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化的启示

所属栏目:人文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2 14:04 热度: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阐明建议,提出了: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大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全面发展的目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按照自我实现的动机,鼓励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关键词:人本主义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启示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教育对象不够全面,教育程度不够深入。目前大部分高校是由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和设置心理咨询中心为形式,开展集体教育和个别心理咨询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由于授课形式的局限,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的教育对象和效果都是有限的。
  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方式不够创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身体、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立足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本位。组织教育内容,但是针对新时期学生普遍面临的新情况,教育内容还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包括:生活和学习适应、宿舍人际关系、恋爱关系、职业生涯问题、学业压力、金钱问题,人生目标和乐趣等。而不同年级学生面对的主要发展问题又有所不同,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同,要培养的技能也不同。要针对问题,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教育是否会有成效的关键所在。另外,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及心理咨询、针对性心理训练开展情况效果不够明显;大学生心理测评及心理档案仅限于排查层面,对于跟踪和改善效果的评估则开展较少。
  教育观念不够科学,教育互动存在脱节。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都是家中的宠儿,父母对其过分呵护,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大学后,老师就成了他们的爸爸妈妈,来咨询中心求助的学生常常是来这里找“父母亲”的。而我们的压力在于,家长普遍认为,把学生送到大学,大学就应对学生的一切负责任,如果学生在学校生病或遇到困难挫折选择了极端的手段,如自杀等行为时,学校要负全部责任。这种现状导致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还是教师负责灌输的比例大,而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学习、积极担当的比例小。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优势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要面向大众,学习也是终身的。该理论强调价值的原则,认为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是人类心理学史上的一个创举。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探索和研究的内容丰富。他迳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人本主人心理学的核心是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三、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大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做好两个方面,一是从为学生着想的角度来施教,常常要想到角色转换、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施教。先进的、落后的;行为表现正常的、不正常的;经济状况富裕的、困难的;自我实现能力强的、弱的;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农村的、非农村的;家庭结构健全的、不健全的;个人童年幸福的、不幸福的;有创伤经历的和无创伤经历的等等。这些信息对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而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与手段,可以准确地获取这些信息,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一臂之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健康的生活模式,成熟的处理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与沟通,增强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等方面。
  按照全面发展的目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者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治疗和康复工作。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每学年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开设多门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在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语言能力、信息科技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态度、人际技巧、管理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我校心理咨询中心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由于上课教师较少,每学期只有部分人受益。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老师能开设此类课程,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够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分。
  按照自我实现的动机,鼓励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解决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信心以及耐力体验、抗挫感悟力等一系列的发展心态。要建立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咨询中心、医院及专业卫生组织快速反应的预警组织系统的运行情况,形成较为完整的安全网,学生无论在哪个部门都可以寻求支持和帮助。对学生进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独立处理问题、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能力的通识教育尤为重要,这一工作不仅要靠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和教育,更要靠全员育人,靠每一名教职员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上也在向全校参与的目标迈进。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专题系列讲座、培训和督导心理健康者协会的学生,“心理训练成长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编辑制作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和彩页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普及;并连续多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对重点关注人群进行约访面谈,及时有效地对出现心理危机或存在危机隐患的学生进行干预。
  以上所探讨的只是一些表层的问题。事实上,如何将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人本主义理论充分地重视了人的因素,立足点高,理论体系完善,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西方心理学无论是产生还是发展,都是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在研究上从未曾以中国等东方民族的心理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取样上存在着天然的缺陷。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中国人的心结还需用中国化的语言和本土化的心理方法来解决。总之,要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必须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只有这样,心理教育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为培养新世纪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而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文章标题:浅谈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化的启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renwen/32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