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文摘投稿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5-03-06 16:33 热度:

   【摘 要】科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科学教学中需要设计灵活多样、自主合作的学生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学生活动有效性的问题,应从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调控和活动后的反馈三个层面进行完善,以改进和提高科学课堂学生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学文摘,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组织开展学生课堂活动,是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目前,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生活动已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组织形式,被一线教师广泛地采用,但随着课堂学生活动教学实践的深入,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倍受到关注,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科学课堂学生活动值得深思。

  一、科学课堂学生活动的现状

  当前,科学课堂中组织开展学生活动日趋频繁,组织技巧也日渐成熟,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上,学生活动更是花样翻新、接连不断,呈现给人的是一派“热闹活泼”的课堂教学景象。在我们喜见课堂教学形式改变的同时,更应深入思考课堂活动的有效性问题,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课堂中学生活动同样也是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服务的,因而必须避免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导致产生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学生活动。从目前科学课堂学生活动的现状来看,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都存在着影响课堂活动有效性的问题。

  教师层面分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安排者,也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策划者。教师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去设计、组织、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日常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学生活动设计与组织存在两大较突出的问题,一种情况是课堂学生活动过多,挤占了大半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正常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另一种情况是教师组织开展学生活动的主观随意性过大,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将原本需要全体学生参与的动手操作活动改为演示活动,将原需安排多个学生活动的随意删减,有的还以观看多媒体动画和视频替代学生的实际活动,还有的学生活动由于缺乏事前科学设计,活动容量有限而达不到预期效果等。

  学生层面分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课堂活动的实施者,只有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但从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效度仍不够高。其一是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由于受活动器材、学生自身条件等因素限制,课堂活动时,那些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同学往往活动热情高,常常争抢着“活动”,无形中他们成了课堂活动的主宰者,由于他们的充分“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抑制了其他学生的参与,使得不少学生失去了课堂活动的参与机会,成了课堂活动中的“旁观者”,从而导致课堂中学生真正参与活动面不够广。其二是学生参与度不够高。由于不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目的性认识不足,参与课堂活动是出于好奇、好玩或者服从老师安排,产生一种“要我活动”的现象,导致课堂中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不多,此外受学生学习基础、思维水平等自身学习状况的影响,一些学生对活动不感兴趣,在活动中无所事事,对活动抱无所谓的态度。

  二、提高科学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所谓“活动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学生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能,提升素质。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确保活动顺利地进行

  课堂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是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因此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以活动促学习、促发展”的理念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使课堂活动真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

  (1)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课前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科学设定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是否需要安排课堂学生活动,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内容,做到“书本”与“生本”的统一。坚持从“书本”出发,根据活动内容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确定活动方案,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或合作学习方式,或自主探究方式,或尝试学习方式等),并对活动在课堂教学总过程中的时间和环节作合理的设计安排,尽可能使活动目的明确,活动时间充足,活动容量充沛。坚持从“生本”出发,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学情状况,准确把握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准备状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充分估量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以此来调整和完善课堂学生活动设计,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促进知识学习的作用。此外,教师课前设计学生活动时,还要对实际课堂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假设,从而使活动设计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及时准备活动器材,积极改进实验操作。科学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操作活动,实验操作活动成了科学课堂学生活动较主要的形式,因而其活动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由于实验操作活动需要借助于一些实验器材,有些器材学校能够直接提供,而有些材料需要教师或学生自行准备,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在活动前准备好各种活动材料,并且充分考虑学生活动的科学性、安全性、典型性、代表性等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时,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材料的准备上要充足,尽可能满足人人参与动手操作的需要。此外,上课前教师应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试做,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积极改进实验活动,保证学生在活动中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这一内容时,教师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自制简易的呼吸模型;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课前可布置学生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物质和微观粒子模型”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动手制作甲烷分子模型等。

文章标题:教育学文摘投稿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2556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