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感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7-04-26 11:26 热度:

   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对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创刊于1951年,是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历史教学社主办的历史教学刊物。本刊旨在沟通学术与基础教育,力图将史学研究产生共识的成果及时介绍全中国历史教师。本刊关注前沿的课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在史学刊物中独树一帜。

  叶澜教授指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人度过众多的难关,可以使人生出勇气、生出希望、生出力量、生出智慧。”历史教学达成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高层次目标,目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已经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表象和泛化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对积极情感教育倍加呵护、精心耕耘,更需要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历史教学聚焦于深层次潜在情感教育的研究会更加有益。

  一、积极情感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

  当今教育学把生命作为基础性、核心性概念,选择了从生命的视角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情感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应以情感教育为基础,首先通过情感交流体悟人文知识,其次才能有知识的学习和创造。鉴于未来社会的需要,历史教学应转变到首先对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追求较高层次的情感体验中促进知识学习,那么,实际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1.教师重史实蕴涵的情感,忽视学生的情感状况。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蕴涵了丰富美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注重挖掘历史史实蕴涵的情感,尽力把史实中的激情重现出来,可为什么总是难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呢?因为只凭教师把历史史实转换成听觉材料,难以叩击学生的心灵,需要将史实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心理状况对接,才能达到师生情感的相知、润化和共振。

  2.教师追求情感一致性,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同一时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往往不同,表现出个体的主观差异性,造成人们主观差异的原因有:人的生理因素、社会地位、阶级立场、实践经验等。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成的过程,教师课堂上过于急切达成师生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情感差异,结果造成情感教育停留在“快乐”的表层,情感肤浅泛化,降低情感教育的效能,使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情感提升的过程。

  3.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情感教育的效能。历史由人的活动构成,人具有最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历史教学自身的情感因素使其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因历史史实、教师、学生三者都是有丰富情感因素的个体,尤其是高职学生反映出来的自我认识失调、缺乏进取心、就业压力大等情感问题,使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更具复杂性,历史课堂上,某些时候难以引发学生情感真实的共鸣,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也是正常的。教师应客观认识并理解这些不和谐现象,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要耐心真诚、渐进渐染。

  二、积极情感教育的原则

  人类的行为、情感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互动交流中,教师的情感及行为不仅影响着自身,更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及行为,学生的情感也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情感,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互影响、相互尊重的过程,教师应使课堂成为师生放飞思想、释放积极情感的殿堂。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教育的原则主要有:一是启发性原则。历史素材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创设有助于情感交流的情境,并通过图片、影视资料、历史史料、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达到唤醒、促进学生情感生发的效果。二是教育性原则。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情感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心灵受到震动,使学生明理并受到教育,激发学生高尚情操、美好情感的形成。三是差异性原则。尊重情感的独特性,根据教师、学生个体生命的不同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交流互动,实现情感的和谐共融。四是适度性原则。教师应依据历史史实内容有感而发,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深浅适度、疏密适时,满足学生情感体验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建立的积极情感。

  三、积极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重视历史史实,丰富情感体验。一是教师深刻研读教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关注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历史教师要深刻研读教材、史料,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使自己对历史史实有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历史的情感魅力;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调节,使自己的积极情感占主导地位,以自己的积极情感为人师表,教师用积极真诚的情感触摸学生细腻真实的心灵,才会将美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二是引领学生阅读历史书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优秀历史书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宝贵资源,高职学生有充分时间拓宽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历史课外书籍,教师每学期结合历史教学给学生列出需要阅读的历史书目,再根据教学进度督促学生完成阶段性历史书籍阅读,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走进多彩的历史画卷,去领略璀璨的历史文化和人生智慧,感悟历史史实凝聚着的美好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重视教学过程,实现情感和谐。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用言行举止传递情感信息。语言是情感生成的源头,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生动的语言、关注的眼神、会心的微笑,再加上充沛的情感表达,让每一个细节都在向学生传递情感信息,感染学生情绪;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的手势、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感情,教师的言行举止比教学内容更直接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体悟教师语境、意境深层涌动的情感之流,渐入佳境,生成积极情感。二是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教师课堂上要密切关注了解学生情感的变化,依据学生情感的变化及时调节预设,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地获得能引起积极情感的信息,从而激发、强化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帮助学生消除消极情绪的干扰。当学生感到对某些积极情感有需要时,教师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积极情感不断向深层次发展,努力追求情感教育的最大值。三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说明情感总是在情境中产生。历史课堂上,教师自身积极向上的情感即是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感染下学生产生相应的昂扬振奋的情绪,教师再借助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多向交流的教学活动,营造一个充分发挥学生情感潜能的宽松氛围,学生在倾听、思考、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情感得到深化,实现师生从情绪到情感的深度交融,达到心灵默契。

  3.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学生是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尊重学生情感的差异是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潜能等方面的客观现实,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独特见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情感实际相结合,从个体情感差异性出发去考虑不同情感的发展性,理解信任是发掘学生情感潜能的钥匙,教师接纳、把握学生情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情感教育的启情点找准,欣赏每个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领略到学习历史对自身精神生命成长的意义。

  四、积极情感教育的效能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说:“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就永远不会‘发生’教学。”积极情感的教育及其良好发展能让历史课堂在一种友好、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满足师生内心的深度渴望,带给师生心灵的深层愉悦,滋养师生的精神成长,这正是历史教学的使命所在。

  积极情感教育可以产生能量催人上进,能让学生具有巨大的勇气克服困难,使学生有学习热情和持久韧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奠定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从理论上阐述了积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切之情——即对周围的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作出思想和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表扬。”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掘积极情感教育对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认真把情感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能,让历史课成为一座关注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殿堂,重视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将会使学生成为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人。

文章标题:积极情感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3560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