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论文范文参考论当下图书馆的读书环境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4-04-21 10:27 热度: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由此可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在于通过向全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以实现自己的育人功能,教育职能为其根本职能。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履行的教育职能,也是构建和谐图书馆之本。本文从什么是和谐图书馆、为什么要构建和谐图书馆、怎样构建和谐图书馆三个角度分析了培育“敬业乐群”馆风在构建和谐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敬业乐群,和谐图书馆,科学发展

  黄炎培(1878—1965),字楚南,号任之,上海浦东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人士,杰出的教育家,于1918年发起创立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并将“敬业乐群”定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1]

  黄先生认为,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职业具有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也就是说,敬业是指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如果学生头脑中存在“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思想,看不起自己的职业,这正为“职业教育之礁”,要使学生明白“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意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2]乐群是指学生应具有与群体协作的精神,即团队精神。在黄炎培先生看来,职业教育除了包括职业技能的教授外,还应包括“敬业乐群”职业道德观的培养。[3]职业教育过程就是努力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情、责任感及协作精神的过程。现时代,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这一职业教育目标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当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也应为高职院校重要组成部门——图书馆建设的努力方向。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章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由此可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在于通过向全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以实现自己的育人功能,教育职能为其根本职能。为实现这两个职能的有效衔接,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应努力践行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敬业乐群”思想,构建以“敬业乐群”为馆风的和谐图书馆,以期在“敬业乐群”的和谐氛围中,通过工作人员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从而发挥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和谐图书馆应是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统一体。显性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包括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合理的馆藏资源等硬件设施,隐性文化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主要指和谐的馆风等软件氛围。这两者有机统一于和谐图书馆之中并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与硬件设施相比,和谐馆风的形成更助于各种和谐关系的建立,这对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构建和谐图书馆,重要的是创建和谐的馆风。

  正是基于此,本文重点从人际关系的和谐角度论证培育“敬业乐群”馆风是构建和谐图书馆之本。

  1什么是和谐图书馆

  《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指和睦;“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指协调。所以,和谐图书馆就是指图书馆作为一共同体,处于一种“相应”且“配合得当”的理想状态,在此状态下,图书馆功能得以最大优化,个体能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4]具体来说,一个和谐的图书馆应包括以下几个要求。

  1.1图书馆内部和谐

  图书馆内部和谐既包括图书馆内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员工之间的和谐。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公平正义关系的形成。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这样评价馆员的重要性:一个图书馆,不管它坐落在什么地方,开馆时间和设备怎么样,其成败关键在于图书馆工作者。馆员是图书馆发展的主体,图书馆一切工作都有赖于馆员的发展。为此,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注重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新型领导方式。管理者唯有视己为员工公仆,员工才会在工作中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辐射到读者身上,视己为读者公仆,真正做到“敬业乐群",在实现馆读和谐基础上,达到图书馆的整体和谐。

  员工之间的和谐是指员工之间诚信友爱关系的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有赖于个体和谐的形成,馆员和谐是构建和谐图书馆之前提。诚信友爱的人际氛围又称绿色的人际环境。一个充满诚信友爱的图书馆,也是一个具有凝聚力、并充满活力的图书馆,而能否不断增强活力,是衡量图书馆是否和谐的条件之一。从这层意义而言,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树立“敬业乐群"馆风是构建和谐图书馆之本。

  1.2图书馆外部和谐

  图书馆外部和谐主要指图书馆所有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即馆读和谐。馆读和谐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落脚点,也是实现图书馆安定有序的保证。和谐的馆读关系不仅建立在馆员精湛的业务水平上,也建立于馆员良好的服务素质中。培育“敬业乐群”的馆风,使每位馆员都具备“敬业乐群”的良好素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也可以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在促进图书馆功能和谐中,实现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1.3图书馆功能和谐

  图书馆功能和谐指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基础上,实现服务功能与教育职能的有效衔接。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当仁不让地具有教育功能,所以馆员工作从现象上看是服务,实质上渗透的是教育,服务只是其实现教育职能之途径。馆员工作中表现出的“敬业乐群”精神,可在职业道德上启迪学生,并领悟黄炎培先生的“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之实质。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5]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透视这三个纬度的和谐,不难看出这几个方面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任何一环的断链,都会影响图书馆科学发展目标的落实。其中,内部和谐是前提,外部和谐是落脚点,功能和谐是目标,将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红线是人的和谐,它是图书馆和谐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和谐图书馆就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树立敬业乐群的和谐馆风,以形成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人文氛围,在这一和谐氛围中,通过服务育人职能的有效衔接,最终达到学校发展需求与图书馆发展需求的和谐统一。

