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6-10-10 12:19 热度:

   现如今的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的教育,历史课教学也同样如此,如果在历史教学中更多的进行情感教育,将会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在历史教学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呢?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历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国家级教育期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教学类专业刊物。办刊宗旨:伸张学术正气,高扬双百精神,会通中外古今,团结学界挚友,为推进史学革新,繁荣史学事业服务;为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服务;为普及群众性历史教育,增强全民历史意识服务;为继承、光大民族文化遗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力求办出特色,提高品位,更富学术性、知识性、思辩性、先导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家庭、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人格素质有所下降,如何进行好历史课教学,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行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情感教育的关系如何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在学习过程中,正常情感的发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认知过程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情感活动对认知活动具有能动性。因此,为了实现中学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也必须加强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探究,不到之处,恳请同仁指点。

  一、历史最基本的特点是过去性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运用史实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必须考虑在具体时间、具体环境当中历史事物的客观进程。例如,在学习有关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中关于北京人的知识中,请同学们用“假如我是北京人”为题书写合乎史实的想象发挥的历史论文,以培养学生对先祖艰难进取促进社会进步的正确理解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明朝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所产生的恶劣影响,以激发出学生对当时的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并学习他们执著追求、淡泊名利、献身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二、 以情动人与以史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中学时代,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

  笔者刚刚从教的时候,在教学《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一课的“推行奴化教育”一目时,曾充满激情地讲述了抗战时期,一个中国少年虽备受日军摧残,仍拒绝学日语的事迹,目的是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听完故事后却不以为然,有的学生竟然在课堂上就提出:“他真傻,嘴里念着日语,心里骂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不是既保住了性命,又同日本帝国主义做斗争了吗?”

  笔者非常失落:这不是阿Q精神的再现吗?难道这个中国少年的事迹过时了?教师不该讲了?经过课后进一步的反思,笔者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使学生对沦陷区亡国奴的生活背景做深入的了解、感知。既然他们缺乏关于殖民地的情境体会,自然也就不能生发出对就义少年的同情和理解,领悟不到“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价值观。

  在以史育人的过程中运用同类素材的时候,还应注意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丰富、发展学生不同的情感与观念。例如,同样是学习科技领域的历史,在介绍孙思邈时,强调在他临终前又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激发学生对这位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患者、终身探索医学奥秘的医生的敬仰之情──孙思邈是当之无愧的“药王”。而在介绍徐光启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注意:由于古代中国的封建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强烈而持久的民族优越感,固步自封,难能可贵的是徐光启认识到并接受了明朝科技开始落后于欧洲的现实,从而奋发图强,谦逊求学。

  三、联系学生的实际

  教师应密切关注社会上流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动向,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仔细观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而有针对性地去广泛搜集、深入挖掘、妥善处理教育素材,使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密切联系现实。只有学习那些与学生的实际密切关联、具有典型性与鲜明性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学生的信任、重视与共鸣,从而达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2010年9月《参考消息》的一则报道深深触动了笔者:“自1978年以来出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共计32万人,却只有11万人回到国内。”我们到底在为谁培养人才?为此,在学习有关“20世纪的中国科技文化”的内容时,笔者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章节结构,将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归国的科学家“请”到一起来,先后查阅了《辞海》《百科全书》等资料,。这些科学家都以高学历毕业于西方著名大学,都在祖国处于困境的时候毅然归国报效,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生看到这张表后发出了赞叹声,爱国、爱党的情感在课堂中洋溢。进而,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卓越科技成就,综合分析个人的成就与其爱国情怀、政治信仰之间的关系,努力端正学生的价值观。

  四、主导与主体的结合

  冲出“问题的围城”,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为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夯实基础。

  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抽象性、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日渐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态度与价值观也日趋深刻、成熟和稳定。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努力发挥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使他们进行坦诚、和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

  历史是无限的,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却是有限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凭借这有限的媒介,引导学生去研究无限的历史知识。在研究和探索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飞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意念和力量。历史课上,如果教师拘泥于教材,不能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学生又怎能对历史产生乐学的情感,而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对待历史学科呢?因此,教师要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一位学生在顺境中自得自悟体验快乐,在逆境中研究探索

文章标题: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3362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