琴所能发出的最强音,最后在三个锤击般的主和弦中精彩结束全曲。

  贝多芬在同一时期里平行创作的几首乐曲,采用了略加变化的同一个动机,是他作曲上的一大特点。可以说,在《热情奏鸣曲》中听到了他在第五交响曲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情感爆发,同时也看到了贝多芬在任何事物面前都不屈服的斗志。

  在形式上,《热情奏鸣曲》表现了贝多芬的独创精神,创作手法自然、灵活。他将“普罗米修斯的不安的灵魂”和被刚强意志所克服的狂澜般的情感,理智地组织在古典式的、严整、纯洁的音乐形式里,音乐语汇朴素、简洁、精确。

  参考文献

  [1] 志鸟荣八郎(日)著.包容译.西洋音乐名作故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6

  [2] 丰子恺著.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10

  [3] 郑兴三编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9

文章标题:特殊教育论文发表贝多芬《热情奏鸣曲》音乐赏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teshu/2439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