  2为什么要构建和谐图书馆

  2.1构建和谐图书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组成部分及需要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点题”,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破题”,构建和谐校园开始成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必然逻辑,各高校开始将其视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与重大课题,而要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做好其构成要素的和谐。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与否自然也关系到学校的和谐,将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6]

  关于图书馆在大学的地位,蔡元培先生在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大学院院长期间将其定位为“图书馆为大学最要之设备”,图书馆与教师队伍、教学设备设施是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美国著名教育家卡特(Allan?M?Carter)在1966年写给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估》报告中强调指出:“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它与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密切相关”。一所不仅馆藏丰富、馆员素质也较高的图书馆是办好大学极其重要的条件。完全可以说,办好大学图书馆就等于办好了大学的一半。

  就德育功能而言,图书馆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熏陶过程,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环境氛围具有无声的感染力。图书馆借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敬业乐群”的馆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文氛围,这不仅为和谐校园建设增强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对学生也具有思想教育职能,这比任何专门的道德说教更具有价值导向作用。高校图书馆必定要借自身优势参与和谐校园建设,通过和谐馆风的培育,立德树人,努力将图书馆营造成一个育人基地。

  构建和谐图书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地,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图书馆支撑。

  2.2构建和谐图书馆是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内在本质与目标

  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在于“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图书馆的科学发展与和谐构建是内在统一的,图书馆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和谐可言,图书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也是一积极构建和谐图书馆的过程,而图书馆没有和谐也将难以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图书馆是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内在本质,它既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图书馆在科学发展中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标。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曾在《新世纪中国大学图书馆发展之我见》一文中如是评价我国图书馆当前现状,“我以为中国图书馆界目前最匮乏的既不是经费,也不是人才,更不是技术,而是精神”。笔者将程焕文先生所说的这种精神理解为图书馆管理者与馆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在宏观上指“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形成,而在微观上则表现为“敬业乐群”和谐馆风的培育。其宗旨在于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实现和谐图书馆的构建,进而促进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3怎样构建和谐图书馆

  构建和谐图书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系统过程,它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更需要和谐的软件氛围。在和谐所指涉及的范畴中,“人和”是首要的、根本的前提条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没有“人和”,其他和谐则无从谈起。所以构建和谐图书馆的根本问题是“以人为本”基础上人的和谐问题,这个“人”既指馆员,也指读者。[7]

  因此,为逐步实现和谐图书馆的理想目标,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3.1以馆员为本,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图书馆的价值构成5%在馆舍设备,20%在文献资源,75%在馆员。馆员本位的实质在于管理者需实现从(管理者)权力本位到(员工)权利本位的观念转变,虽然它意味着需要面对更多的矛盾和冲突,但允许冲突存在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给图书馆带来的震荡将最小,因此,构建和谐图书馆中的“以人为本”原则关键是要“以馆员为本”,通过和谐团队的创建,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实现图书馆的内部和谐。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馆员唯有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才能真正培养起“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素养。

  3.1.1以德治馆。相同制度在不同团队中的执行效果之所以会相差甚远,同一团队之所以会由于管理者的变更而面貌改观,关键在于管理。管理发挥作用的基础在于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合力,但更大程度取决于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指在硬管理的模式下,管理者以手中的权力,对被管理者发生外推的强制性作用,被管理者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服从。非权力影响力是指在软管理的模式下,管理者在“以人为本”理念支撑下,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被管理者施以内驱的感召,被管理者表现为积极、主动的接收。具体到治馆实践,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须做到以德治馆,实施人性化管理,“以馆员为本”即以馆员的人性为本。

  韩非主张,“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韩非子?八经》),治国要“循天顺人”(《韩非子?用人》),人情即人的本性(人生来就有的非所学于人的自然本能)。在韩非看来,人情就如天道(自然规律)一样,不可违背,人性的特点在于“好利恶害,夫人之所由也”(《韩非子?难二》),即人性在于好利恶害。由于人是好利的,为此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员工的利益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以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为价值尺度,只有使不同利益群体需要均能得到满足,这个群体才有凝聚力,才有活力,也才会安定有序,“敬业乐群”的馆风才能形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利益关系,在当今利益多元化时代,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是整体和谐的必要条件。为此,管理者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公平正义,以德治馆。公正是和谐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取向与基本特征。

  3.1.2依法治馆。自古以来,我们国家都是“霸”“王”“道”并举,“儒”“法”杂糅,“仁者治人”和“绳之以法”是不矛盾的,应该作为管理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图书馆的依法治馆即为管理的制度化,它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保证,其目的不是为了使馆员服从,而是使全体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章可循。

  要实现“依法治馆”,首先必须要制订科学的规章制度,并重点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馆员教育制度化。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同理,一个图书馆能否和谐,全体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很重要,没有良好的馆风,是无法实现图书馆和谐的。另外,一个和谐的图书馆,要承担对学生的“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功能,其教育主体自身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唯有先立师德,才能有效地立学德,进而达到树人之目的。

  为此,必须加强馆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将馆员教育制度化。馆员教育应是图书馆管理日常性、持久性的工作内容,这既需要实践中持之以恒的坚持,也需要理论上系统的完善。

  第二,馆员激励制度化。激励是一种心理推动力,它激发人们产生向着期望目标的行为动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动积极性。当一个人受到激励时,就会产生荣誉感及紧迫感,激发起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工作成就,既取决于工作能力,也取决于积极性,而激励对发挥人的积极性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设立图书馆激励模式,可以提升整个图书馆的精神面貌,使整个集体焕发出一股朝气与整体向上的活力,馆员在这种积极的精神面貌支配下,心情愉快地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对读者的情绪、态度也会产生影响,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馆读关系,也有助于图书馆和谐功能的实现。

  3.2以读者为本,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指出:“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读者(用户)、文献(信息)和图书馆员(信息提供者)相交汇,其中,读者(用户)是至高无上的,文献(信息)和图书馆员之存在,都是为服务于读者(用户)。”图书馆服务的最高境界在于让读者满意,其价值最终体现在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上。

  “以读者为本”的目标即在于让读者满意,类似于企业的CS管理理念(customersatisfaction)(顾客满意)。

  3.2.1“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原则的确立。要构建和谐图书馆,必须对读者实行人性化管理,在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管理原则,它既是“敬业乐群”馆风的具体落实,也是图书馆工作根本所在,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表现为“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服务理念的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并非指读者在任何事物上都是绝对正确的,要接纳读者的任何意见,而是指要尊重读者,维护读者的正当权益。它不仅体现在各种制度的完善和服务设施的人性化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为读者着想的方方面面,表现为一种“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的服务理念。[8]

  为此,图书馆在开展工作和制定制度时,要多做换位思考,善于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同时要建立与读者沟通机制,使读者的需要能够及时得到满足,意见和建议也能够及时顺畅地传递到管理层,并能够及时得到妥善处理。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想状态表现为:制度零缺陷、使用零抱怨,服务零投诉,这一和谐状态的形成有赖于全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其中“敬业乐群”馆风的培育是根本。

  3.2.2有本馆特色规则的制定。建设和谐图书馆,必须辩证处理好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关系。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行为,和谐图书馆建设要实现功能及馆读和谐,必须以与其教育功能一致、融学校文化于一体的读者规则为保证。在制度设计及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人性化,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也需具有约束性,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立足点。和谐的图书馆管理应以制度的刚性管理为保证,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柔性管理为润滑剂,通过和谐馆读关系的创建,从而发挥精神上引领人的作用。

  针对本馆现有资源及本校学生特点,根据图书馆的管理规律,制定有本馆特色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在图书馆的言行,对学生进行“乐群”的直接教育,使学生在自觉维护和谐学习氛围中培育一种团队精神。建立规范和制度管理不是最终目标,超越规范的人本管理才是至上诉求。[9]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基本内容如下: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二要全馆人员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其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管理者要“以馆员为本”,树立“敬业乐群”的馆风,使全体馆员在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以读者为本”,自觉做到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言行引导人,以敬业的精神教育人,以精湛的业务折服人,从而实现和谐图书馆的构建,促进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宗震,陈伟忠.黄炎培研究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4).

  [2]黄炎培.职业教育之礁[J].教育与职业,1923(41):1—4.

  [3]马振彪.敬业乐群[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4]秦剑.构建和谐图书馆[J].图书馆论坛,2006(2):48—50.

  [5]贾朋俭,郑卫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07-10-22(5).

  [6]李君如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4..

  [7]邹国荣,汤亚非.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的环境[J].图书馆论坛,2006(1):29—31.

  [8]许新.以读者为本,构建高校和谐图书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41—43.

  [9]余丹慧.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3).

文章标题:教育技术论文范文参考论当下图书馆的读书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2076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